科技前沿

  ◆日本研究小組用AI分析地球磁場變化預測自然災害

  10月15日消息,日本首都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監測地震。科研人員根據神經元在人腦中的連接方式開發出一種新算法。在未來,該技術可以預測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將損失降到最低。

  據報道,日本首都大學在東京的一個研究小組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地磁場的微小變化,揭示了人工智能能夠預測地震。與目前的方法相比,該系統能更早地預測自然災害。

  研究人員表示:“地震和海嘯伴隨着地磁場的局部變化。對於地震來說,主要是壓磁效應,即沿斷層釋放大量的累積應力,導致地磁場的局部變化;對於海嘯來說,海洋突然的巨大移動導致了大氣壓力的變化,它反過來又影響電離層,改變地球磁場。”

  研究團隊根據神經元在人腦內部如何連接,開發了一種最先進的機器學習算法。通過向算法提供從過去測量中獲取的大量數據,算法能夠創建並優化極其複雜的、多層的操作集,最有效地將數據運用到實際測量中去。他們利用2015年採集的50萬個數據點,創建了一個網絡,可以高度準確地估計觀監測點的磁場。

  該團隊表示:“考慮到DNNs的計算成本相對較低,該系統可能會與高靈敏度的探測網絡相結合,實現快速探測海嘯和地震。該系統能提供一個有效的預警系統,可以將損害降至最低,挽救生命。”他們還表示,開發一個更精確的預警系統可以給居民足夠的時間來尋求安全場所,比如去高地勢地帶或者去防震所。

  (科普中國)

  健康諮詢

   ◆下肢腫成“大象腿”?這些人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據《中國醫藥報》報道,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凝結。老師、護士、交警、導購等長時間站立的人羣,白領、公務員等長時間靜坐的人羣,孕婦、長期服用避孕藥的人羣,長時間乘坐飛機和長途車的人羣,肥胖人羣等都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發人羣。

  爲什麼長時間靜坐會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呢?據《武漢晚報》報道,長時間保持固定坐姿會使下肢持續處於低垂位、活動減少,進而導致血液淤滯。在此期間,如果飲水量減少,血液黏稠度增高,就會進一步增加患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血栓形成後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脫落進入肺動脈,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血管外科教授黃建華在接受《生命時報》採訪時指出,大約50%-60%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都會感覺到腿疼。不管血栓出現在小腿還是蔓延至大腿,一般疼痛都集中在小腿深處,此時應該及時到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

  要想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護靜脈。減少不必要的靜脈注射和輸液;靜脈插管、血透、化療、靜脈輸入高營養、安裝起搏器的人羣要深入瞭解保護靜脈的常識。

  2.適當運動。長時間久坐的學生和“白領”應注意加強日常鍛鍊,每坐1小時後應起立行走5分鐘。

  3.合理飲食。應進食低脂、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同時每日保證1500毫升以上的飲水量,以保持大便通暢。

  4.注意着裝。過緊的衣物和腰帶會影響靜脈迴流,日常着裝應以舒適、整潔、便於活動爲主,高危人羣可穿着新型循序減壓彈力襪。

  5.放鬆心情。保持放鬆的心情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也有積極作用。

  (科普中國)

  身邊科學

  ◆這些抗菌藥,寶寶不是想喫就能喫!

  嬰幼兒或處於迅速生長期的兒童對抗菌藥物尤爲敏感,稍不留神就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爲你揪出那些小兒應慎用或禁用的抗菌藥,不清楚的家長趕緊看過來。

  1.氨基糖苷

  如慶大黴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鏈黴素等,藥物可引起耳聾和腎臟損害,這類藥物即使成人使用也有嚴格選擇,並需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不良反應,因此兒童應慎用此類藥物。

  2.喹諾酮類

  如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藥物會使骨骺線提前骨化,影響兒童的骨骼發育,故18歲以下未成年人禁止使用。

  3.四環素類

  如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藥物會和牙齒中所沉積的鈣相結合,使牙齒變色形成齲齒,尤其是對小兒第一次出牙期影響甚大,並影響嬰幼兒骨骼正常發育,故8歲以下兒童不宜使用。

  4.其他類

  磺胺類藥物如磺胺嘧啶、增效聯磺片等易引起早產兒和新生兒黃疸、粒細胞減少等,故2個月以下嬰兒禁用;氯黴素應用於新生兒易導致血藥濃度過高發生灰嬰綜合徵,表現爲嘔吐、拒食、腹脹、體溫下降、呼吸困難、休克、皮膚呈灰紫色,可在數小時內死亡,故新生兒不宜應用本品。

  (科普中國)

  秋冬茬棚室蔬菜在育苗過程中,如果環境條件跟不上或管理不當,秧苗常出現各種不正常生長現象,因此,要針對不同問題,科學管理。

  1.謹防帶皮出土。爲了防止帶皮出土,播種時應均勻覆土,保證播種後有適宜的土溫。另外,幼苗剛出土時,如果牀土過幹,可噴少量水保持牀土溼潤,發現有覆土太薄的地方,可補撒一層溼潤細土。發現有帶皮出土的秧苗,可先噴水使種皮變軟,再人工脫去種皮。

  2.減少爛苗。爛苗與種子質量有關,種子未成熟、貯藏過程中黴變、浸種時燙傷均可造成爛種;另外,播種後低溫高溼,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種子出土時間過長,長期處於缺氧條件下也易發生爛種。應針對以上情況,控制育苗環境,減少爛苗。

  3.避免漚根。漚根主要是由於苗牀土溫長期在12度以下,加之澆水過量或遇連陰天,光照不足,致使幼苗根系在低溫,過溼,缺氧狀態下,發育不良,造成漚根。應提高土壤溫度(土溫儘量保持在16度以上),播種時一次打足底水,出苗過程中適當控水,嚴防牀面過溼。

  4.控制徒長。徒長苗莖長,細弱,鬚根少,抗逆性較差,定植後緩苗慢,不易獲得早熟高產。光照不足,夜溫過高、水分和氮肥過多等原因易造成幼苗徒長,可通過增加光照、保持適當的晝夜溫差、適度給水、及時分苗等管理措施來防止。

  5.防止老化。老化苗在定植後生長緩慢,開花結果遲,結果期短,易早衰。老化苗產生的原因是苗牀長期水分不足或溫度過低、激素處理不當等原因造成的,育苗時應注意防止長時間溫度過低,過度缺水和不科學使用激素。

  責編 湯頌 劉篤梅 實習編輯 袁茹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