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前《杉杉來了》、《微微一笑很傾城》、《雙世寵妃》、《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我只喜歡你》、《獨家記憶》、《奈何boss要娶我》等小而美的劇集也早已印證了甜寵劇的市場熱度。在大IP失靈、流量失效、影視寒冬論不朽的大環境下,甜寵劇正在用小成本撬動市場大收益。

文 | 直言不會

這個暑期,劇集市場再次被粉色泡泡攻陷。

回溯今夏如火如荼的劇集市場,在《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九州縹緲錄》等IP熱劇一頓混戰之際,《親愛的,熱愛的》“童顏夫婦”高舉甜寵勵志大旗強勢突圍。

截至當前,《親愛的,熱愛的》微博主話題閱讀量突破357億。#韓商言佟年初吻#、#韓商言腳臭#、#佟年脫單妝#、#李現七月男友#、#二次元李現#、#楊紫唱紅燈記#、#韓商言佟年領證#……在“上頭姐妹”的熱情下,《親愛的,熱愛的》好似這個夏天的一陣龍捲風,猝不及防地席捲了各大互聯網社交平臺。無論是微博、抖音還是朋友圈,“小親熱”的身影無處不在。

而在《親愛的,熱愛的》制霸暑期檔上半場後,隨之而來的《烈火軍校》、《我的莫格利男孩》、《外星女生柴小七》、《走進你的記憶》、《山月不知心底事》、《拜託啦師兄》……一批甜寵劇駛進市場。

而在甜寵當道的當下,這一品類也開始發生變化。

“甜寵”不“退潮”

甜寵劇“受寵”並非一日之誼。

所謂“甜寵”,字面意思即指甜蜜又寵愛。作爲當前觀衆尋得的一個爽點,“甜寵化”正在成爲劇集市場新的創作方向和潮流。此前《杉杉來了》、《微微一笑很傾城》、《雙世寵妃》、《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我只喜歡你》、《獨家記憶》、《奈何boss要娶我》等小而美的劇集也早已印證了甜寵劇的市場熱度。

近年來所說的“甜寵劇”,其實本質上正是前些年所謂的“瑪麗蘇偶像劇”的升級版。

甜寵劇的一大顯性特徵即劇情的簡化。在甜寵劇的世界裏,小三、背叛、門庭偏見、狗血劇情都少之又少,簡單而甜蜜的設定也削弱了國內觀衆所熟悉的惡毒女配和忠犬男二人設。相較於其他題材,甜寵劇故事簡單、男女主演顏值亮眼、劇集風格清新、畫面唯美,即使存在“虐”元素也抵不住整體的“甜化”。

肉眼可見的是,甜寵劇劇情在簡化,受衆也在慢慢“簡單化”。

放眼甜寵劇,在粉色泡泡堆砌的世界裏,生活中的酸苦辣或被修飾或被剝離,唯有甜蜜升級,當一切美好被放在主角面前,想從生活中暫時抽離的觀衆也忍不住跟着做了場夢。無論是在上下班的地鐵公交裏、家中的沙發和牀上,還是教室辦公室內,只要手指輕輕點擊屏幕上的觀看鍵,精神立即逃逸進毫無憂慮的粉色世界裏。

在大衆加快生活和工作節奏的當下,甜寵劇雙向綁定的穩定戀情,恰好切中受衆市場簡單而直白的觀劇需求,尤其是女性受衆。

“香蜜女孩”、“奈何女孩”、“上頭姐妹”、“現女友”……這些網友飯制熱詞在娛樂互聯網領域誕生並肆意傳播,正是說明了“甜寵劇”能直擊受衆爽點,最大限度地滿足年輕女性這一核心受衆羣的心理訴求和情感寄託。

在大IP失靈、流量失效、影視寒冬論不朽的大環境下,甜寵劇正在用小成本撬動市場大收益。各衛視、視頻網站和製作方的競相追捧背後,市場自有一番甜蜜邏輯。

甜蜜的市場邏輯

甜寵劇的市場比想象中更香。

2017年上線的《花間提壺方大廚》兩季分賬超7200萬,投資回報率達140%;2018年上線的《等到煙暖雨收》三季分賬金額突破3000萬;2019年上線的《絕世千金》兩季分賬超5000萬……對於製作方來說,甜寵劇儼然已成爲以小博大的好生意。

中小型IP改編、“小而美”的體量、相對低廉的製作成本、多爲新人的演員陣容、大多從簡的拍攝場景和後期製作,在種種市場邏輯下,投資人、製作團隊、平臺紛紛看中這塊“奶酪”。入局門檻低、週期短、收益見效快的甜寵劇,開始成爲當下市場環境裏極具性價比以及較爲安全的投資產品。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製作公司和平臺憑藉甜寵劇打開市場局面。《雙世寵妃》的出品公司餘洲影視一炮而紅;憑藉《親愛的公主病》、《親愛的王子大人》,留白影視成功入局,《長安十二時辰》等優質劇集背後也出現了它的身影;《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讓成立不足兩個月的北京造夢機影視傳媒走到臺前;《奈何boss要娶我》讓搜狐視頻重回大衆視野;《絕世千金》令映美傳媒開拓更大市場空間……諸多入局者藉助甜蜜的東風迎來屬於他們的“黃金時代”。

而在資本市場之外,甜寵劇近年來也越發成爲“造星利器”。《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將胡一天、沈月送上一線小鮮肉小花之位;《雙世寵妃》寵出邢昭林、梁潔;《香蜜沉沉燼如霜》讓楊紫、鄧倫、羅雲熙事業再攀高峯;《奈何boss要娶我》令徐開騁身價倍漲;《親愛的,熱愛的》在證明楊紫“帶貨”能力的同時,也讓李現成爲“全民現男友”,其微博粉絲在劇集開播後更是從400萬一路飆升至如今的1900萬。

據易觀數據分析,因網絡劇走紅的演員新人呈現噴井態勢。其中,甜寵劇功不可沒,其在爲影視行業輸送大量新鮮血液的同時,也間接攪動了娛樂市場的人員結構和培育方式。

如今,“中小型IP+新人演員”的甜寵劇公式已然成型,“甜寵+”也在結合都市、古裝、校園、科幻等題材開枝散葉。從小規模打拼邁進大規模批量化生產的甜寵劇已成爲劇集市場不可撼動的一大體系。

甜蜜的危機隨即而來。

甜了,然後呢?

“‘親親抱抱舉高高’,這樣的甜寵劇你愛看嗎?”

今夏,在《親愛的,熱愛的》以“屠榜”之勢佔據大衆視野的同時,《光明日報》一篇《愛情劇不能甜膩過頭》的文章打下當頭一棒。“甜寵模式最大的問題在於雖爲現實題材,卻嚴重脫離現實。真正有力量的影視作品,要透過或苦澀、或甜美的生活表象,去敏銳捕捉、藝術呈現時代的脈息、社會的問題和人們的精神動向,努力用影像爲觀衆提供一種思考人生、觀察現實的窗口。”

其實早在今年3月,《北京日報》也曾刊文《“甜寵劇”正紅,當心甜過頭了》,以示警醒甜膩寵愛的元素可以有,但要適量,創作需要提升現實力度。

顯然,甜寵當道的背後,憂患也在堆積。一直以來,官媒、業界以及大衆市場存在對不少甜寵劇的爭議,加上觀衆審美疲勞的加劇,可以看到,甜寵劇正亟需升級。

一個最爲明顯的趨勢是,甜寵劇人物設定正在慢慢脫離“白馬王子與灰姑娘”、“霸道總裁與小嬌妻”的人物設定。曾經的瑪麗蘇影視劇之所以爲人所詬病,多是因其過於脫離現實,男女主角個個要顏值有顏值、要財富有財富,不必爲生活發愁,甚至不必考慮兩人之間的各種現實溝壑,男女配角則完全是主角感情的配菜和催化劑。而如今的甜寵劇,正隨着大衆情感觀與價值觀的遞進發生變化。

刻畫人物羣像、多線條並行、女主角人格獨立、強強結合等正在成爲如今甜寵劇的創作傾向。例如《我的北斗星男友》《獨家記憶》多條感情線的並行、《我只喜歡你》對男女主角人格獨立的刻畫、《我的莫格利男孩》男總裁到女總裁的“進化”……比起傻白甜般的戀愛,這些粉色泡泡也開始變得務實、接地氣起來。

同時,甜寵劇在主題上也開始進行革新。就今年暑期檔出現的一衆甜寵劇來說,《親愛的,熱愛的》撒糖之餘也在一直強調夢想、高舉青春勵志大旗;《烈火軍校》後期將更多筆觸放在愛國護國之上;講述森林男孩與時尚女總裁戀愛故事的《我的莫格利男孩》也將視線聚焦於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的現實議題中。

隨着資本市場和受衆市場的越發成熟,不斷調整步伐的甜寵劇呈現了太多新氣象。在“內容爲王、適者生存”始終適用的內容市場,創作者要做的其實很簡單:用更多更好的作品提升觀衆品味,甜寵也可以發揮正向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