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關注孩子創造力的培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表現得“獨特”一點。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和小朋友的玩耍過程中,是“跟隨”的角色,或者別人有什麼自己就要什麼,別人怎麼說自己就怎麼說,家長就會比較着急,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主見。

其實,我們好像忘記了自己童年快樂的跟屁蟲時光,焦慮着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沒有主見呢?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心理學家艾普教授說:“如同水中的魚羣羣居羣嬉一樣,孩子們會時時參照身邊的人:互相觀察、互相模仿。”

▌模仿是和世界建立聯繫的途徑

對孩子來說,模仿不僅是一種學習實踐的過程,還是獲得他人認可、融入他人活動的一種途徑。

當孩子在模仿時,他其實正在測試自己與周圍的人是什麼樣的關係:他如何做與他人相像,他人又是如何與自己相像的。當孩子把自己和其他人進行對比的時候,任何事情都變成他可以進行模仿的機會了。

▌模仿有利於孩子共情能力的發展

當人們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時,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經生理學者發現,大腦具有使人擁有模仿能力的神經細胞——鏡像神經元。

它在觀察並模仿他人時,變得活躍。並且它讓大腦在模仿動作的同時,還會設想他人大腦中的意圖。

臺灣繪本大師曹俊彥先生曾出版過一本繪本《別學我》。在這本書裏,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模仿同伴過程中的發展——模仿,然後超越模仿。

《別學我》內文

《別學我》內文

我們可以看到弟弟——模仿者在這個活動中的社交策略:

我雖然和你做一樣的事情,但我是不一樣的做法,你看,我沒學你。我有我的自主性呢。

這同時也向我們揭示了模仿和自主創造的聯繫。模仿提供了創造的基礎,而創造的真正實現需要通過模仿來積累和探索。

姐姐是弟弟的極佳模仿對象,弟弟通過模仿姐姐學會了搭積木、看書、穿衣服、唱歌等。與此同時,弟弟也發展了自己的自主性:你用積木搭高樓,我就用積木搭火車,我和你是不同的。我有自己的自我表達。

對於0~6歲孩子的父母來說,你完全不必焦慮孩子的模仿行爲會阻礙他獨立性的建立和探索能力的發展。孩子正在打基礎呢~

此外,父母還需要注意:孩子的模仿沒有篩選信息的能力,沒有明確的道德規範。他們的模仿以興趣爲出發點,不專門模仿好的行爲,也不專門模仿壞的行爲,感到什麼新奇好玩就模仿什麼。因此,需要父母做好引導。對孩子已有的不良模仿行爲,或者存在安全隱患的行爲,積極加以引導。

另外,父母需要留意孩子的模仿不要變成盲目跟風和攀比。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若孩子想要一個跟同伴一模一樣的玩具,父母可以考量家庭經濟可承受範圍,去適當滿足孩子,只要開銷是你完全可承受的。你向孩子傳遞出你用錢的規劃性,那麼其實不必擔心慣壞孩子,或者縱容孩子攀比。孩子之所以要跟小夥伴保持一致,那還是屬於他的社交遊戲規則範疇。

而若孩子的要求遠超出父母的承受能力,那麼父母就需要適時喊停。

更多有關繪本的內容,請關注【微信公衆號:皮克布克繪本王國(pkbk-ok)】

關注後即可獲贈皮克布克繪本故事大禮包哦~

這是一個充滿愛的行業

在這裏您不孤單,因爲我們有

近十年繪本閱讀推廣沉澱

全國860多家分站傾情付出

我們願意和您一起

分享我們的成果

播撒幸福的種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