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在线多端口粉丝数达26万+

合作: 133-2997-7793

10月20日,湖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落户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在3300亩的基地里,有一个试验站里的土壤,省农科院斥资千万元搬来近2000吨土。

到底是什么土,如此精贵?

记者了解到,该试验站名为“农业农村部武汉黄棕壤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来头可不小。

1981年,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承担了“黄棕壤性水稻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至今已坚持试验37年,是我国长江中游稻麦轮作制度的唯一肥力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性科学数据。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分析土壤综合生产力、土壤质量及土壤肥力演变,监测病虫草害、土壤环境变化,提出高产培肥技术模式、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途径,对维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施肥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目前,我国坚持30年以上的长期定位试验点已不到10个。

此前,该基地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狮子街的南湖地区。近年来,因城市化进程加快,试验站周边被城市道路、商品房包围,周围小气候已发生改变,不具备长期定位试验的环境要求,整体搬迁至鄂州。

“为了最大限度保持土壤原样,需将原址每一个试验田块原封不动搬到新址。”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址上的27个试验小区共有长1米、宽1米、高1.1米的试验土块1080块,每个土块重达1.8吨,总重量1944吨。每个土块编号、标记朝向,再将1:1定制的铁格子模具用机器压进土里,在土块底部插入铁板托住土块,整体起吊,转运至货车上,运送到鄂州基地,按顺序放置土块,抽掉底板,脱模,将碎土填满土块之间的缝隙。

据介绍,整个搬迁工作,耗时10个月,花费近1000万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