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在線多端口粉絲數達26萬+

合作: 133-2997-7793

10月20日,湖北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落戶鄂州市華容區蒲團鄉。在3300畝的基地裏,有一個試驗站裏的土壤,省農科院斥資千萬元搬來近2000噸土。

到底是什麼土,如此精貴?

記者瞭解到,該試驗站名爲“農業農村部武漢黃棕壤生態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來頭可不小。

1981年,省農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承擔了“黃棕壤性水稻土肥料長期定位試驗”,至今已堅持試驗37年,是我國長江中游稻麥輪作制度的唯一肥力長期定位試驗基地,積累了大量的歷史性科學數據。

通過長期定位試驗研究,分析土壤綜合生產力、土壤質量及土壤肥力演變,監測病蟲草害、土壤環境變化,提出高產培肥技術模式、耕地可持續利用的技術途徑,對維持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減少施肥對環境的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遠意義。目前,我國堅持30年以上的長期定位試驗點已不到10個。

此前,該基地位於武漢市洪山區獅子街的南湖地區。近年來,因城市化進程加快,試驗站周邊被城市道路、商品房包圍,周圍小氣候已發生改變,不具備長期定位試驗的環境要求,整體搬遷至鄂州。

“爲了最大限度保持土壤原樣,需將原址每一個試驗田塊原封不動搬到新址。”相關負責人介紹,原址上的27個試驗小區共有長1米、寬1米、高1.1米的試驗土塊1080塊,每個土塊重達1.8噸,總重量1944噸。每個土塊編號、標記朝向,再將1:1定製的鐵格子模具用機器壓進土裏,在土塊底部插入鐵板托住土塊,整體起吊,轉運至貨車上,運送到鄂州基地,按順序放置土塊,抽掉底板,脫模,將碎土填滿土塊之間的縫隙。

據介紹,整個搬遷工作,耗時10個月,花費近1000萬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