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業績持續下行,品牌開始先後尋找新業務支點。近日,瑞典快時尚品牌H&M擬開展服裝租賃業務。通過重新裝修的門店可實現服裝租賃、縫補或定製服務。就在上個月,GAP旗下品牌Banana Republic也開始試水線上租衣業務。此外,URBN集團近期也推出了一項新的服裝租賃服務“Nuuly”。在業內專家看來,現階段快時尚業績逐年放緩,品牌方不得不精簡品牌架構和採取多元服務形式吸引消費者,以緩解自身業績壓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服裝租賃以低成本爲核心競爭,成爲快時尚品牌尋求的“救命稻草”。

試水租衣

根據瑞典雜誌《商業週報》報道,H&M將在斯德哥爾摩的賽格爾廣場旗艦店開設租賃店,計劃2019年秋末重新開業。H&M會員可在門店內租到獨家收藏服飾。此外,門店還將開設一個縫紉工作室,消費者可以在此縫補或定製服裝。H&M方面表示,開展服裝租賃和縫補業務是邁向“可持續、循環的時尚未來”的重要一步。對於此次租賃業務的傳出,H&M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該服務屬於新的業務線。

實際上,此前H&M集團就已經在總部斯德哥爾摩的部分門店試水縫補及定製服務。此前H&M相關負責人曾透露,若歐洲地區服裝定製等業務表現良好,未來中國地區很可能也會上線相關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H&M開展的服裝租賃業務並不是快時尚企業首次試水。就在上個月,GAP旗下品牌Banana Republic也宣佈將在9月開始試水在線訂閱業務,其中就包括線上租衣業務。消費者訂閱Banana Republic後,每月最多可以以85美元的價格租用三件女裝,可以免費送貨、無限制交換和洗衣,也可買下單品。Banana Republic首席執行官兼總裁Mark Breitbar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希望該業務刺激業績增長並幫助品牌與年輕消費者建立更好的情感聯結。

無獨有偶,旗下擁有Urban Outfitters、Free People等品牌的URBN集團近期也推出了一項新的服裝租賃服務“Nuuly”。將爲消費者提供旗下品牌及超過100家第三方品牌的服裝租賃服務。訂閱費用爲每月88美元,最多可租六件商品。

輝煌不再

在奢侈品中國聯盟榮譽顧問張培英看來,快時尚的租賃之路無疑是在爲自身業績尋求新的出路。快時尚企業爲消費者披上“租賃”的外衣,可從低頻次場景服裝租賃切入更高頻次消費的日常穿搭,從而進一步分羹服裝市場。

以GAP集團爲例,近兩年來業績不斷下滑,根據GAP集團2019財年一季度業績顯示,公司營收同比下滑4%,在全球市場銷售的主要品牌營收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Old Navy營收同比下降1%,GAP品牌營收同比則大幅下降10%,而Banana Republic全球營收也下滑3%。2016年,Banana Republic甚至宣佈關閉在英國所有的線下門店,僅保留了英國地區的品牌官網。

而H&M近兩年來業績也呈現放緩趨勢,從2015年到2017年,H&M的銷售額增幅分別爲19%、6%和4%。由此可見,自2015年之後,H&M在中國的業績增長速度就呈現出整體放緩的趨勢。去年,H&M集團的銷售額較前一年也只增長了5%。

面對低迷的市場環境,快時尚品牌早就開始着手新的業務,除了此次的租賃服務,此前,快時尚品牌還扎堆試水科技服務。從優衣庫的無人零售店到H&M的智能試衣鏡,再到ZARA的全球AR體驗門店,快時尚品牌都費盡腦筋挽救業績。

救命稻草

其實,服裝租賃業務早已不是新鮮事,從美國共享租衣平臺“Rent The Runway”到國內的“衣二三”,共享租衣業務早就有所行動,不過相比美國成熟的租賃體系,國內租衣業務發展相對落後。即使是已經進入D輪融資的衣二三發展情況也不容樂觀。此前還曝出強制更改規則、服裝品質存疑等問題。

張培英表示,此次品牌們推出的租賃服務,目的就是爲了提升品牌活躍度,通過年輕化手段刺激銷量,從而提升業績。“租賃服務具有低成本、高品質的特點,消費者只需花較少的價錢就可以享受高品質的服裝。”張培英認爲,現階段快時尚品牌已不能通過簡單的設計和門店擴張吸引消費,企業需利用數字化、大數據和更多年輕化玩法吸引消費者。

實際上,在當下的消費環境下,快時尚企業早已不能通過擴大規模來增加市場空間。越來越多品牌的敗走,也說明如今的服裝市場已經成了一塊越來越難分的蛋糕。就在兩天前,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傳出破產消息。

張培英認爲,未來快時尚企業若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放慢腳步,重新認真審視行業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實現企業轉型,並不斷加強創新。而此次的服裝租賃業務很可能成爲快時尚品牌的救命稻草。

北京商報記者 陳韻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