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有沒有經歷過“一個巴掌拍不響”?

  知乎上有個提問“你最不認同的一句大衆主流價值觀是什麼?”

  一個答主的回答:一個巴掌拍不響。

  這是一句乍一聽很有道理,但越琢磨越窩火的一句話。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讓你有理說不出。

  小學的時候,我班有個品學兼優的男生,對同學都很友好。不知道爲什麼,就看我哪哪都不順眼。一開始他只是罵我患有類風溼的媽媽是個殘廢(殘疾),之後,他覺得過嘴癮還不夠,還得上拳頭。

  我們兩家住在同一個小區,每次他見到我,都要追上來打,揪我頭髮,撿石頭砸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他站在學校大概有三米高的滑梯上,朝着站在下面的我扔了半塊磚頭,幸而只打在了我的腳踝上,但三米的高度,也直接給我的腳踝砸起了一個大包。

  我跛着腳走到辦公室告訴老師他打我,老師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爲什麼他不打別人,就打你?還是你惹他了。”

  於是,整個小學我都只能一路狂奔回家。都說狗看見人蹲地上撿石頭的動作會下意識躲避,小學六年的折磨,也讓我差不多具備了這種條件反射。

  不僅是老師這麼說,家長也總愛這麼說。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大學和室友鬧矛盾,她處處針對我,哪怕正在打電話突然看見我,笑臉都得收起來。我跟我媽抱怨過,我媽也是一樣的說辭,“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肯定是你不對,不然人家爲啥就看不上你?”

  其實,捱了頓打,遭人白眼這都不是最難受的。最讓人難受的是,你想把受的委屈說給你信賴的人聽,但她卻篤定地認爲,你被欺負了,因爲你也不是什麼好鳥。

  2

  老師和家長,都懶得思考

  我承認,老師和爸媽出發點是好的,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想不成才都難。但老師和家長都熱衷於把所有不願深究的告狀都歸因於一個巴掌拍不響。主要原因還是:他們“懶得去想”。

  老師懶,爲了兩個孩子的糾紛,要了解事情經過,要教育做得不對的那方,要安撫被欺負的另一方,得費多少心思。然而,只要一句“一個巴掌拍不響”,爲作惡的一方而犧牲了另一方,兩個人一般黑,事情就得到解決了。家長懶,反正小孩子打架能打出什麼事來,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眼裏永遠是比別人家的孩子差,錯了自己反思就好了,誰有功夫給你破案?

  中國總有一些可恨的邏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我們還沒能說出自己心裏的委屈,就要先證明自己不是那個有縫的蛋。

  3

  扭曲價值觀對年輕人的洗腦,已初見成效

  

  我們年輕人之間,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被這種扭曲價值觀荼毒。也就是我們也傾向於這樣看待別人的委屈,受害者之所以爲受害者,是因爲他們有罪。

  受害者有罪論,是指在傷害事件中,常常會出現旁觀者怪受害人的情況。是基於人類本能的認知偏差,偏頗的邏輯。他們下意識爲兇手找理由,爲被害者增加劣跡。

  從2015年溫州某火鍋店發生的“服務員用開水澆女顧客”事件中,我們就看到了這種流氓邏輯的廣泛應用。

  林女士要求火鍋店服務員朱某加湯被拒兩次,林女士發了一條微博,被服務員發現,雙方發生口角,服務員把林女士拽下凳子,隨後朱某端來一盆開水,對林女士當頭澆下。

  許多網友爲服務員開脫:“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你對人家不禮貌人家才澆你”、“喫個火鍋真把自己當上帝了?”。更有甚者還說“澆得好”

  林女士被燙傷後住院

  雖然服務員一直說顧客態度不好,但他們的矛盾升級過程是這樣的:

  顧客:快加水,不然燒焦了怎麼喫。

  服務員:我沒理她。

  於是顧客發微博曝光了服務員。

  服務員:你發什麼微博,你過來咱倆聊聊。

  顧客:把你們經理找來,我要投訴你。

  服務員:你不要裝逼,你他*是誰啊?

  到此爲止,顧客可能沒有那麼客氣,但也沒有過激言辭。反而是服務員先說了“裝逼”“你他*”這兩句粗話。顧客也開始反擊,於是纔有了熱湯澆頭的慘劇。

  有人說,對待服務員的態度展現了一個人的真實素質,但當一名顧客已經遭遇服務員野蠻對待了,作爲旁觀者的人還強調,你得展示顧客風度,你得有素質。那可能就是巴掌沒拍他臉上,他不知道疼。

  4

  被污名化的受害者,可能患上冒充者綜合徵

  受害者有罪論,還常常體現在性侵事件裏。前一段時間,轟轟烈烈的“反性侵me·too”活動,炸出了文壇一灘沆瀣。7月25日,一個女生髮布了一篇名爲《章文,請停止你的傷害》的文章在網絡上瘋傳。

  這個女生稱,自己被資深媒體人章文強姦,事後章文威脅她說:“我認識無數圈內人,你擺脫不了我;我上過100多個女生;如果你耽誤我兒子出國,你不得好死(好終)。”

  章文威脅受害女生短信截圖

  可惜,章文夜路走多了總會遇見鬼,按他自己說的,他早都不是第一次幹這種事了。在性侵被爆出後,他受到了易小荷和蔣方舟的控訴。

  然而,章文的回應,讓人作嘔。

  章文的意思是,蔣方舟有過那麼多男朋友,還能是什麼良家女子?易小荷離過婚,老在酒桌上推杯換盞,這時候立牌坊?這種蕩婦羞辱果然是個智商檢測,使得一些網友直接開始噴受害者:你們也不是什麼好貨!

  易小荷說得對,面對被侵犯的問題,社會有太多奇怪的論斷。有些被性侵的女孩,甚至因爲外界的惡意,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錯。

  不知道碟子們有沒有聽說過一種心理疾病,叫做冒充者綜合徵,他們無法肯定自己的優秀,覺得自己是因爲僥倖才冒充了成功人士,他們常常會自我懷疑並擔心被人當做騙子。當他們遭遇指責,就會過度埋怨自己,越來越自我懷疑。

  2017年自殺身亡的美少女作家林奕含,在她離世之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才被證實是她本人的經歷,她在書裏描寫了她的老師如何誘姦她。她試圖用愛情來洗腦自己的被性侵的事實,然而又無法欺騙自己,在這種掙扎和痛苦中結束了生命。

  性侵她的老師告訴她,你太美了,這種美應該被分享,所以我纔會這樣。被性侵之後的房思琪甚至對老師有種愧疚感,是她引誘老師犯罪的,“他硬插進來,而我要爲此道歉”。

  這種冒充者綜合徵的思想,是房思琪的媽媽灌輸給她的。事情發生後,她問媽媽:“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着她“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她還告訴房思琪“你要做個有自尊心的人”。一個有自尊心的女孩,打碎牙也要和血吞,就算被性侵,也只能反思自己的過錯,死都不要說出來。

  

  

  5

  一個巴掌拍不響的社會環境,你喜歡嗎?

  

  如果你覺得受害者有罪,那就會讓你對犯罪分子產生同情,這隻能讓一件黑白分明的事被和稀泥。中國人總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家一團和氣,事情總會解決。於是連“冰釋前嫌”的強姦案都成爲一段佳話:

  初中男生強姦未成年少女,最後冰釋前嫌

  你對兇手的同情,就是繼續傷害受害者。再加上“一個巴掌拍不響”的論調,直接堵住了大家尋求真相的嘴。這一切,都是因爲受害者有罪的輿論壓得被害人和家屬神志不清:我家女兒被玷污了,爲了不被潑髒水,要麼還是“冰釋前嫌”吧,這總比有人說她不正經,穿得騷情,勾搭小男生好吧?

  一個巴掌真的拍不響嗎?假如是一個人的巴掌打在另一個人的臉上,也得響得啪啪的。如果非要有人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來解釋臉不冤,估計沒人能接受,除非伸出去的巴掌是他自己的。

  你車子被劃那是因爲你擋道了,你被摸因爲穿的少了,這是對事實真相的模糊,更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