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組胺中毒主要發生於沿海地區及有食用海產魚習慣的地區。含高組胺魚類中毒特點是發病急,症狀輕、恢復快。

常見動植物中毒的預防之組胺魚類中毒

中毒原因

組胺中毒主要發生於沿海地區及有食用海產魚習慣的地區。含高組胺的魚類主要是海產魚中的青皮紅肉魚,包括鮐魚、池魚(學名爲藍圓鯵)等。當魚體不新鮮或腐敗時,細菌分解魚體中的組氨酸爲組胺,使組胺含量升高,攝入後可以引起過敏型食物中毒。

常見動植物中毒的預防之組胺魚類中毒

鮐魚

中毒症狀

含高組胺魚類中毒特點是發病急,症狀輕、恢復快。一般爲進食後0.5~1小時發病。主要表現爲:臉紅、頭暈、頭痛、心慌、脈快、胸悶和呼吸促迫。部分病人可出現視物模糊、臉發脹、脣水腫、口和舌及四肢發麻、噁心、嘔吐、腹痛、蕁麻疹、全身潮紅等。

急救處理

催吐、導瀉以排出體內未吸收的毒物。口服抗組胺藥能使中毒表現迅速消失,如苯海拉明、氯苯吡胺(馬來那敏、撲爾敏)、布克利嗪(安其敏)等其中一種。不宜服抗組胺藥物者,可靜注10%葡萄糖酸鈣,口服維生素C。

常見動植物中毒的預防之組胺魚類中毒

藍圓鯵

預防措施

市面上出售的青皮紅肉魚應冷藏或冷凍以保持新鮮。選購魚時要注意其鮮度,如發現魚眼變紅、色澤不新鮮、魚體無彈力時不應選購及食用。魚購買後應及時烹調,烹調前除去內臟、洗淨,切段後用水浸泡幾小時,然後紅燒、酥悶,最好加食醋進行烹調,不宜油煎或油炸。如鹽醃,應劈開魚背並加25%以上的食鹽醃製。有過敏性疾患者,應避免食用青皮紅肉魚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