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人民和衷共濟,齊心反法西斯的戰鬥中,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與中國人民一道抗日,書寫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國際主義壯歌,如我們所熟悉的諾爾曼.白求恩,愛德華.斯諾等。

1930年夏末,一個白皮膚,藍眼睛的猶太青年來到瀋陽,前往東北邊防長官公署,求見當時的陸海空軍副司令張學良,此人就是何世禮。

何世禮,英文名Robbie Ho,這個名字,在當時籍籍無名,但是他的父親何東爵士,卻是香港第一個首富,英籍猶太人,何家被稱爲英據香港時期的香港第一望族。

9歲那年,在父親的宴會上,小何世禮見到了港督麥士禮,麥士禮問何世禮:你是否以加入大英帝國爲榮?何世禮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不,我是個中國孩子。

之所以這麼回答,是因爲何世禮的母親是廣東人,他從小就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有着強大的認同感。爲了確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少年何世禮不惜將自己的國籍問題訴諸法院,向法院申明自己要當中國人的訴求,法官被何世禮打動,判決何世禮是中國人。

在富裕的家庭中,何世禮不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還被送到英法,系統學習軍事。

學成歸來後,何世禮不顧父親的故交,國府大佬吳鐵城的挽留,前往東北,拜謁張學良。二十四歲的何世禮,敏銳地感覺到,東北是中華民族最危險的地方,那裏需要他。

張學良非常喜歡這個遠道而來的小夥子,雖然長着一張和中國人完全不一樣的臉龐,卻比普通中國人還愛中國,想用一腔熱血爲國效力。

何世禮可不是一個紈絝子弟,他對當時的世界各大強國,對中國國內和國際形勢瞭如指掌,一到東北,他就直接告訴張學良:日寇將在一兩年內染指中國東北,因爲日本的文官內閣控制不了激進的軍方勢力,日本發動戰爭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東北邊防軍應該早做準備。

一段時間之後,何世禮甚至根據東北軍邊防現狀,爲張學良制定了一個不太成熟的防禦的方案。

可惜張學良雖然年長何世禮六歲,同樣是個二代,但見識卻遠不如何世禮,他將何世禮留在自己身邊,做自己的侍從保鏢,並隨時溝通,但內心裏只把何世禮當一個剛出道的小娃娃,並沒有真正重視何世禮的建議。

遠在香港的何東爵士知道兒子到了東北軍後,決定以重金祕密資助東北軍,爲東北軍購買先進武器設備,但張學良害怕此舉刺激關東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謝絕了何東父子的愛國之心。

不過此事也讓張學良知道了何世禮的分量,少帥決定給何世禮授予上校軍銜,但何世禮認爲,自己沒有帶過兵,還是從基層做起比較好,最後接受了上尉軍銜,在東北軍兼任連長職務。

1931年9月,日寇悍然侵犯中國東北,而東北軍將士卻接到的是不抵抗的命令,何世禮遭遇了從軍以來最屈辱的一幕,20多門德國進口速射火炮,一炮未發,就全部丟下,等於送給了日寇。

巨大的打擊,讓何世禮十分絕望,一度給父親寫信,想離開不抵抗的東北軍。父親回信,勉勵兒子腳踏實地,在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1933年春,長城抗戰爆發,何世禮率所屬炮兵營痛擊日寇,在中國的古戰場上,這位猶太后裔和中國戰士們同甘共苦,業餘時間還教他的戰士文化知識,讓黃皮膚黑眼睛的戰士們對他由衷地擁戴。因爲戰績突出,何世禮受到嘉獎,張學良以配槍相贈。

三年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何世禮卻恰巧回香港探親,沒有參加。事變解決後,張學良被軟禁,東北軍大部被整編或者遣散,何世禮也失去了軍職,打算回香港繼承父業。

途經南京,國府大員們意識到了何世禮的價值所在,陳果夫,宋子文,吳鐵城等人放下身段,一個個親自接待何世禮到家中做客,百般挽留。何世禮當然知道這些人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中的並非自己的軍事才能,而是父親的錢,但宋子文擡出與張學良的交情,盛情邀請何世禮加入到即將到來的中國抗日事業,讓何世禮決定留下來。

何世禮終於等來了久違的抗日戰爭,七七烽火乍起,他就寫信給軍委會,主動請纓,要求率領一隊炮兵,參加淞滬會戰。面對缺槍少炮的嚴峻形勢,何世禮甚至致電父親,要求父親毀家紓難,爲中國組建一支像樣的炮兵。

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薛嶽邀請何世禮前往皖南,出任炮兵指揮官,何世禮急忙前往。

當時偌大一箇中國,僅有一個機械化炮兵團,而且在淞滬戰場上損失慘重,實在是沒有何世禮合適的用武之地。第三戰區所有的炮加起來,還沒有當年東北軍一半的實力,更無法和強大的日本炮兵抗衡。

在這種情況下,何世禮的能量表現了出來,他動用父親的關係,不僅將父親買到的大量炮兵物資運到了皖南,還給宋子文施加壓力,令宋子文將自己稅警總團的德制戰防炮獻了出來。

在何世禮的努力下,第三戰區三個炮兵團很快組建,並在接下來的抗日戰爭中,大放異彩。

1938年中,何世禮率領自己的炮兵部隊,趕赴中原戰場,參加蘭封戰鬥。何世禮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指揮,用自己平生所學的炮兵戰鬥技能,重創日軍炮兵部隊,擊潰其炮兵陣地,擊毀其7輛炮車,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炮兵的囂張氣焰。

幾個月後,何世禮率部南下,又參加了萬家嶺戰鬥,以猛烈炮火支援各參戰部隊,有力地保障了萬家嶺戰鬥的最後勝利。

1944年,戰功累累的何世禮被授予中將軍銜,任職後勤部副司令。因爲與盟軍總參謀長魏德邁是同學,何世禮在與英美等國的協同聯絡工作中,常常能夠事半功倍,大量軍用物資和民用物資,經何將軍之手,源源不斷地送到中國抗日的各大戰場。

既有戰功又有錢,何世禮的官運亨通幾乎是必然的。1950年,何世禮被蔣介石授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這是猶太人在中國獲得的最高榮譽。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何世禮的父親何東爵士在香港謝世,臨終之前,何東立下遺囑,指定兒子何世禮爲自己事業的接班人。老爺子此舉,不僅僅是指定接班人那麼簡單,還有規勸兒子急流勇退,不要跟着老蔣一條道走到黑的意思。

何東爵士留下的,是龐大的商業帝國,他是香港的第一任首富,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生意,他的遺囑是有分量的,連蝸居臺灣的老蔣也不得不掂量。

最終,蔣介石還是同意了何世禮辭職的要求,於是57歲的何世禮在戎馬一生,爲中華民族付出自己的一腔愛國熱忱之後,返回香港接手父親的事業,成了富可敵國的香港富商。

由於特殊的經歷,何世禮先生對中國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接手父親的財富,等於承認自己還是個猶太人,但是何先生又堅定地認爲,即使自己是猶太人,也是中國籍的猶太人。他的後半生,一直在爲祖國統一做出自己的努力。

1998年,何世禮先生在香港迴歸一週年之際,以92歲高齡,逝於香港寓所。臨別之際,老人家穿戴整齊,面目安詳,端坐於長椅之上,沒有留下任何的遺憾。保守估計,何世禮先生當時的家產,高達150億港幣。

準確地說,我已不知道應該稱呼他爲將軍,還是先生,總之,他是一個可愛的中國人,他爲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和祖國統一事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應該被我們銘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