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的需求要及時回應,否則會讓孩子的內心缺乏安全感;但是,也有人說,孩子的需求總是及時滿足,會讓他變得任性。究竟,孩子的需求該不該及時滿足呢?這個“度”我們又該如何把握呢?

嬰兒期 及時滿足有助構建安全感和自信

雖然,延遲滿足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但也不宜過早刻意地去鍛鍊,尤其在嬰兒階段。因爲嬰兒期的孩子,完全沒有自主能力,全然依靠父母的照顧,並且對需求的表達往往只能通過哭鬧來表示。如果父母經常漠視孩子的哭聲和需求,會讓孩子難以和父母建立起依附和聯結關係,也會讓孩子因爲“自己始終沒有辦法獲得幫助”而產生無助感。長此以往,易使孩子缺乏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更重要的是,1 歲前的小嬰兒,發出的需求多半是來自生理上的,比如肚子餓了、尿了、拉了、不舒服了,父母及時地應對孩子發出的需求信號,幫孩子解決問題,有助於建立起穩定而積極的親子依戀關係。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今後勇於探索和挑戰的心理基石。

隨着年齡增長 可以逐步“延遲滿足”

1 歲前的小寶寶,不建議對其延遲滿足,因爲這個階段孩子的需求多半來自生理或心理的合理要求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控制慾望和衝動的大腦前額葉皮層要在2 ~ 3 歲的時候纔開始逐漸發育。當前額葉皮層開始發育後,孩子堅持、忍耐等和自控相關的能力也慢慢發展起來了。並且有研究表明,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愈完善的人,其自控力更強,也更易獲得成就。

自控能力較強的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紀律性更強,也更能與人發展出良好的社交關係,比如在輪流使用教具或玩具時,會控制住自己想要立即玩耍的衝動,耐心等待。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延遲滿足並不是要孩子對任何事都進行忍讓,而是讓孩子爲了獲得更好的結果,對自己目前的慾望做出忍耐和等待的決定,比如爲了買一個自己期待已久但價位比較高的玩具,願意把父母每天給的零花錢忍住不花,積攢起來;而人類基本的需求(比如飢餓的需求)還是建議及時滿足。

溫柔而堅定 幫助孩子發展自控力

其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在規則的執行中,把握好“溫柔而堅定”的原則,就能幫孩子自然而然地建立起自控力。比如孩子拉着你的衣角需要你的陪伴,但是你正好手頭有急事要處理,那可以溫柔地拒絕他,比如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希望我能陪你玩,媽媽也很想陪伴你,但現在媽媽走不開,給我10 分鐘的時間好嗎?”然後可以交給孩子一個沙漏,告訴他“上面的沙子全漏到下面後,媽媽就來陪你玩”或者給他安排一些可以自己一個人玩的玩具或遊戲,引導他度過這個“等待期”。

這個過程,切記一定要對孩子溫柔而堅定,不要斥責,要讓孩子感受到“雖然此刻我的願望不能被滿足,但我依然是被父母愛和接納的”,這樣會讓孩子更願意發自內心地去等待,去做延遲滿足的嘗試。

另外,我們也可以帶孩子參加同齡孩子的羣體活動。在和同齡人的交往,在同伴的約束下,孩子的規則感和自控力也能得到較好的鍛鍊和發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