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秋节还有一周的时间,月饼作为中秋必备的美食,已经到了销售的旺季。在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纳林老街上,有一家门面并不算大的传统手工月饼作坊,店铺门口的土炉子格外引人瞩目。70岁的王虎为坚持纯手工制作月饼已经半个世纪。

手工制作历经十几道工序

和面过程中油和水的比例及温度要拿捏准

近日,记者来到王虎为的传统手工月饼作坊,彼时,金灿灿的月饼经过炉火烘烤后,香气四溢。王虎为熟练地将盘内的月饼逐一翻面,然后再次推入炉中继续烘烤。这个工作,他已经做了整整50年,从和面,到拌馅、制作,再到烘烤,王虎为样样精通。

▲包制月饼

和面、醒面、擀皮、包馅、收口、定型……每一个环节对于月饼的口感都非常关键。“从挑选原材料到月饼制作完毕送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需要十几道工序,虽然这个过程比较繁琐,但是从选料到制作还是要把好每一道关,这样才能确保每一块月饼的品质。”王虎为介绍说。

不一会儿,又一盘做好的月饼在铁盘内整齐地排开了。紧接着,王虎为端着铁盘走到烘烤炉旁,开始月饼制作的最后环节——烘烤。“烘烤是月饼制作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月饼的口感和品质,一定要控制好火候、温度和时间,才能烤出香酥的好月饼。”王虎为告诉笔者。

▲月饼进入烤炉烘烤

“过去的做法和现在的做法是一样样的,花生仁、青红丝、红玫瑰,再放点儿芝麻,放点儿烧酒制作成月饼馅料。面皮制作也很重要,和面过程中油和水的比例及温度要拿捏准。”说起这些,王虎为头头是道。

王虎为告诉笔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做月饼,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差,物资匮乏,所以,中秋节买月饼的人很少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的生意也迎来了黄金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交流频繁,包装精美的各式月饼逐渐取代了传统月饼。以至于有很长一段时间,王虎为改行做糕点。直到2010年,年过六旬的王虎为的事业再次迎来了春天。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吃食讲究绿色、纯天然,我又把这个老作坊经营起来了。由于口味儿独特,买的人很多,顾客有薛家湾的,东胜的,包头的,还有达旗的,凡是吃过月饼的人,都夸我的手艺好。”王虎为自豪地说。

手工月饼背后的温情

重温源远流长的中秋文化,重温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在机器流水线生产的月饼越来越多时,为何还要手工制作月饼?”笔者问,“虽然现在机器流水线已经代替了传统手工月饼制作,但机器永远做不出手工月饼的味道。”王虎为说,一开始迫于产量和经济压力,他也曾考虑过机器制作。但思前想后,他依然觉得冰冷的机器代替不了手掌的温度,看上去朴素无华的老月饼,充满甜蜜的回忆,包裹着人间最美的香味。制作月饼时,就能找到家的感觉,才有过节的滋味。所以,他还是选择手工制作,坚守手工月饼这个老味道。

中秋节快到了,王虎为和弟弟王海明早早就忙乎开了。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叫上家里的大人、孩子、亲戚朋友,大家围在一起,共同制作。手工月饼制作是比较辛苦的,但这也是一门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孩子一起做手工月饼,让孩子体验做月饼的乐趣,既是一种亲子间的交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月饼,已不仅仅是月饼本身,而是一种团圆、和睦的象征。

“我是他们家的老客户。每年中秋节都要买几十个月饼,除了家里人吃还要送给亲朋好友品尝,大家吃过都说好。”从沙圪堵镇赶来买月饼的吴英告诉笔者。

为了传承传统技艺,王虎为将手艺传给了弟弟,每年中秋节前夕,兄弟俩都要提前准备。如今,他们制作的手工月饼远近闻名,销量也非常可观。

“从2010年一直干到现在,我把大哥的技艺和经验都要传承下去。往年中秋节,能卖出五六万个月饼,收入十分可观。既能挣钱,又能传承老手艺,挺好。”王海明笑着说。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