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秋節還有一週的時間,月餅作爲中秋必備的美食,已經到了銷售的旺季。在準格爾旗沙圪堵鎮納林老街上,有一家門面並不算大的傳統手工月餅作坊,店鋪門口的土爐子格外引人矚目。70歲的王虎爲堅持純手工製作月餅已經半個世紀。

手工製作歷經十幾道工序

和麪過程中油和水的比例及溫度要拿捏準

近日,記者來到王虎爲的傳統手工月餅作坊,彼時,金燦燦的月餅經過爐火烘烤後,香氣四溢。王虎爲熟練地將盤內的月餅逐一翻面,然後再次推入爐中繼續烘烤。這個工作,他已經做了整整50年,從和麪,到拌餡、製作,再到烘烤,王虎爲樣樣精通。

▲包制月餅

和麪、醒面、擀皮、包餡、收口、定型……每一個環節對於月餅的口感都非常關鍵。“從挑選原材料到月餅製作完畢送到消費者手中,整個過程需要十幾道工序,雖然這個過程比較繁瑣,但是從選料到製作還是要把好每一道關,這樣才能確保每一塊月餅的品質。”王虎爲介紹說。

不一會兒,又一盤做好的月餅在鐵盤內整齊地排開了。緊接着,王虎爲端着鐵盤走到烘烤爐旁,開始月餅製作的最後環節——烘烤。“烘烤是月餅製作中最關鍵的環節,直接關係到月餅的口感和品質,一定要控制好火候、溫度和時間,才能烤出香酥的好月餅。”王虎爲告訴筆者。

▲月餅進入烤爐烘烤

“過去的做法和現在的做法是一樣樣的,花生仁、青紅絲、紅玫瑰,再放點兒芝麻,放點兒燒酒製作成月餅餡料。麪皮製作也很重要,和麪過程中油和水的比例及溫度要拿捏準。”說起這些,王虎爲頭頭是道。

王虎爲告訴筆者,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跟着村裏的老師傅學做月餅,由於當時人們生活條件差,物資匱乏,所以,中秋節買月餅的人很少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的生意也迎來了黃金期。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各地交流頻繁,包裝精美的各式月餅逐漸取代了傳統月餅。以至於有很長一段時間,王虎爲改行做糕點。直到2010年,年過六旬的王虎爲的事業再次迎來了春天。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喫食講究綠色、純天然,我又把這個老作坊經營起來了。由於口味兒獨特,買的人很多,顧客有薛家灣的,東勝的,包頭的,還有達旗的,凡是喫過月餅的人,都誇我的手藝好。”王虎爲自豪地說。

手工月餅背後的溫情

重溫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重溫中國傳統節日的儀式感

“在機器流水線生產的月餅越來越多時,爲何還要手工製作月餅?”筆者問,“雖然現在機器流水線已經代替了傳統手工月餅製作,但機器永遠做不出手工月餅的味道。”王虎爲說,一開始迫於產量和經濟壓力,他也曾考慮過機器製作。但思前想後,他依然覺得冰冷的機器代替不了手掌的溫度,看上去樸素無華的老月餅,充滿甜蜜的回憶,包裹着人間最美的香味。製作月餅時,就能找到家的感覺,纔有過節的滋味。所以,他還是選擇手工製作,堅守手工月餅這個老味道。

中秋節快到了,王虎爲和弟弟王海明早早就忙乎開了。忙不過來的時候,還叫上家裏的大人、孩子、親戚朋友,大家圍在一起,共同製作。手工月餅製作是比較辛苦的,但這也是一門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與孩子一起做手工月餅,讓孩子體驗做月餅的樂趣,既是一種親子間的交流,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月餅,已不僅僅是月餅本身,而是一種團圓、和睦的象徵。

“我是他們家的老客戶。每年中秋節都要買幾十個月餅,除了家裏人喫還要送給親朋好友品嚐,大家喫過都說好。”從沙圪堵鎮趕來買月餅的吳英告訴筆者。

爲了傳承傳統技藝,王虎爲將手藝傳給了弟弟,每年中秋節前夕,兄弟倆都要提前準備。如今,他們製作的手工月餅遠近聞名,銷量也非常可觀。

“從2010年一直幹到現在,我把大哥的技藝和經驗都要傳承下去。往年中秋節,能賣出五六萬個月餅,收入十分可觀。既能掙錢,又能傳承老手藝,挺好。”王海明笑着說。

來源:鄂爾多斯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