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8年貓眼的收益成本爲13.9億元,同比增長73.5%,毛利率爲62.75%,同比下降5.62個百分點,主要由於內容宣發、製作成本分別同比增長113%、128%。

  作爲中國最大的在線電影票務平臺,貓眼娛樂(港股01896)(01896.HK)上市後的首份財報似乎並不那麼樂觀。

  3月25日,貓眼娛樂交出上市後的首份年報:2018年總營收同比上升47.4%至37.55億元,毛利23.56億元,同比增長35.3%。不過,增速與前三年相比,已經有所回落。2015―2017年,貓眼娛樂這三年的營收分別爲5.97億元、13.78億元、25.4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06.6%。

  與增速放緩相比較,更重要的是年內虧損的擴大,從2017年的7600萬元,變成2018年的1.38億元,同比擴大了82.1%。2018年經調整溢利淨額僅有8900萬元,同比縮減了27.7%。

  在2019年,貓眼是否會以實現盈利爲目標還是繼續擴大戰略投入?對此時代週報記者聯繫貓眼娛樂,截至發稿,對方尚未回應。

  票務服務收入佔比六成

  從收入結構來看,在線娛樂票務服務、娛樂內容服務、娛樂電商服務以及廣告服務,依然是貓眼娛樂四大主營業務。

  其中,在線娛樂票務服務是貓眼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佔2018年總收入的60.7%,貢獻了22.8億元,同比增長了53%,最主要的原因是併入了微影的票務收入。2017年9月,貓眼以70億元併購了微影的票務業務,兩者合併後市場份額居國內第一。

  貓眼年報顯示,按截至2018年底年度電影票務總交易額計,其市場份額超過60%,“仍爲中國最大的在線電影票務平臺”。

  2018年貓眼的收益成本爲13.9億元,同比增長73.5%,毛利率爲62.75%,同比下降5.62個百分點,主要由於內容宣發、製作成本分別同比增長113%、128%。

  此次貓眼的財報表現不盡如人意,還與娛樂內容服務業績不達預期有關。該業務營收來源是電影出品、發行、營銷服務等,2018年營收10.69億元,同比增長25.4%。

  從2018年的投資成績來看,票房亮眼的《我不是藥神》《捉妖記2》參與投資方較多,給貓眼帶來的投資回報相對有限,而其他以主控發行方投資的《來電狂響》《李茶的姑媽》《邪不壓正》票房均在6億元左右,尤其後兩部不達預期。

  向上遊延伸

  從貓眼目前的佈局來看,下一步或將加大對於產業鏈上游內容的佈局,尋求票務服務以外的利潤增長點。在財報中,貓眼娛樂稱自己爲“中國最大的國產電影主控發行方之一”,向內容端佈局已經成爲貓眼的重要戰略。

  票務平臺依靠低票價拉動用戶購票搶佔市場份額的時代已經過去,2019年春節表現尤爲明顯。一位上市影視公司高層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春節檔的電影票價上漲是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國家電影局對於票補的限制,另外片方的票補也有所下降。

  華金證券指出,票補取消意味着票價上浮,可能導致票房大盤增速下浮,另外擬出臺的“新政”中,服務費限制將大幅影響票務平臺的收入。

  僅靠C端用戶服務費已經很難支撐票務平臺走得更遠。在線娛樂票務服務營收佔比過高,對於貓眼娛樂來說,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貓眼娛樂嘗試從單一的票務業務向互聯網+娛樂的服務轉型,以龐大用戶羣體爲基礎,向宣發、製片發行等上游延伸。

  “作爲互聯網電影公司,電影製作不是自身的強項,但它有着用戶運營的平臺和優勢,可以向宣發以及內容上游鋪開。”上述影視公司高層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爲了穩固合作,投資入股從而“綁定” 內容企業,是影視圈常見的做法。3月12日,貓眼與歡喜傳媒(港股01003)達成戰略合作,貓眼以3.9億港元(約3.327億元)投資入股歡喜傳媒,認購完成後貓眼持有歡喜傳媒7.5%的股份。

  雙寡頭競爭

  票補限制政策的出臺,讓貓眼和淘票票關於票務市場份額的爭奪戰有所緩和,但兩者的戰火早已燒至上游內容宣發製作端。

  此前的消息透露,新規定或將縮短第三方票務平臺對院線的結算週期,並且將票補手續費從4元限價爲不得高於2元。這對於票務平臺的營收規模、資金儲備、現金流等都是不小的挑戰。

  儘管政策尚未出臺,但平臺方也開始有所調控。在2018年財報中,貓眼的票房收入分成應付款項、在線娛樂票務及娛樂電商服務應付款項分別爲2.52億元、13.13億元,對比2017年的6.25億元、19.17億元有所減少。

  爲了爭取更大的話語權,貓眼在內容端投入加大,包括電影、電視劇和網劇出品業務,成本高漲。

  向上遊內容投資佈局,最大的掣肘或爲資金問題。現金流方面,截至2018年底,貓眼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15.37億元,相比2015―2017年的0.63億元、11.1億元、11.7億元,持續增長。但相比於對手淘票票號稱“投入不少於10億元用作擴增用戶和市場”,貓眼的糧草並不算充足。

  淘票票是阿里影業(港股01060)的核心產品。3月5日,阿里巴巴集團對阿里影業的股權增持計劃已完成交割,也就是阿里集團向阿里影業注資12.5億港元,對後者的持股比例由49%升至50.92%,阿里影業也正式成爲阿里巴巴集團的附屬子公司。

  彼時,阿里影業內部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集團層面的控股表明阿里對於影業板塊以及大文娛的重視。”

  基於阿里巴巴集團的平臺和資金優勢,阿里影業也在擴大營收的盤子,包括推出了宣發互聯網數據化平臺“燈塔”,供應鏈金融衍生品“娛樂寶”等等。

  影視互聯網公司正在全面參與到影視產業鏈上的製作、宣發、放映,以及綜合開發等各環節。

  近日,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優酷電影負責人李捷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內地電影體量600億元,能帶動供應鏈上的2000億元―2500億元的整體市場。

  由於資源不同,貓眼和淘票票的競爭策略也有所差異。

  華金證券指出,在C端,目前貓眼市佔率略勝一籌,社交流量入口較多,而淘票票背靠阿里,資金優勢盡顯。

  在B端上,貓眼更重產業縱深,淘票票則更具平臺價值和實力,雙寡頭競爭格局下,貓眼可能面臨資金不足的風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