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海淘一族不僅會將奢侈品、化妝品等列入掃貨清單,還大包小包從國外買回各種“洋中藥”,即進口我國中藥材製成的“漢方製劑”。業內人士認爲,中藥作爲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完善中藥材質量標準體系、提升產品質量迫在眉睫。

佔據全球八成市場

從業10餘年的導遊餘琳發現,近兩年,除了幫親戚朋友從國外帶奢侈品、化妝品,韓國的牛黃清心液、日本的救心丸等越來越多的“洋中藥”也進入了委託購買的清單。

日本小林製藥公司近日發佈消息,去年小林製藥的多款產品被中國遊客瘋狂掃貨,去年二三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五六倍。日本其他幾家生產“漢方製劑”的企業也因此利潤大漲。

有資料顯示,“洋中藥”已佔國內中藥市場很大份額,而在除中國外的全球中藥市場,日本佔的市場份額高達80%,中國僅佔5%。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中醫藥專家趙朝廷說,中國遊客搶購的“漢方製劑”,其實就是外企從我國進口符合其標準的中藥材,深加工後生產的中成藥,加上外文就變成了“洋中藥”。“原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中藥,出現這種現象值得深思。”趙朝廷說。

質量標準高是大賣點

專家認爲,這種現象折射出我國中藥質量標準的缺失以及在搶注專利、技術研發方面的短板。“中藥原本是野生的,但現在多是規模化種植,有的是農民散戶種植,至於什麼樣的藥材是合格的,至今沒有明確的標準。”華森製藥集團董事長遊洪濤說。

遊洪濤說:“洋中藥”最大的優勢就是質量標準規範程度高,我國中成藥出口時,常被歐美國家認定爲不合格產品。去年以來,已有多種中成藥在國外被檢驗出重金屬超標。

同時,我國中藥企業在專利方面也喫虧不小。太極集團董事局主席白禮西說:“屠呦呦研發的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但青蒿素核心技術專利早已被瑞士的企業搶注,極大地影響了國內相關產品的市場拓展。”

技術研發放在首位

另外,國外醫藥學者與製造商都致力於從植物藥中尋找新藥線索,將技術研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例如,銀杏葉收購價每斤幾元錢,德國從銀杏葉裏研發出降壓降脂的新藥,這些藥物市場價格高達數百元。

“傳統中藥養生講究原料的道地性,‘道地藥材’是高質量產品的第一保證。”遊洪濤說,應建立完善的中藥質量標準體系,例如對中藥材種植的各個環節,如每畝地的種植密度以及水、農藥、肥料的使用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同時,還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相關部門應對使用違禁農藥等違規行爲進行嚴厲處罰。

去年,國家相關部委已啓動中醫藥服務貿易重點項目,探索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模式。業內人士表示,國家應出臺具體政策鼓勵藥企加大研發投入,增強專利意識,提升產品科技含量。

(趙宇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