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所初中小學不足200人 崇明校園體育“小微”狀態下的堅持與摸索

2017年,已經在享受退休生活的原崇明文廣局副局長袁永達接到一份特殊任務——主持修訂一本崇明縣誌。全區共有128個一級編撰單位提供材料,其中教育局提供的材料裏有一個指標提到,要打造1000支校園足球隊。

老袁是個特別認真的人,“崇明總共纔多少學生,成立1000支校園足球隊,這不是吹牛嗎?所有出現的數字和細節都不能讓別人有質疑,有質疑你這本縣誌的分量就大大降低了。”

他帶着疑問找到了教育局體衛藝科科長張裕標。

成立1000支校園足球隊的目標其實是崇明區發展校園足球實施方案中的一部分內容,這是份2015年推出的方案,具體列出了從2015年到2017年三年間的足球發展目標:

全面實施足球課程,校園足球人口參與率(5-18週歲)不少於70%,在縣校園足球聯盟註冊的校園足球隊數不少於50支,各學段擁有標準的(5人、7人、11人)足球場地的比例不少於90%,每年校園足球聯賽達到400場以上,努力爭創全國校園足球試點縣, 力爭三年內至少3所以上學校爭創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向上一級學校輸送足球后備人才不少於3人。

張裕標解釋,“1000支校園足球隊,不是說有1000支校隊。每個班級、每個年級都可以成立,男女也都不限。每個班3、5個人搞一支足球隊,關鍵是要玩起來,要踢起來,組隊的靈活度很高,這樣1000支就不是虛的。”

到現在,1000支校園足球隊的目標已經成爲了現實。

自從提出打造足球區、足球島以來,崇明已經擁有足球特色學校有19所,而這樣的特色學校,全國一共有兩萬所。在這些學校裏,足球就成爲了主要的體育項目之一。在學生平時的體育課和課間活動這些時間裏,教練就訓練大家踢足球。

35所初中小學不足200人 崇明校園體育“小微”狀態下的堅持與摸索

學校“小微化”成爲發展瓶頸

崇明區佔地近1400平方公里,但因爲產業有限,勞動力人口常年處於輸出狀態。據2018年的數據統計顯示,崇明區2017年的常住人口爲70萬左右,其中60歲以上的戶籍人口近30萬。在這個人口大環境的基礎上,整個崇明區的在校生也呈日漸減少的趨勢。

據崇明區政府網站的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該區共有38所小學,其中包括4所九年制學校。在校學生最多的是位於城橋鎮的東門小學江山校區,爲1223人。有3所小學在校生人數不足100人,最少的是綠華鎮的綠華小學,在校生人數僅爲58人,而該學校教師有28人。18所學校在校生人數不足200人,這些都屬於“小微學校”

這些數字在進入到初中階段又會有一個明顯的下滑趨勢,在崇明區目前的32所初中裏,在校生人數最多的還是江山校區的東門中學,爲1591人。17所學校在校生不滿200人,最少的是三星鎮海橋學校,四個年級加起來僅爲75人。

“小微學校”體教結合之探索

崇明生源最旺盛的時期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當時號稱“10萬學生,1萬名老師”,而現在下滑的趨勢是驚人的。在這樣一個生源逐年流失的現狀下,大規模開展校園體育運動的難度呈反比增加。爲此,崇明體育局和教育局也在積極尋求出路,力爭實現一種突圍。

除了在校園足球的發展上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果,他們也在一些冷僻小衆的項目上進行嘗試。目前,崇明區共有7所中小學開展了武術課間操活動

35所初中小學不足200人 崇明校園體育“小微”狀態下的堅持與摸索

在相關部門出臺了“三課兩操兩活動”的方案後,上海各個區縣都以積極的態度響應,花樣很多,足球是最熱的,此外還有乒乓、花式跳繩這些。但好像很少有學校開展武術這塊教育。

去年開始,崇明教育局引入社會資源,找了7所學校做試點,其中5所中學,2所小學,得到了這些學校的大力支持。

35所初中小學不足200人 崇明校園體育“小微”狀態下的堅持與摸索

東門中學的孩子動作已經有些模樣

這7所學校都屬於小微學校,一共百來號學生,每次上武術課的時候都會全員出動。“崇明沒有這樣的模式,也沒有類似的教學課程可以參考,完全是根據小朋友情況自創的,一點點摸索嘗試。”一開始做,困難不少,因爲是戶外運動,總要受一點天氣的影響。

“颳風下雨要取消,霧霾了取消,高於37度怕中暑又取消。上星期我們的老師從松江出發跑到崇明,下雨了,只能再回去,來回路上將近一天時間。”參與這項試點的城東校區沈剛校長說。

武術體驗課教會孩子們什麼

田晶國田教練是首批試點學校聘請的四名武術教練之一,他擔任着其中三所學校的教學任務,每週三、四兩天都在崇明。

“我週三早上八點左右出門,坐莘莊一路到莘莊地鐵站。從那裏坐地鐵到汶水路,再搭申崇線,到陳家鎮,轉公交,中午前能到。”週三下午他在向化中學和港沿小學授課,第二天則是在新光中學。爲了省去往返周折,他週三會在鎮上的小旅館住一夜。

35所初中小學不足200人 崇明校園體育“小微”狀態下的堅持與摸索

田老師在爲新光中學的孩子上課

“年輕的時候不太懂,現在才知道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是應該靠每個人儘自己的一份力去傳承的。現在的小孩,急需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你看他們聊打遊戲個個很開心,對其他事就提不起勁來。《武德訓》裏說,未曾學藝先學禮,做人要先懂禮儀。

田晶國和學校老師聊天,發現學生裏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上海工作,他們基本都和家裏的老人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間接造成了學生思想狀態上的某種困境,表現於他們平時會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我從他們身上體會不到現代化教學給學生的快樂,這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健康,另一方面則是身體上的健康。東門中學城東校區的沈剛校長表示:

“學生‘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經根植於學校裏每一個老師,爲了讓學生嘗試多元化的鍛鍊方式,加上我們崇明教育局推廣大課間活動,想嘗試下讓中華武術進入校園。通過一個學期練習,讓學生得到強身健體的收穫,在這同時,我們欣喜地看到,可以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傳承中華文化,得到美的薰陶,把對學生的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美育結合在一起,顯著提振和激發學生的精氣神。”
35所初中小學不足200人 崇明校園體育“小微”狀態下的堅持與摸索

馬橋中學在上傳統校園體育課程時,體育老師們也都在旁邊學習、陪練

在馬橋中學授課的譚英麗有自己的親身體會,“我平時從事的是財務工作,有嚴重的頸椎和腰椎痛。後來學了三個月太極拳,現在就完全沒有毛病了。現在我自己也成了教練,我們花一個學期讓學生學一套拳操,提升精氣神,主要讓他們動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