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昨天(9月6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展出。澎湃新聞從現場瞭解到,存世唐琴極珍稀,業界公認的存世唐琴約不到20張,此次展覽匯聚國內9家博物館唐宋古琴重器21張,包括唐“春雷”琴(旅順博物館藏)、唐“石上枯”琴(寧波博物館藏)、北宋“松石間意”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南宋“玉壺冰”琴(故宮博物院藏)、宋“飛龍”琴(安徽博物院藏)等傳世唐宋古琴名品,呈現唐宋時期絢爛多姿的古琴風貌。據浙江省博物館介紹,從古琴的數量和規格來看,堪稱爲目前國內唐宋古琴展之最。

展覽現場

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沒有一件樂器可與之媲美。然而歷經近代百年戰火紛飛,至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次全國古琴普查,會彈古琴之人已不足百。2003年,中國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爲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以無形文化遺產的方式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古琴發展迎來新的機遇。

(宋)趙佶《聽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非展品)

王世襄與夫人浙博庫房發現唐宋名琴

?據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主任範珮玲介紹,浙江省博物館總共收藏有古琴30餘張,其中約十張爲宋元以前古琴,古琴收藏在中國博物館界可算是名列前茅。

浙博的藏琴主要分四大類:第一類是1953年鎮海徐桴後人捐贈的楊宗稷“五十琴齋”的藏琴,共14張,其中彩鳳鳴岐、來凰、谷應、秋鴻、春雷秋籟、韻雪等10張琴年代可定在宋元以前。第二類是舊藏的古琴,有“號鍾”、浙江巡撫揚昌浚爲杭州府學斫制的同治九年款琴等共9張。第三類是成組的原杭州孔廟彝器“雅樂之琴”琴及古箏等。第四類是近年接受捐贈和拍賣所得的古琴,如著名文史學者朱家溍先生捐贈的宋琴等。

唐 仲尼式 “疏影”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浙博的古琴絕大多數至遲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就已收藏入庫,一直深藏無人知曉,直至2006年第一次展露於公衆面前。據範佩玲回憶,她1985年大學畢業進博物館工作,每次進庫房都會留意堆放於庫房一角的一大批古樂器,有古琴、古箏等,古琴都豎着靠牆放,在庫房一角佔了不小的位置。因有前輩們告訴她這些是祀孔禮器,不值錢,有了這個先入爲主的印象,就不以爲意。

唐 伏羲式 “春雷”七絃琴?旅順博物館藏

1994年,王世襄及夫人袁荃猷去浙博庫房考察朱家溍先生捐贈的明四平式螭紋紫檀畫桌,袁先生偶然瞥見庫房一角的古琴,她信手察看了幾張,肯定地說館藏琴中有不少的唐琴和宋琴。

“袁荃猷先生是中國音樂研究所研究館員,曾師從汪孟舒、管平湖學習國畫及古琴,於1947年與張伯駒、管平湖、王世襄等一同發起組織北平琴學社,可以說袁先生對古琴是深有研究的。”範佩玲說,因爲袁先生的慧眼識珠,浙博對館藏古琴有了新的認識,開始重新整理、研究與鑑藏。其後,浙博邀請多位古琴界的專家對山洞庫房的館藏古琴進行察看鑑定,確認其中有消失已久、琴壇苦苦追尋的楊宗稷藏琴。

楊宗稷(1864—1933),字時百,自號“九疑山人”,湖南寧遠人,清末民初著名琴學家。一生致力於古琴的弘揚和傳承,建立九疑琴社,傳授古琴,著述有《琴學叢書》四十三卷,爲琴界公認的琴學大師。他一生嗜愛古琴,收藏與鑑賞的古琴數量非常之多,此次展品之一浙博所藏的“綵鳳鳴岐”琴就是楊宗稷“半百琴齋”中最珍愛的琴,並著錄於《琴學叢書》。

唐 伶官式 “谷應”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國內規模最大的唐宋古琴展

此次展覽匯聚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旅順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寧波博物館,九家博物館優質唐宋古琴共21張,分爲“古琴形制”、“稀世鴻寶·唐琴”、“和雅正樂·宋琴”、“古琴斫制”4個單元進行呈現。

據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陳亞萍介紹,唐宋是中國古琴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唐宋時期包括斫琴、琴學理論等都迎來飛速發展,制琴法則、古琴形制等在唐宋時期已基本固定,元、明、清三代都只是在唐宋的基礎上進行延續,少有創新。

唐 仲尼式 “來凰”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陳亞萍說,存世唐琴非常珍稀,業界公認的存世唐琴不到二十張。此次爲了迎接浙博館慶90週年,策劃唐宋古琴大展,是在浙博唐宋古琴收藏的基礎上,又向國內8家兄弟單位借展,展出唐宋古琴重器如唐“春雷”琴(旅順博物館藏)、唐“石上枯”琴(寧波博物館藏)、北宋“松石間意”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南宋“玉壺冰”琴(故宮博物院藏)、宋“飛龍”琴(安徽博物院藏)等傳世唐宋古琴名品,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可以說是目前國內唐宋古琴展之最。

南宋 仲尼式 “玉壺冰”七絃琴?故宮博物院藏

此次展覽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兩把宋琴,分別爲南宋仲尼式“海月清輝”七絃琴和南宋仲尼式“玉壺冰”七絃琴。據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劉國樑介紹,存世宋琴琴式有伏羲式、神農式、仲尼式、列子式、連珠式、霹靂式等,仲尼式是古琴最典型的形式,晚唐之後,儒學越來越興盛,仲尼式就成爲主流了,宋以後的琴裏十之八九都是仲尼式。“海月清輝”七絃琴最大的特點是非常有張力,其本身是典型的宋琴形制,樸素、典雅,然反面刻有五彩的背銘,是清代乾隆皇帝的詞臣對它審美的附加,多彩的銘文與宋代樸素、典雅的審美風格形成一種張力,非常有代表性。

南宋 仲尼式 “海月清輝”七絃琴?故宮博物院藏

劉國樑介紹,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琴收藏約80餘把,可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屬明清清宮舊藏,傳承有序;一部分是新中國成立後接受捐贈、徵集、購買。“我們館藏的古琴很多是歷代古琴的標準器,所以它非常重要。比如唐琴中有4把是斷代的標準器,唐伏羲式“九霄環佩”是盛唐的標準器,唐神農式“大聖遺音”是中唐標準器,唐鳳勢式“玉玲瓏”、唐連珠“飛泉”是晚唐標準器。”

從一百到一百萬,3000年古琴的沒落與振興

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沒有一件樂器可與之媲美。

全國各地的重要墓葬都曾有出土古琴實物與圖像的記錄:湖北出土了2700多年前的古琴;曾侯乙墓曾出土過九絃琴、十絃琴;湖南辛追夫人古墓出土過漢代7絃琴;南京西善橋出土的魏晉時期竹林七賢彈琴的畫像磚,其上古琴的形制已經跟後世唐宋古琴的形制非常接近……

(唐) 周昉《調琴圖》 佛利爾美術館藏(非展品)

唐初,古琴一度處於低潮,“古澹聲無味,不稱今人情”,在宮廷受到冷遇,如玄宗好羯鼓卻不喜琴道;在民間又因盛行外來音樂而頗爲寂廖,“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然而,以王維、白居易、韓愈等爲代表的文人,始終堅持着文人調素琴的傳統,在唐肅宗之後,古琴得以復興。古琴的形制在唐代最終確定,其外形與今天所見古琴無異,古琴得以代代相傳,不曾斷絕。

展覽現場

宋代是琴的時代。各代帝王均雅尚古琴,琴又被奉爲禮典樂器,自上而下在士大夫中極爲盛行,無不以能琴爲榮。研琴技術在宋代基本完備與成熟,研琴之風鼎盛,官斫野斫俱有,斫琴名家湧現。彈琴儀禮在宋代形成,減字譜在南宋時定型,琴學理論有重大發展,這些都對元明清三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宋 仲尼式 “玉壺冰”七絃琴(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那麼位列四藝之首的古琴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呢?“1840年之後,戰火紛飛的一百多年到新中國成立初,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老專家曾做過全國的古琴普查,當時會彈古琴的人數已經不到一百人,那時候是一個低谷;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爲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之後迎來一個較大的發展,現在學古琴的人數約有一百萬人。”劉國樑說。

展覽現場

展覽持續至少10月8日

鏈接:

展品清單:

唐伏羲式“春雷”七絃琴(旅順博物館藏)

唐落霞式“綵鳳鳴岐”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唐伶官式“谷應”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唐仲尼式“春雷秋籟”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唐仲尼式“秋鴻”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唐仲尼式“來凰”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唐仲尼式“石上枯”銘七絃琴(寧波博物館藏)

唐仲尼式“疏影”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五代—北宋鳳勢式“春雷”七絃琴(上海博物館藏)

北宋仲尼式“松石間意”七絃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北宋仲尼式“衛中正制”七絃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北宋仲尼式“誦餘”七絃琴(四川博物院藏)

北宋仲尼式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北宋伶官式“鳳鳴”七絃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南宋仲尼式“玉壺冰”七絃琴(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仲尼式“海月清輝”七絃琴(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遞鍾式“玉壺冰”七絃琴(天津博物館藏)

宋仲尼式“韻雪”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宋仲尼式“醉玉”七絃琴(四川博物院藏)

宋仲尼式“號鍾”七絃琴(浙江省博物館藏)

網易刊登此文僅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代表網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