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到琴,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達到四千年,在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藏館中就陳列着的一張歷史悠久的古琴——“明 潢南道人制益藩王琴”此琴爲仲尼式,桐木質,琴身表面是用鹿角燒成的白色粉末和制的黑漆,面有蛇腹斷紋,琴斷紋的形狀和疏密由木質、木紋、漆質、灰漆以及收縮和老化程度等多種因素決定,古琴歷經年月漆面就會形成斷紋,歲月愈久,斷紋愈多,但發聲確越清脆悅耳,因此古琴鑑賞家不以斷紋爲殘缺,反而以斷紋爲名貴,就有了千金難買蛇腹斷的說法。9月7日(週六)晚,天博延時閉館又添新節目:“琴簫和鳴 感念師恩 ——迎教師節音樂賞析會”在天博三樓半的共享大廳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也是天博延時閉館以來的首次晚間活動。

天津博物館延時閉館受到廣大觀衆的熱烈歡迎,夜遊天博、賞美景、觀文博成爲津門百姓的一大樂事。9月7日(週六)晚,天博延時閉館又添新節目:“琴簫和鳴 感念師恩 ——迎教師節音樂賞析會”在天博三樓半的共享大廳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也是天博延時閉館以來的首次晚間活動。

這次音樂賞析會邀請到重量級的演奏家和講解人。他們分別是是天津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琴副會長、天津古琴會會長、古琴演奏家李鳳雲老師和天津音樂學院音樂系主任、中國第一位笛簫專業碩士獲得者、洞簫演奏家王建欣教授。兩位老師在賞析會現場爲觀衆帶來了琴簫合奏的經典曲目,還給大家講解了琴的知識、教授瞭如何賞析。前來參加賞析會的觀衆興致盎然地近距離品味了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經典。

說到琴,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達到四千年,在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藏館中就陳列着的一張歷史悠久的古琴——“明 潢南道人制益藩王琴”此琴爲仲尼式,桐木質,琴身表面是用鹿角燒成的白色粉末和制的黑漆,面有蛇腹斷紋,琴斷紋的形狀和疏密由木質、木紋、漆質、灰漆以及收縮和老化程度等多種因素決定,古琴歷經年月漆面就會形成斷紋,歲月愈久,斷紋愈多,但發聲確越清脆悅耳,因此古琴鑑賞家不以斷紋爲殘缺,反而以斷紋爲名貴,就有了千金難買蛇腹斷的說法。由此可見此琴彌足珍貴。龍池內腹款“大明萬曆七年歲次己卯孟冬之吉,益國潢南道人獲古桐材雅制”。潢南道人即明代宗室益宣王朱翊鈏。明代宗室造琴甚多,益藩王自明嘉靖、隆慶至萬曆間,數代斫琴。該琴保存完好,有完整署款,是傳世名琴之一。音樂賞析之餘,大家還到二樓展廳細細觀賞此琴。

天津博物館舉辦的這次琴簫音樂賞析會的主題爲“感謝師恩”,意在迎接即將到來的教師節,也爲所有到場的觀衆奉上了一次精彩的文化盛筵。

天津博物館

文字:天博宣傳教育部 郝婧

圖片:天博宣傳教育部 王雪乾

排版:天博媒體中心 馬川

監製:天博黨委副書記 張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