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多年前,鋼琴開始進入中國,

那時對於很多人來說

鋼琴還是遙不可及的稀罕物件。

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學習和演奏鋼琴。

他們中的一部分成爲中國第一代鋼琴家。

新中國成立後,

依靠中國教育家、鋼琴家的支持,

中國鋼琴教育逐步發展。

如今的中國有多位享譽國際的

鋼琴彈奏家和作曲家,

他們創作的經典鋼琴作品廣泛流傳,

經歷時間的洗禮,訴說着時代的故事。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爲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在延安成立了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毛澤東同志親自爲學校題名:魯迅藝術文學院,隨着解放戰爭的爆發,魯迅藝術文學院院搬遷到瀋陽。50年代初,那時的東北想找到一架鋼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更不要說找到教授鋼琴的老師。當年在東北魯迅文藝學院工作的李劫夫,改制創辦了東北音樂專科學校。

劉寧:

咱的老院長李劫夫就親自去上海,據說當時去上海得兩個禮拜,車也不太通,他就穿個八路軍的大衣,戴個棉帽子,上海這些鋼琴家就逗咱這老院長,說你們那有抽水馬桶嗎,院長有點愣,不知道什麼是抽水馬桶。後來有人專門帶他看什麼是抽水馬桶,他才知道。

李劫夫第一次去上海無功而返,回到瀋陽後他意識到要請到好的鋼琴老師一定要改善學校的環境,他帶領大夥兒大幹一場,建起了一棟專家樓,裏面還配上了抽水馬桶。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期,東北魯藝曾暫時移址哈爾濱辦學。李劫夫發現在哈爾濱有很多俄羅斯人和日本人留下的鋼琴,質量上乘,他毫不猶豫買下這些鋼琴,這對於仍在起步階段的學校來說尤爲重要。

鋼琴教育家謝耿:

1952年朝鮮戰爭主要戰役已經結束了,所以學校就從哈爾濱往瀋陽搬。差不多有將近一百臺鋼琴。那麼這些鋼琴都是由學生們打包,學生們把它們從哈爾濱運到了瀋陽。

從延安到東北,瀋陽音樂學院堅持發揚民族音樂的光榮傳統,將一支支民族歌曲與鋼琴融合,創造出美好動聽的旋律,爲祖國的鋼琴藝術貢獻力量。

早於東北瀋陽,1927年的上海,由蔡元培先生和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共同創立“國立音樂院”,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所獨立建制的國立高等音樂學府。

音樂學家楊燕迪:

上海音樂學院它最早時是從國立音樂學院開始的,1927年建校以後就有了鋼琴科,我們的第一任鋼琴鼻祖就是查哈羅夫,從他到手下培養了大量的鋼琴人才。

俄國鋼琴專家查哈羅夫1929年來到上海音專,爲當時的上海音專帶來規範的鋼琴教育,培養出了丁善德、易開基、李翠貞等鋼琴人才。

1934年,15歲的吳樂懿考入了當年的上海國立音樂院,畢業後於1949年前往法國留學並開始了鋼琴職業生涯,蜚聲海外。1954年,她被四處奔走尋找鋼琴教師的賀綠汀所關注,在賀綠汀一封封充滿熱情的信函的感召下,吳樂懿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選擇回到上海音樂學院擔任鋼琴系主任。

吳樂懿

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楊韻琳:

5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音樂學院的領導給鋼琴系建立了以四個教授領銜的教研組。那時鋼琴繫有四個名教授,吳樂懿先生是其中之一。

從查哈羅夫到吳樂懿,上海音樂學院延續了優秀的鋼琴教學法,形成了優良的教育傳統,培養出了新中國第一代鋼琴家,其中有幾位位列當時的鋼琴“六大聖手”。

“六聖手”中的幾人練琴

鮑惠蕎是鋼琴“六聖手”之一,她成長於50年代的中央音樂學院。

1953年的夏天,13歲的鮑惠蕎已經學琴4年,聽聞朋友參加了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入學考試的消息後,她急忙趕到當時的考點東棉花衚衕。

鮑惠蕎:

我就跟老師說,我也想考,但是我不知道這個消息。那時候我人長得很小的,瘦瘦小小的,老師可能覺得我是自己去的,也沒有什麼家長陪同,就同意我第二天早上來考。然後上午去考,下午就給我家打電話說考上了。

入學時的鮑惠蕎成爲了少年班的插班生,這屆是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第一屆招生。那時剛剛成立的中央音樂學院被視爲最高音樂學府,它彙集了當時來自海內外衆多優秀教師,他們齊聚中央音樂學院,爲國家培養鋼琴人才。鮑惠蕎的同學中有後來成爲著名演奏家的劉詩昆和作曲家儲望華。

鮑惠蕎

在中央音樂學院琴房

中央音樂學院和瀋陽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培養了衆多聞名海內外的鋼琴家、教育家。幾個學院分別發揮自己的特色,爲祖國培養鋼琴人才。這些人受到了最優秀的教育,成爲那個時代裏頂尖的鋼琴家,演奏了無數經典的樂章。

華彩樂章

02

1915年在上海創刊的《科學》雜誌裏刊印了一篇鋼琴樂章。這首鋼琴樂章是趙元任先生創作的《和平進行曲》,這樣一首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樂曲標誌着中國鋼琴曲的誕生。

此後的20年,中國社會飽經動盪。1934年,熱愛中國傳統音樂的俄國鋼琴家亞歷山大·齊爾品來到中國,希望能尋找一首中國鋼琴作品進行演奏。由賀綠汀創作的《牧童短笛》脫穎而出,它悠揚歡快的旋律,彷彿是兩位牧童在騎牛吹笛,歡樂自在。

齊爾品

賀綠汀在亭子間裏面住得很艱苦,上海的亭子間就是很熱很艱苦,揮汗如雨,在那裏創作這些鋼琴作品。

——鋼琴教育家鮑蕙蕎

此後齊爾品把這首中國田間小調《牧童短笛》帶到歐洲親自演奏,並在日本出版,成爲第一首登上世界舞臺的中國鋼琴作品。《牧童短笛》的成功讓人們關注到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更多的人開始加入進來。

1962年,鋼琴家劉詩昆在一次香港的演出中,即興彈奏了一首鋼琴曲,靈感來源於1945年的經典歌劇《白毛女》,劉詩昆把它稱爲《白毛女即興曲》。這首作品的成功演奏,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注意。1964年大年三十,劉詩昆被安排到中南海豐澤園爲毛澤東主席和中央幾位領導演奏鋼琴,他彈奏了《白毛女即興曲》和《匈牙利狂想曲》,演奏結束,劉詩昆被叫到了毛澤東主席身邊。

劉詩昆

毛主席說,他們都說外國曲子不好,但是你剛纔彈的那首外國曲子就很好,我們要有借鑑,有批判。他說當然我們要創作自己的有民族特色的文藝作品和音樂作品。這體現了毛主席一貫的文藝思路:古爲今用,洋爲中用。

—— 劉詩昆

那時的中國,藝術走入羣衆的呼聲強烈,中國鋼琴家們開始把鋼琴搬下舞臺。

1967年的一個下午,26歲的中央樂團首席鋼琴演奏家殷承宗和幾位朋友抬着一架鋼琴來到了天安門廣場進行表演。殷承宗這個“大膽的舉動”得到了市民的熱烈歡迎。但始料未及的是,市民們提出:希望殷承宗用鋼琴來演奏京劇。殷承宗演奏了一曲《沙家浜》,羣衆反響熱烈。

《沙家浜》之後,殷承宗將《紅燈記》也改編成了鋼琴曲,紅極一時。殷承宗成爲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彈奏的畫面甚至登上了郵票。

殷承宗沒有停下創作的腳步。1969年,爲了將經典的《黃河大合唱》改編成鋼琴曲,他和儲望華等人從北京來到黃河壺口瀑布體驗生活。

我記得1967年10月7號。那天簡直是爆棚,就下不來臺,簡直觀衆熱烈的不得了,所以這個我覺得很有意義,到現在來看,我還覺得這步是走得很遠,就是對於中國的音樂跟戲曲的發展是有很深意義的。

看到那個景色就是旱地行船,百里冒煙。這些東西對我們創作太有靈感了,不到那,不會有第一樂章的黃河氣勢。還有我體驗生活,去拉縴,黃河那個激流,你不自己親自劃過是體會不到的。

—— 殷承宗

《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填詞,冼星海譜曲,在抗戰期間《黃河大合唱》的演出和傳唱,極大鼓舞了中國軍民。1970年鋼琴協奏曲《黃河》在北京民族宮大劇院舉行首演,總理周恩來現場看過殷承宗的演出,驚呼“星海復活了”。

殷承宗演奏

從齊爾品第一次把《牧童短笛》帶到歐洲演出,再到今天大量中國鋼琴作品走向國際,鋼琴家們利用一次次在國外演奏的機會,把中國鋼琴作品的旋律帶到了全世界。

回首春意濃

03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文藝創作重獲新生。鋼琴的音符緩和了人們仍然心悸的心,隨之而來的是80年代“鋼琴熱”的風潮,其程度之熱前所未有。但人們想學鋼琴,首先就得面對這幾個老大難題:不識譜、沒人教、難度大、價格高。可以說,那時的鋼琴,仍不是誰想學就能學的。

八十年代的這股鋼琴熱之中誕生了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鋼琴家——郎朗。他出生於1982年,成長於鋼琴熱席捲中國的時期。那時大批音樂愛好者和青少年兒童拜師學藝,需求日益強烈。

在“師徒式”的鋼琴教育模式下,如何挑出好徒弟,需要多年鋼琴教育經驗練就的一雙慧眼。當年57歲的朱雅芬第一眼看到郎朗時,就看出了他的鋼琴天賦,而當時的郎朗只有4歲。

郎朗和朱雅芬

一夜之間很多人學鋼琴,所以那個時候開始教很多小孩,除了學校的附小以外,我在家裏也教。他和別的孩子確實不一樣。當時我就問他,我說你爲什麼要學鋼琴?他說我喜歡,我學了以後要當鋼琴家。這麼小就說這話,就說我要當第一的鋼琴家。

—— 鋼琴教育家朱雅芬

郎朗九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從瀋陽到了北京,離開了朱雅芬。雖早已分開,但九十歲的朱雅芬與三十七歲的郎朗還會經常一起參加活動,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朱雅芬總能給郎朗一些畫龍點睛的指導。

朱雅芬老師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老師,她不光教你彈琴,也教你做人,以身作則,那麼實際上很重要一點是什麼?一個偉大的老師肯定不會把學生當成一個私有的,就是說永遠只能跟她。

在這種情況下就是你的親人,比自己的親戚還親的人,真是這樣,我真是這種感覺。如果是兩個月見不着面就感覺很難受,就必須得見,我們必須得聚在一起聊聊人生。

—— 郎朗

鋼琴熱的風潮從八十年代一直延續到今天。越來越多的音樂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蓬勃生長,給琴童提供了學習的平臺。

從買鋼琴到請老師,學鋼琴需要一個家庭的大量投資,但人們仍然願意投資。這種現象是我們整體對於世界文化的一種崇尚。

——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史學教授蒲方

鋼琴有88個黑白鍵盤,在彈奏者的旋律下是絢麗多彩的。在廣州一所音樂學校裏,有一位鋼琴教育者黃佩玉,十幾年來用審美教育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鋼琴素養。

黃佩玉

我是1992年到1998年在德國舒曼學院學習。我發現德國的孩子下午一點就放學了,他們就是玩和學習在一塊。我就覺得其實德國小孩子的技巧可能沒有我們中國的孩子那麼好,那麼精益,但是我覺得他們彈出來的東西很有靈氣,很有生命力。我覺得國內這邊也是可以去看一下,嘗試一下,那麼就在98年的時候我就來到了這裏。

—— 黃佩玉

鋼琴熱發酵至今,其“熱度”仍未下降。每年鋼琴考級的報名場面人山人海,在很多家長眼中,學習鋼琴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世界音樂史上,在一個東方國度裏有如此壯觀的鋼琴學習熱潮,也是前所未有的現象。

表現力的驚歎號

04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告別了長期的動亂與戰爭,這給了鋼琴家滿懷理想和憧憬的成長環境。中國陸續與各國建交,鋼琴文化對外交流有了可能。1951年,新中國第一次派出大規模藝術團體參加世界性的表演會,中國鋼琴家們開始踏上走向世界的旅程。

50年代我們出去參加的國際音樂比賽就是叫“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這是當時社會主義圈內的一些國家,匈牙利、保加利亞、捷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波蘭、蘇聯、中國,這樣的一些人去參加的比賽。在這裏面第一個獲獎的是周廣仁先生。

——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史學教授蒲方

50年代中期中國和蘇聯關係友好,蘇聯派了一批鋼琴專家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促進鋼琴教育。這時,中國開始有大量鋼琴家在國際上展現他們的鋼琴天賦,取得許多名次。世界開始意識到,原來中國藏着這麼多傑出的鋼琴人才。

周廣仁、殷承宗、劉詩昆、傅聰等屢屢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形成了中國鋼琴文化對外交流的一次高峯。這一代人代表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鋼琴的顯赫水平。

劉詩昆有個綽號叫“中國琴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都專門觀看過劉詩昆的演奏。他3歲學琴,5歲登臺,10歲時在中國舉行的第一場鋼琴比賽上奪冠,被稱爲“鋼琴神童”。

劉詩昆演奏

1956年的劉詩昆年僅17歲,當李斯特鋼琴比賽組委會破例讓他參加角逐的時候,大家並不看好這個瘦弱的男孩。沒想到一共四場,場場全體觀衆包括評委都起身爲他鼓掌。

他精湛的演奏技巧不僅征服了觀衆,還征服了評論家。劉詩昆只得第三名的事情激起了民憤,一時間輿論譁然。匈牙利政府爲了尋求平衡,從國家博物館裏拿了一小束李斯特的頭髮送給了他。

這個比賽本來我是得第一名的,結果後來我只得了第三名,這跟當時的東歐,包括匈牙利的政治大環境有關係。

頭髮是李斯特去世的時候剪下來的。當着很多記者的面前,在閃光燈面前,把頭髮當中拿了一小束獎給我。而這個比賽的第一名第二名都沒有得到這樣一個最珍貴的獎品。

—— 劉詩昆

那時正值美蘇冷戰期間,兩極政治格局使得東西方關係極爲緊張,鋼琴文化交流上也極爲困難。兩年後的1958年,蘇聯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鋼琴比賽--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大賽,選手來自美國、蘇聯、中國等等,技藝高超,競爭激烈。那時在國際亮相的中國鋼琴選手很少,劉詩昆在這場當時高難度的鋼琴比賽上大放光彩,震驚四座。

決賽幾輪,赫魯曉夫都坐在包廂裏,包括最後頒獎。他在克林姆林宮裏舉行大宴會,我都受他接見。那時候我得的是第二名,我回國以後,那時候的中國領導人也很重視,因爲當時赫魯曉夫給中國領導人都打了賀電。毛澤東和周恩來都開始知道我比賽得獎的情況。

—— 劉詩昆

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大賽

劉詩昆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鋼琴演奏家在國際亮相,世界開始關注到來自東方國度的鋼琴選手。

1999年的芝加哥拉文尼亞音樂節明星演奏會上,鋼琴家安德魯負責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然而臨上場身體不適,緊急由郎朗替代演出。這次演出由著名指揮大師埃森巴赫指揮。

開場前,著名藝術大師斯特恩對觀衆介紹郎朗說:“你們將從這位年輕的中國男孩身上聽到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

你要像海綿一樣不斷去吸收,因爲你沒有看到更大的世界,你是不會體會到什麼是新的藝術領域,或者說怎麼來詮釋一種全新的感受。所以不管是上個時代還是新時代的鋼琴人,你必須要不斷跟他們合作,你才能知道當今社會的音樂世界裏需要什麼樣的一種風格。

—— 郎朗

郎朗彈奏

郎朗與柏林、維也納等一流樂團長期合作,是在全世界幾乎所有的著名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奏會的中國鋼琴家。

2003年,郎朗被美國著名的青少年雜誌《人物》評選列入"20位將改變世界的年輕人"。

另一位國際熟知的中國鋼琴人是李雲迪。他與波蘭有着兩次不解之緣,第一次是他出生那天,1982年10月7號,恰是波蘭與中國建交33週年紀念日。另一次是2000年的波蘭肖邦鋼琴國際比賽,李雲迪從此正式走向了職業生涯,那時剛滿18歲的李雲迪打破了肖邦鋼琴比賽金獎連續空缺兩屆、長達15年的沉寂,成爲開賽73年以來最年輕的金獎獲得者。

彈奏肖邦最重要的是掌握一個很好的尺度,在這個尺度中最重要的技巧是音色。音色會賦予肖邦音樂獨特性,歌唱性和旋律性。所以在彈奏肖邦音樂當中,怎樣在其中找到獨特的音色是很重要的。

—— 李雲迪

想要成爲一名出色的鋼琴演奏者,他們需要爲鋼琴比賽努力練習,在職業道路上尋找屬於自己的風格。這其中都要付出常人不知的艱辛與苦楚。

2014年在倫敦舉辦的逍遙音樂節上,24歲的中國青年鋼琴家張昊辰與指揮家餘隆合作了一首《李斯特第一鋼琴曲》,震動了在場的所有觀衆。

張昊辰演奏

張昊辰5歲那年就展現出非同一般的鋼琴才華,在當時他的鋼琴老師提議下,張昊辰的母親通過單位贊助,爲張昊辰舉辦了一場個人音樂會。

2009年6月7日,張昊辰在美國德州獲得第13屆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的冠軍。這是世界級大型音樂比賽之一,與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齊名的大型音樂盛會。

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曾評價張昊辰:“他的演出非常成熟,像50歲的演奏家。這個年輕人將以榮譽捍衛古典音樂的尊嚴。”

其實我五歲第一次登臺就是是在上海音樂廳,在一個一千三四百人的大場子,然後開一場整場的音樂會。大概70分鐘。所以說小時候可能也是蠻無知者無畏的。

09年參加範·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是當時參賽年齡最小的,所以我預先放下了這麼一個輸贏的標準,只是把它當做一個鍛鍊的平臺。

—— 張昊辰

獻給祖國的鋼琴曲

05

今天我們走入一家音樂學院或音樂教育機構,總能看到新中國老一輩鋼琴人的照片掛在牆上,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在啓發着下一代的鋼琴學子:從賀綠汀和他的《牧童短笛》,儲望華和他的《翻身的日子》,到郎朗、李雲迪等等。新中國鋼琴人的故事,正是新中國70年的縮影,他們把時代和國家的發展印記在了演奏的一首首旋律中。

1958年,新中國建國10週年慶典在即,北京舞蹈學校決定創作一部神話題材的芭蕾舞劇《魚美人》。那時蘇聯留學,學成歸國不久的杜鳴心,受中央音樂學院的指派創作了這部舞劇的音樂。這部舞劇在美國、英國、俄羅斯成功演出。一些音樂選段被編成多種形式的樂曲,其中就包括了鋼琴考級的必選曲目《水草舞》。

杜鳴心彈奏

這是我回國後第一個音樂創作的重大任務,可以說既是藝術任務,也是政治任務,這部芭蕾舞劇由蘇聯專家任總導演,他希望請從蘇聯留學回來的學生來作曲。

—— 杜鳴心

新中國10週年國慶時《魚美人》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首演,劉少奇和周恩來到現場觀看演出。

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文藝創作的一個黃金時期。通過選取中國民間素材,結合西洋的創作技法,激發了音樂、舞蹈創作的新思維。

三十年後,1988年的杜鳴心60歲,已經花甲之年的他迎來了創作的第二個春天,他創作完成了後來榮獲全國第八屆交響樂比賽金獎的重要作品,第一鋼琴協奏曲《春之採》,這首曲子和《魚美人》、《紅色娘子軍》一同入選了“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一位作曲家同時能夠有三部作品入選“世紀音樂經典”,實屬難得。

2019年初,爲慶祝港珠澳大橋通行,70臺鋼琴共同演奏了《我愛你中國》這首深情的曲目。其中郎朗、巫漪麗兩代鋼琴人分別代表了我國不同時期鋼琴藝術的發展高度。

《我愛你中國》鋼琴演奏

洪兵是這版《我愛你中國》的編曲,當時他接到了這次港珠澳大橋慶祝活動的任務進行創作。

七十臺鋼琴不可能大家大齊奏一樣的,那樣的話沒有意思,所以這裏有分聲部,但要考慮到其實這個人他們的程度又不一樣。就是始終想着你的受衆,你要給什麼樣的人聽?不是說,創作的時候是完全就是我自己在這,你要讓別人感興趣。

—— 洪兵

郎朗和老一輩鋼琴家巫漪麗在這七十架鋼琴合奏中擔當重要領奏。郎朗成長爲今天享譽國際的鋼琴家,他也體會到作爲頂尖鋼琴家的壓力。

面對90後的崛起,00後的發展,郎朗如今要承擔着中國鋼琴中堅力量的責任,彷彿所有學習鋼琴的青少年都在看着他。

最重要的還是你需要彈好,你沒有實力的話,在古典音樂裏面能走兩年,第三年就被淘汰了。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一個世界,就是你真的彈的不好馬上就被淘汰。

自己不能光是代表你自己,你也是代表很多的我們的同胞,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一定要對自己有要求,要很嚴厲的要求自己,這是很重要的。

—— 郎朗

2008年,以郎朗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會在美國紐約成立。基金會旨在從教育項目中幫助下一代的古典音樂家,並擴展年輕的古典音樂聽衆羣。十年後的2018年,郎朗在國內也成立了公益基金會,幫助中國的學校推廣鋼琴。

郎朗參加基金會活動

我希望我自己發光的同時能讓更多人發光。希望能讓更多的學校,需要幫助的學校感到音樂的魅力。

—— 郎朗

建國之初,人們看待鋼琴家,總是帶有崇拜和羨慕,他們爲國爭光,奮發圖強,在新的時代下,鋼琴家在獲得尊重的同時也受到更多媒體關注,這對他們來說,無形中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我覺得整個中國的鋼琴音樂事業是有前景的。因爲我們現在是一個大好的時代,一個新時代,正是全國都在爲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鬥的時候。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文化復興。

—— 劉詩昆

建國70年來,

中國的鋼琴人經歷了歲月的洗禮,

時代的磨礪,他們有人爲教育開創先河,

有人爲參加一場鋼琴比賽披星戴月,

有人爲創作一首鋼琴曲廢寢忘食,

他們在琴鍵上書寫了最動聽的旋律。

隨着時光的流逝,

他們留下的旋律成爲關於那個時代最好的註腳。

編輯:蘇珍妮、撕紙小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