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四大國學導師都是我國近現代最傑出的學者,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創辦兩年後,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

並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他們並稱爲“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一:梁啓超

梁啓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生於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舉人出身。

他和其師康有爲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人稱“康梁”。他早年所作的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頗有特色。

他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其著作編爲《飲冰室合集》。

1914年,清華剛剛建校3年時,梁啓超就來清華演講,他引用《易經》裏的話來勉勵清華學生要做君子,樹“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他的這次演講對清華優良學風和校風的養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清華即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定爲校訓。

學者梁實秋在回憶他在清華園聆聽梁啓超的演講時說:“他穿着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後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啓超沒有什麼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

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二:陳寅格

陳寅恪,著名歷史學家,學貫中西。是公認的20世紀最有學問、最有成就的學界大師。

他的專業是中古史,長年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山大學擔任教授,還曾任牛津等外國名校教授。

他的所有作品都以文言寫成,而且學問高深,一般知識背景的讀者難以啃動。

在20世紀20年代的清華園,陳寅恪曾被認爲是“教授中的教授”,因爲凡是他講課,很多教授都會來聽。

他曾在國外斷續留學18年,潛心讀書和研究,但對“博士”、“碩士”學位之類,卻淡然處之,因此連大學文憑也沒拿過。

然而就是這個沒有學位的人,當在哈佛大學任教的趙元任被聘爲清華園的導師時,哈佛大學卻點名要陳寅恪繼任。關於陳寅恪的學問,只從一點就可知其博大精深:他雖然不是語言學家,但他通曉的文字多達二三十種。

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三:王國維

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在四大導師中,王國維是第一個來到清華的。王國維年輕時學習語言、科學、哲學和心理學、社會學,30歲之後研究文學。

中年之後,又治中國古代史,在甲骨文方面取得了優異成就,奠定了他國學大師的地位。

1923年,王國維曾應召爲末代皇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終年50歲。行前留遺書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四:趙元任

趙元任(1892~1982年),是“中國語言學之父”,是中國近代音樂先驅者之一。

28歲時,就被美國康乃爾大學聘爲物理講師。29歲時,他回到清華,擔任物理、數學和心理學講師。30歲時任哈佛大學哲學講師。33歲時被聘爲清華哲學教授。

1938年後在美國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被選爲美國語言學會會長,美國東方學會會長。

1981年,北京大學授予其名譽教授稱號。

趙元任早年從事於國語運動,後致力於語言學研究,在音位學理論、中國音韻學、漢語方言以及漢語語法方面有重要的貢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