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编认为,手串收藏的最终价值并不在于藏品市场价值拉升幅度的高低,而是通过用几年的时间对手串材质的关注和研究,最终能够完成向杂项收藏的战略方向大转移。而有的人却能通过对不同材质手串的长时间观察,形成了杂项收藏中某一品类高水平的鉴定能力,这跟《庄子》的寓言不是同出一辙吗。

手串对于杂项收藏来说,这样的热度再维持100年,也不会受到真正收藏家的青睐,因此也很难跻身于高档次的收藏品行列之中。北京有一位以收藏沉香、奇楠称著全国的刘先生,他藏有一串清中期的奇楠18子念珠,出身有序,是清中期一位名臣的宅中尤物,他自认为价格应该在500万元左右。

这个价钱对于珠串来说,毫无疑问已经达到了天价的高度,无可逾越。可是500多万放在整个收藏品的交易中,大概买不了什么太像样的东西。那么,我们除了兴趣之外,究竟还要不要收藏手串呢?如果时下热情澎湃的串友仅仅是凭借一时的热情或情绪对手串感兴趣,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热情不会维持太久的时间,更不会延续成为终生的兴趣。

原因在于手串作为一种收藏品,它的形制、工艺的确太简单,本身缺乏纵深的可延展性与持续的欣赏价值,既没有工艺上的展示,也没有变化的造型,这就是由于手串本身来自于文化的、艺术的内涵的不充分,所引起的收藏者审美疲劳和审美倦怠。小编认为,手串收藏的最终价值并不在于藏品市场价值拉升幅度的高低,而是通过用几年的时间对手串材质的关注和研究,最终能够完成向杂项收藏的战略方向大转移。

换言之,就是把手串作为一块杂项入门的敲门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入门所交的学费,远远低于上手就收藏杂项的打眼钱。当然,这是时下手串收藏者最理想的日后归宿,也可能有更多的串友兴趣不断衰减,直到最后的放弃。《庄子》里面有一个寓言,讲的是宋国有一个地方的人,他们一年四季都在小河沟里洗棉絮,奇怪的是冬天他们的手不会冻裂,原来他们有祖上传下来的秘方。

有一个商人听说这件事,就花不多的钱把这个祖传秘方买了下来,转手献给了吴王。这时的吴王正在为冬天攻打越国,士兵手脚冻裂的事一筹莫展,拿到这个祖传秘方后,很快就把越国打败了,胜利后吴王把一块土地作为采邑封给了这位商人。这个故事讲的是,同样是一个药方,在宋人手里,只能使冬天手不裂;而放在商人手里,就能依靠它占地称王。

同样是收藏手串,有的人眼睛只是盯在手串上,每天搓呀、刷呀,希望包浆一天天地长出来,即使形成了厚厚的包浆层,又有什么用;而有的人却能通过对不同材质手串的长时间观察,形成了杂项收藏中某一品类高水平的鉴定能力,这跟《庄子》的寓言不是同出一辙吗? 看来,小小手串的收藏,潜在的内涵并不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