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參訪嘉賓:劉泓志。面對中國城鎮化、區域一體化等發展趨勢,他提出“城市規劃設計的形態方案要爲行動方案服務”,有所衡量的規劃、機制體制的創新和感性質量的評價才能夠得到最平衡的、穩定的城市發展。

提 要

少時的夢想和堅實的專業基礎支持着劉泓志在城市設計規劃的道路上穩步前行。遍及全球的項目經驗讓他堅信人文的原真是城市吸引力的核心,符合城市價值取向的設計才能給城市帶來最好的發展。作爲一名城市設計師,他重視設計的多元、包容、平衡,並把這種理念應用到倫敦奧運規劃等重大建設項目中去。面對中國城鎮化、區域一體化等發展趨勢,他提出“城市規劃設計的形態方案要爲行動方案服務”,有所衡量的規劃、機制體制的創新和感性質量的評價才能夠得到最平衡的、穩定的城市發展。

本期參訪嘉賓:劉泓志

AECOM 亞太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戰略與發展負責,大中華區城市策略諮詢負責,美國哈佛大學城市及建築設計碩士。

劉泓志

AECOM 亞太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戰略與發展負責,大中華區城市策略諮詢負責

記 者:作爲AECOM亞太區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品牌與戰略發展負責人,您的個人經歷非常精彩,請您講述一下您的求學和工作經歷?

劉泓志:

我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是城市及建築設計碩士。我從小熱愛繪畫,在家鄉臺灣和小夥伴們一起畫畫、玩耍着渡過了童年。後來隨着城市發展,兒時的老房子面臨翻新,讓我意識到城市變化會給生活帶來的影響,也讓我產生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去平衡居民生活的溫度與回憶的願望。因此,在大學期間我就讀於建築系,而後又到哈佛深造,進修城市設計。這樣的學術背景爲我職業發展中對於建築與城市空間設計與城市總體質量規劃的思考奠定了更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爲未來的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學業完成後,我加入了HOK建築師事務所,從工作的第二個月起開始接手國際項目。受益於對亞洲文化的熟悉與理解,在這段時間我積累了大量的東西方文化整合的國際項目經驗。後來我入職Roma Design Group,加州一家知名精品城市設計公司,在這裏的工作使我更深入瞭解到美國本土的規劃設計理念與實踐。作爲一名城市工作者,不能只是一名建築師或是城市規劃師與設計師,必須進行多專業的整合,在景觀、交通、經濟、社會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認識,這樣才能夠遞交一份很好的設計作品。

爲了回到亞洲參與城市建設,我加入了SOM建築設計事務所舊金山公司。當SOM在業務拓展過程中將美國的國際經驗輸出到中國的同時,我也如願深入到了中國的城市設計環境之中。爲了更貼近城市發展的脈動,我決定回到中國,加入了易道北京公司,後期發展爲AECOM的一部分,我也逐漸從城市設計的技術負責人進入到管理崗位,成爲AECOM規劃設計業務線亞太區的負責人。在AECOM這個平臺,我做了很多角色的轉換,從技術走向管理,再從管理走向戰略以及品牌,我認爲企業的成長與城市的品質提升,都不單靠設計作品的質量,還要有更多方面密切的配合與結合。

記 者:您走訪了很多城市,請您介紹一下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以及這些城市都有哪些先進規劃和設計理念?

劉泓志:

我非常喜歡旅遊。城市遊覽中最精彩的方面就在於這些城市的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也正是它們獨有的城市性格和故事不斷吸引着人們造訪。城市的共同特點不只在於他們的風貌,也在於他們都非常尊重城市本身的原真,擁有非常清晰的城市價值觀,這讓城市能夠繼續煥發魅力和活力。有能力並且努力經營這種特質各異、原真的城市文化,正是這些值得深度探遊的城市共同的特點。

在我的工作經歷中,對很多著名城市都有過深入的項目實踐,因此對於造訪過的許多城市,我不僅能夠從遊客的角度去體驗,也會從專業設計者的角度去認識,並嘗試用城市決策者的角度去探究。如果說這些城市都具有的先進規劃設計理念,我相信關鍵一定在於在規劃設計中他們對城市的記憶與歷史,希望與未來的關注。

例如,倫敦市與紐約市是公認的兩大世界級城市,他們同樣都面臨競爭和壓力,其中首先面臨的就是自己跟自己的競爭:如何使這個城市的市民過得更好?

面對未來科技帶來的衝擊,倫敦在保留傳統同時也迎接未來。作爲第一個開闢自行車高速公路的世界級大城市,倫敦市在交通上回歸“以人爲本”,嘗試用最簡單的交通工具滿足一個特大城市的所需通行。AECOM在2015年爲倫敦進行了2065年的遠景規劃,也就是50年的遠景規劃。從規劃過程中我們瞭解到,倫敦最大的課題除了成長,還有要面對先進科技帶來的衝擊,而這個城市應對發展問題的態度,就是在表達這個城市的價值觀:“保留傳統、迎接未來”。

紐約市的歷史雖不如倫敦悠久,但它的吸引力來自於包容度——紐約市能夠容納各種不同族裔、背景、經濟水平的人羣。這種開放度造就了紐約的城市文化,因此在探訪紐約的時候,展示在遊人面前的不只是單一的精緻城市風貌或精英的城市品質,也自然而然呈現出它的多樣性。

法國城市斯特拉斯堡雖然小,但常年都排在歐洲旅遊城市的前幾名。我在這個城市遊覽時,對他們的地面軌道公交系統印象深刻。這個公交車廂設計得很貼近地面,行人不需要通過月臺就可以便捷地走上公交車廂。如不使用月臺,車廂地面就必須降低,因此,爲實現這套非傳統公交的傳動系統引發了很多技術難題,但秉承讓乘客和行人更自由銜接的理念,城市最終還是克服工程技術的難度。斯特拉斯堡成爲了歐洲第一個讓乘客不需要月臺就能自由上下車的公交城市,也是第一個以城市的名義取得交通技術專利的城市。而這樣的製造技術還可以突破車體結構限制讓車廂的玻璃做的像落地窗一樣,乘客坐在公交裏面,跟城市的接觸是直接的、互動更親密的。我想這樣的一個理念讓這個城市除了保持了旅遊城市的特質之外,還在追求“以人爲本”以及這個城市和市民最需要的一種生活狀態。

不只這些,還有更多值得造訪的城市。在我看來都不只是他們獨特的風貌在吸引着遊客,而是他們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都找到了自己非常清晰的價值取向。爲了這個價值取向他們會在城市治理和不斷的規劃設計過程中選擇一種最符合自身價值觀的方式,恰恰是這種過程不斷地提煉出當地文化的原真性,獨特而吸引人的城市風貌是這種城市價值觀下自然的呈現。

記者:作爲一個城市設計專家,您的設計理念是什麼?您在AECOM工作期間主持及參與過哪些國際和國內的成功案例?

劉泓志:

從城市設計師的角度我更重視設計的多元,要能夠包容、能夠平衡。我也非常重視城市空間的尺度、比例、和質感的塑造,但必須在完成城市的多元、包容和平衡過程中去設計。城市設計的成果不是一張圖紙,也不是一羣建築或一系列景觀,而是一套規則,讓更多的人能夠在這個規則裏面創造他們自己的空間,讓城市的美來自於它多元的風貌和市民不同的聲音。我認爲如果把一個城市當成設計師的作品被把控得很美,但只有一種樣子或必須由特定設計師來完成,這種美就不屬於城市的美。我特別關注城市設計去引領或鼓勵這種多元性,而不是設計師的自我價值或美學標準,這是城市具備持續活力背後的關鍵驅動力。城市設計還要注重“包容”,包含平等對待住在這個城市裏的每個人。所謂包容,就是無論來自怎樣不同的背景具備怎樣不同的條件,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得到平等的對待。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而不是單一的建築作品,它提供公共服務的目的和品質也在這裏獲得顯現。所謂平衡,其實就是回到城市設計的技術本質。我特別重視將城市設計作爲一種工具,每一次城市設計都是爲不同的團體或社羣重新分配利益的一種機會。城市設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空間的佈局,讓更多的人獲得利益的最大化,設計的過程其實就是實現城市利益增長和更合理分配的過程。

談到城市設計的理念,我很重視這種多元性,這種包容性,以及達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這是城市設計之美,能完成這些品質的城市空間和形態,纔是美的城市空間和形態。

國際項目上,我們爲卡塔爾首都多哈做了一箇中心區的城市設計,這個項目也得到實踐因此意義非常大。當時這個項目是爲了要解決市中心人口向郊區外流的問題,目標是將人口重新吸引回城市中心,因此空間設計是一種工具手段,還必須在引導社會與經濟活動形成一致的行動。將人羣重新引導回市中心的空間手段有很多種,而我們選擇的是迴歸多哈當地文化的方式。這個城市極端的炎熱,因此在建築的形式上我們採用了當地採風塔的傳統智慧,將海風導進室內,甚至地下室以及它的騎樓,通過這種自然的氣流來爲這個城市降溫。

▲多哈中心區城市規劃

亞洲一般都希望建築朝南,但多哈的建築尤其公共活動空間只有朝北以避免烈日曝曬,所以在體量配置上建築高度儘量近海低,遠海高,以引導海風導入街道。而街道設計也採用不對稱設計,南側陰影面積大的地方儘量留給慢行區,沒有陰影的地方儘量設計成車道,在建築的形式上我們也加大了創造陰影遮棚的形式。

多哈當地也有到清真寺禮拜的生活習俗,基本上就是當地人的“5分鐘生活圈”,即當地長期發展的生活形態使城市功能早已形成高度混合,居民在5分鐘之內都能夠到達清真寺。所以我們在城市設計時放棄常規或西方的土地使用套路,反而複製了當地高度的有機混合來複原當地的生活肌理。

在每個城市大量應用創新環境技術使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空間屬性與傳統智慧,我們作爲城市設計師,以及AECOM這樣的國際公司,更能夠清楚的意識到提煉出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質的重要性,從而應用到它的城市設計中去。

我們做的2012年倫敦奧運規劃也意義深遠。

▲倫敦2012奧運規劃

歷屆奧運都在提倡綠色奧運規劃,我們在這個項目實踐綠色奧運的方式和效益上的成功讓我們更相信理念引領設計品質的力量。首先在選址上,我們選擇了倫敦下利亞山谷爲基地,這裏常年受到化工廠的污染,雖然離市區很近,但是交通很不方便。從選址的考慮開始,我們就是希望利用奧運的投入同時改變這個城市常年沒有得到改善的問題,而並不是僅選擇在一個城市最顯眼、最重要的地方做一個展示窗口。

▲倫敦2012奧運規劃

我們相信一個成功的項目不僅是一張圖紙上畫的設計方案,倫敦2012年的奧運規劃充分的顯示這樣的認識。因爲在倫敦這次申奧之前,市民是反對舉辦奧運的,公衆普遍認爲勞民傷財,弊多於利。因此在進行倫敦奧運規劃的時候我們非常慎重的提出了它是“倫敦150年來最大的城市更新方案”,奧運規劃是個發展機遇,必須實現的目標是城市更新,爲倫敦甚至英國帶來新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增長。我們的設計目標是:

一、解決這個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大量回收當地材料,清潔當地受污染的土壤;

二、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將周邊社區通過奧運場地規劃聯繫起來,30分鐘內到達城市其他主要地區;

三、創造當地全新的就業、居住機會和公共服務設施,奧林匹克公園成爲倫敦最大最重要的市民公園;

四、推動“遺產規劃“的理念,先爲奧運後做好長遠規劃,再爲奧運的17天賽事做調整。

▲倫敦2012奧運規劃

帶着這些目標和理念, 規劃設計方案中70%的建設預算留給了城市更新,剩下的30%纔是關於奧運的直接投入。整個城市規劃設計的框架在開始就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價值觀,因此獲得市民的支持跟同意。

▲倫敦2012奧運規劃

這個項目成果評估也讓我們很驕傲,應該是歷屆的奧運以來經濟效益最高的一屆,由於有目的的成本分配與控制,光門票收入基本上就已經達到大致平衡,同時給倫敦市以及全英國創造了3萬個就業機會,原本屬於發展落後的地區成爲倫敦炙手可熱的新社區,大大的改善了城市發展的情況。我覺得這就是城市設計的魅力和威力,不是體現在建築或地標場館的樣貌,而是城市發展的價值,不是體現在形態上的方案,而是體現在行動上的方案。

▲倫敦2012奧運規劃

最近AECOM參與完成的紐約西南布魯克林案例也是抱持這樣的理念。紐約作爲一個開放的城市,希望吸引全世界最好的人才進駐,可是一些人到了紐約發現物價太高,房租太貴,留不下來。而紐約最需要的是土地,需要有更好的發展腹地來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選擇在此就業定居,這些土地到哪裏找?西南布魯克林就是這麼一大塊未開發資源,只是基礎設施常年失修,公共交通的通達性差,而紐約市又沒有這麼大一筆錢來開發這塊地。

▲紐約西南布魯克林規劃

AECOM的設計方案就是從基礎設施着手,但具體的基礎設施投入與產出纔是項目成功關鍵。由於這個區域地勢低窪,在暴風雨氣候下飽受水患,因此每平方公里只有四個就業崗位。根據紐約市提出的“一個紐約”(One New York)下城市成長(Growth)、社會公平(Equity)、環境韌性( Resiliency)與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四個核心價值,AECOM對布魯克林西南區所面臨的發展壓力與急需改善提出建議,並開啓大衆、政府與專業間的對話。

▲紐約西南布魯克林規劃

通過綜合調查分析,我們相信基礎設施的規劃首先應建立地區防災的城市韌性,保障環境的安全;其次通過與紐約已建成地區的聯繫並在場地內創造4萬個就職崗位,讓這裏未來的居民在45分鐘之內能接觸到100萬個就業機會;再者是保證現況低收入族羣與未來高端社區人口的族羣融合與公平的服務供給,提供1萬3千個新的低價住房單元、5.7英里總長的公共街道空間和100英畝以上的新市民公園;最後基礎設施規劃要保證能源的可持續供需平衡,這些纔是城市設計方案希望引導出來的城市效能。

▲紐約西南布魯克林規劃

我們用這樣的思路去建立城市的開發強度、空間佈局、功能選址,最後建議了一條4.5英里長的防洪濱水公園和一條直接聯繫下曼哈頓新的地鐵線。通過數據模型我們把投入跟產出結合空間方案一起評估,形成一個行動方案,而不是一個形態設計的方案,這也是這個項目獲得紐約市府接納采用的原因。

國內的城市設計項目上,北京雁棲湖國際會都。在設計中,我們將“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儒家文化精髓與情懷融入建築策略中,希望能夠以地域文化的豐富性映射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北京雁棲湖國際會都規劃

雁棲島本身具有南低北高、西山東水的地貌特徵,我們因地制宜,將規劃方案和中國版圖西高東低的地貌特徵做連結,設置了西北和東北山丘、西南谷地、華東和江南水岸等地貌區域。

▲北京雁棲湖國際會都規劃

另一個設計理念是“理水爲園”,將原初的半島和陸地之間疏浚出一條貫通的水域,塑造獨立的島嶼與護城河的意象,不僅能夠爲大型高層會議所需的安保創造便利的條件,更可以進一步優化場地所在的雁棲湖整體的水循環生態環境質量。

作爲一座集會議、展覽、餐飲、酒店於一體的現代綜合型會展場館,雁棲湖國際會都不僅要在整體規劃、材料使用、空間舒適度、文化的代表性等方面滿足一個頂級國際峯會的標準,而更應該以一種創新的方式傳遞出一個文明古國在國際舞臺上對於自己文化的從容、自信與思考。

▲北京雁棲湖國際會都規劃

我們在景觀設計中盡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植被,使用島嶼本土原生的植物,而不是刻意從外界引進奇花異草。通過植被重建、溼地修復、植被保育和駁岸重塑等,讓整座島嶼呈現出鄉野、田園、果林、濱水生態、自然林地和園林等“桃花源”般的意趣。漫步島上的行人可以遠眺慕田峪長城,更可以寄情山水,感受“天人合一”的心境。

另外還有蘇州金雞湖,這個項目完成至今已經超過15年了。回望此項目進行時,瞭解當時中國對於城市、城市設計與景觀設計的普遍看法,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AECOM這個項目的重要性。

▲蘇州金雞湖濱水景觀規劃

蘇州是歷史名城,也是古典園林之都,而金雞湖的景觀與環湖城市設計在15年前正檢驗着中國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保護與利用之間、城市與自然之間的時代機遇與態度。原本在三個月內對環湖26公里進行綠化的任務,因爲引進新的理念而變成持續進行的城市發展行動。這些當年提出的“新理念”得到實踐而深刻改變了中國當時的景觀與城市設計觀念,成爲今天的普遍接受的核心價值。

首先,我們引入了“親水”的設計理念。“親水景觀”這個概念當時中國沒有人提過,所以我們做了幾項突破:一是打破爲了保護金雞湖而設的五十米到一百米的退界,把重要的公共配套及商業設施放在水邊。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對水環境保護有非常精確的理解與動作,在不影響生態的情況之下才能夠做這樣跟水接近的建設。二是爲了對突破當時當地設計規範讓理念落地,AECOM與當時的管委會合資成立公司,把它當成自己的項目經營,確保承擔項目品質的責任。三是在濱水安全與管理的考慮下實現親水步道,設計語言擺脫古典園林的複製成功地在蘇州帶入現代景觀元素。

▲蘇州金雞湖濱水景觀規劃

另外,這個項目引入並實踐了中國第一個溼地景觀與溼地淨化的概念,進行自然的廢水處理。當時被普遍質疑爲滋養蚊蠅的雜亂景觀,在15年後的今天大家都已經接受並認同生態景觀的經濟價值與環境美感。

金雞湖對我們來說意義最大的是:堅持設計着眼未來,理念引領,我們做的每一次嘗試與突破,都可能在未來成爲普遍的新標準新常態,創造全國甚至更大的一個範圍內認同的一種價值取向。

記者:對於中國大面積的商業及產業新城規劃建設,請您談一下您的看法?

劉泓志:

在中國,大量的、快速的城鎮化是必要手段。作爲人口大國,中國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集中是個必然的進程,因此,爲減少快速城鎮化帶來的問題,關鍵不是降速而是調速;不是去城鎮化而是要掌握核心問題善用規劃設計工具,尤其在商業與產業導向的新城發展進程中。我個人認爲,中國新城發展中的最大的課題在於如何解決計劃經濟以及市場規律之間的矛盾。

中國在過去多年的新城發展中走進了幾個誤區,要麼只提供住房產品,要麼就是建設工業園區,產城不融合問題的背後,其實是政策支持引導和市場機制的脫節。這必然使城鎮化成爲開發商拿地取得短期經濟回報的附屬品或犧牲品,缺乏持續經營的責任結構,也缺乏對人從哪裏來、來了做什麼工作、住下來可以過什麼樣更好的生活的市場規律的認識。

新城建設的目標不在硬件,從規劃設計角度來說尤其是要滿足三種基本需求和供給:

一、提供吸引人居住的環境;

二、提供吸引人就業的環境;

三、提供吸引人休憩的環境。

但新城發展更重要的不是創造這三種機會,更是創造它們之間的聯繫,讓來居住的人找得到工作,讓來工作的人有地方居住,所有的人得到優質多元的公共服務,這樣新城才能夠得到最平衡的、穩定的發展。

現在中國有很多的產業新城都失敗了,主要是隻提供大量的住宅產品,目的在短期銷售而不承擔持續的運維,沒有提供相應於進駐人口背景的就業機會;又或者是引進了大量的工業區和生產單位,但工人沒地方住,缺乏合理的生活配套與商業產品。所以這都不是一個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的正常形態。

除了居住和工作,城市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面向是休憩的功能。新城發展往往忽視了對於健康的生活環境、合理的休閒環境的打造,然而只有更好的人居環境質量,纔有辦法把人才吸引到新的環境並把這些人才留下來。所以中國過去這些年的做法讓我們更深刻的理解未來的產業新城建設的方法,要更好地創造人居的環境質量才能把人留下來。計劃經濟自上而下對城鎮化人口的指標把控或政策引導,如果無法結合市場敏感的發展機制,最後很可能會要爲新城建設的失敗買單。新城的質量不在於住房產品,不在於引進了多高端、排名前幾的企業,更重要是居住跟工作之間的關係是舒適的,整體環境是健康的,城市規劃設計的形態方案要爲行動方案服務。

着眼於市場發展規律的新城規劃設計,才能夠平衡自上而下的一些政策副作用,避免製造出經濟泡沫,包含虛而不實的房地產開發機會;同時又能通過這個過程緩解許多大城市人口壓力過高、找不到合適工作機會、找到工作機會可能負擔不起那裏的房租房價這一類的突出問題。所以新城開發其實在平衡整個大城市環境的發展,這樣的纔是我們未來的產業新城和其他新城發展要思考的地方。

記者:AECOM作爲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一體化、京津冀一體化等參與建設者,請您解讀一下建築與城市協同創新的理念?

劉泓志:

包含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目前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其實是個體城市發展後期的自然趨勢。作爲沿海三大城市羣的深入參與者,AECOM理解通過國家政策扶持這些區域一體化發展或城市羣的協同發展是一個非常積極也是必要的手段,因爲城市羣或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關鍵門檻是如何打破行政壁壘,起到相互協調良性競爭的作用,利用政策鬆解這些壁壘是有效的起步工具。但這些手段不應該單純仰賴自上而下的行政籌碼,而是更要掌握和結合到市場的規律,利用市場的力量去撬動這些區域的自主協調,形成可持續的城市羣競合生態。通過市場的驅動來化解或打破行政的壁壘,城市跟城市之間區域的一體化協調發展才有可能。

因此,從城市羣的發展、區域協調、協同一體化的發展的角度來談創新,最重要是機制的創新、是遊戲規則的創新。其次是城市基礎設施的創新,因爲傳統的基礎設施都在各自的行政治理範圍下進行規劃建設,未來跨市域的資源共享和治理模式。尤其是信息互聯互通更是促成一體化發展的基礎,突破現有基礎設施的功能,從區域角度進行大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尤其是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是技術創新的關鍵。

記 者:AECOM在中國開展城市規劃設計採用的是什麼樣的服務模式?有哪些專業團隊配合?AECOM怎麼保證城市建設的高品質?

劉泓志:

作爲一個以基礎設施爲導向的全球性公司,城市規劃設計一直是AECOM業務的核心,也是工具。AECOM在業內率先提出“城市爲客戶”的理念,城市就是承載着人居環境最重要的載體,我們更好的服務城市,讓城市更好的服務更多的人。因此AECOM在技術團隊的配置以及對外輸送的服務模式上都最大程度與城市這樣一個複雜多元的環境或運營模式高度搭配。

首先在城市的規劃設計部分,我們有一個頂層的戰略以及策略發展諮詢平臺,這個全球性團隊能夠幫助我們充分運用全球各國家和城市的經驗,互相借鑑運用有效的投資在我們的目標服務城市上。這樣的城市發展策略平臺在亞洲區、大中華區、到中國區都建立豎向的技術協調,和橫向的業務線進行整合或合作。這些主業務線之下有更具體的技術細分團隊,在“服務城市”這一核心業務上提供技術支撐與任務交付。這些主業務線包括:

首先是建築人居環境團隊。包含總體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環境、規劃設計、經濟規劃等,主要提供城市頂層設計與物理環境規劃等具體的空間方案,另一個是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境團隊。包含交通、市政、能源、健康、城市韌性包含數據安全等所有重要的、大型的、有影響力的、作爲一個城市生命體最重要的支撐系統基礎設施,從工程規劃到建設提供具體落地的諮詢服務。

此外還有項目管理以及工程管理團隊。全過程的諮詢與項目落地的施工能力,使AECOM形成多面向矩陣式的服務系統,保證每一個專業從業人員在AECOM的平臺上都能夠更近距離的瞭解、感受、甚至學習到其他城市相關專業的要求,交付出提高城市績效的服務成果。

AECOM保證城市質量的重點有兩個:

一、在多專業的團隊發展上,以靈活的技術搭配滿足城市多元發展需要;

二、注入專業意見領袖對城市的深刻認識,使團隊對於城市文化的熱忱和了解成爲AECOM的工作文化及工作方法。

我們希望放大經手項目的影響,即使只是整個城市發展的一小部分或某個階段,我們也希望它能夠更大的程度的保證項目的上下游環節與我們水平面向上不同專業的一個銜接。這不只是AECOM團隊搭配的設計,也是我們工作方法上的一個設計,還有我們團隊人員的技術培養以及他們對提供專業服務的一種認知。

記 者:AECOM的這種服務模式在國內推行的過程中會有哪些困難?請您談一下您的意見建議?

劉泓志:

挑戰還是比較多的,首先是成本。我們認識到城市的一些問題可能不是一個任務或命題單純能夠表達的。爲了能夠跟上下游的項目更好的銜接,AECOM通常會做一些額外但對解決問題必要的工作,雖然它們通常不見得能被我們項目費用所吸收。區域化或全球領域的資源整合也意味着更高的操作成本。因此,我們必須聚焦更有效的內部管理、更嚴謹的作業流程來減少我們的成本壓力,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跟精力能夠更好的提升我們設計交付的質量。

我們也遇到一些資質上的問題。作爲一個國際企業,我們在中國在很多的資質的取得上其實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城市的品質和城市的發展又是全生命週期,這個週期非常的長。爲了保證項目的交付質量,我們非常願意也非常開放的跟各方合作。這種合作並不是意味着業務的拓展,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合作意味着更成功的交付,把單一企業的收益放大到行業生態鏈的收益。再者,由於AECOM業務跨度非常大,涵蓋的服務領域寬廣,客戶對於AECOM是一個怎麼樣的公司可能認知不同或不清晰,我們也深刻了解繼續清晰化公司品牌辨識度的重要性。

記 者:談一下您對中國未來城市的建設的期望和展望?

劉泓志:

第一個期望:中國城市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也是非常有影響力和可塑性的階段,我們應該開始關注城市可感知的感性質量,而不只是可衡量的理性質量。一個城市就跟人一樣,如果學的都是成功學,而忘記了積累成功背後的價值,我想這個城市只能被財富、被一些可衡量的指標來定義,而不能被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所定義。我期待有更多的人認同AECOM的理念,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以及路徑當中,對城市的評價從單純的理性質量上升到結合理性與感性質量,希望新的城市能夠給未來的居民、遊客、工作者帶來怎樣的感受,能夠讓他們更願意在這樣的環境裏面生活。

第二個期望:中國城市應該利用現代快速發展的機會,重視它整體的運營質量,而不只是某些項目的完成度、完成質量。目前在完成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的交付之後,對於項目運營質量的關注一直未受到同等的重視,至少缺乏品質把控上的連貫與銜接。要單靠目前政府很多有限的編制去管理、治理、運營一個大的城市,其實是非常喫力的。研究探討一種新的公私部門合作運營一座城市的可能性,使運營質量能得到更大的保證,也能放大更多角色對城市效能的責任感和擁有感。這其中也包含我們的軟實力,像市民的教育、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聯結,例如怎樣通過教育,包括公共教育、空間教育、美學教育讓市民對於城市建立更深刻的情感關係,更愛自己的城市。當你愛你的城市的時候,對於城市的保護纔會更來自於內心的驅動力。這些軟性的質量,在中國快速發展過程是不容易見到的,也是我期待看到的。

第三個期望:就AECOM與我個人的國際實踐與經驗來看,中國擁有可能任何國家都沒有的城市設計臨牀經驗,而且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中國智慧”。在不斷的借鑑國外經驗、向外國取經的同時,我們應更好地去認識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智慧與經驗積累,並適當輸出以幫助其他國家或區域的城市發展。無論是在技術上、學術上,還是在人民的生活質量、幸福度改善上,都可以在國際上進行更多的交流,把中國經驗、中國智慧變成世界城市的資產。我們積累的這份城市智慧財富是值得與全世界分享的。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