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慶母城有着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城垣設計,特別是在明朝時期因地制宜設置了九個開放的城門和八個關閉的城門,俗稱“九開八閉”。這種獨特的設置方式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城市建設上的聰明才智,是經歷千百年歷史考驗的建設成就,反映出古人在城市規劃中的建設思想。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中著名的川東平行嶺谷與長江、嘉陵江的相交相會之處,自上古巴人築城江州爲始,後經秦、三國蜀漢、宋、明四次大規模的築城運動改造,基於重慶特殊的山水地形,最終形成“九開八閉十七門”爲重要特徵的城市規劃格局,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十七座老城門中,朝天門(開門)、翠微門(閉門)、東水門(開門)、太安門(閉門)、太平門(開門)、人和門(閉門)、儲奇門(開門)、金紫門(開門)、鳳凰門(閉門)、南紀門(開門)十座城門濱長江,金湯門(閉門)、通遠門(開門)、定遠門(閉門)三座門連陸,臨江門(開門)、洪崖門(閉門)、千廝門(開門)、西水門(閉門)四座濱嘉陵江。

重慶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時期的治理者都從當時各種條件出發,經營、建設重慶城。歷史上有關重慶古城的築城運動主要有四次,分別在秦代、三國蜀漢、南宋和明代洪武年間。第一次築城運動在公元前316 年,秦在江州(今重慶)設郡,命張儀在此修築城垣,建立軍事堡壘,並逐漸成爲秦王朝在川東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第二次築城運動是蜀漢時期,江州都護李嚴擴修城池,修築了周長爲 16 裏(6624 米)的城垣,規模達到了明清時期的大小,因此又被稱爲“大城”。

第三次是在南宋時期,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當時蒙古軍隊大兵壓境,來勢洶湧,彭大雅一邊打仗,一邊不惜代價斥巨資和人力,在重慶打造了一座在當時規模相當大的城市,面積在李嚴“大城”的基礎上擴大了兩倍,並加強了城防,有效地推遲了蒙軍的入侵。蒙軍在攻城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蒙哥汗也受傷死在釣魚城下,從而在一定意義上改寫了歷史。

最後一次是在明代洪武初年,戴鼎大規模修築古城,形成“九開八閉十七門,方圓七里”的城池建造形態,是重慶古城歷代以來築城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最爲堅固的一次築城。此次築城一直沿用至近代,並形成了以城牆、城門爲代表的城市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