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母城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城垣设计,特别是在明朝时期因地制宜设置了九个开放的城门和八个关闭的城门,俗称“九开八闭”。这种独特的设置方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城市建设上的聪明才智,是经历千百年历史考验的建设成就,反映出古人在城市规划中的建设思想。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中著名的川东平行岭谷与长江、嘉陵江的相交相会之处,自上古巴人筑城江州为始,后经秦、三国蜀汉、宋、明四次大规模的筑城运动改造,基于重庆特殊的山水地形,最终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门”为重要特征的城市规划格局,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十七座老城门中,朝天门(开门)、翠微门(闭门)、东水门(开门)、太安门(闭门)、太平门(开门)、人和门(闭门)、储奇门(开门)、金紫门(开门)、凤凰门(闭门)、南纪门(开门)十座城门滨长江,金汤门(闭门)、通远门(开门)、定远门(闭门)三座门连陆,临江门(开门)、洪崖门(闭门)、千厮门(开门)、西水门(闭门)四座滨嘉陵江。

重庆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治理者都从当时各种条件出发,经营、建设重庆城。历史上有关重庆古城的筑城运动主要有四次,分别在秦代、三国蜀汉、南宋和明代洪武年间。第一次筑城运动在公元前316 年,秦在江州(今重庆)设郡,命张仪在此修筑城垣,建立军事堡垒,并逐渐成为秦王朝在川东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第二次筑城运动是蜀汉时期,江州都护李严扩修城池,修筑了周长为 16 里(6624 米)的城垣,规模达到了明清时期的大小,因此又被称为“大城”。

第三次是在南宋时期,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当时蒙古军队大兵压境,来势汹涌,彭大雅一边打仗,一边不惜代价斥巨资和人力,在重庆打造了一座在当时规模相当大的城市,面积在李严“大城”的基础上扩大了两倍,并加强了城防,有效地推迟了蒙军的入侵。蒙军在攻城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蒙哥汗也受伤死在钓鱼城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改写了历史。

最后一次是在明代洪武初年,戴鼎大规模修筑古城,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门,方圆七里”的城池建造形态,是重庆古城历代以来筑城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最为坚固的一次筑城。此次筑城一直沿用至近代,并形成了以城墙、城门为代表的城市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