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临潼代王街道,在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临潼工作园区质量楼内,见到了本次采访的主人公——“张戟工作室”的负责人张戟。

工作中的张戟

1965年10月1日出生的张戟,在下月将迎来自己54岁的生日。他说自己这辈子走过很多地方,在临潼工作的时间最长,他自己就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幼时的张戟和姐姐在哈尔滨合影(背景为哈尔滨松花江铁路大桥)

祖籍山东的张戟,出生于冰城哈尔滨。7岁时,他随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父母来到陕西汉中汉江工具厂。在这里,张戟短暂干过锻工、维修电工等工作。期间,他还应征入伍,在部队里做过报务员。

1987年2月,张戟调入陕西鼓风机厂(陕鼓集团前身),成为了锻压车间的一名电工。

在部队时的张戟

刚到陕鼓工作时,张戟住单身宿舍。后来,单位在家属区给他们一家分了一间15平米的房子。“房子不大,但终于有了厨房,有煤气用了,我们高兴坏了。”张戟说,那时候,无论在临潼,还是别的地方,房子都是分配的,大家的日子不相上下,也都很容易满足。

从小就和机械、电器打交道的张戟,慢慢地在陕鼓厂里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他特别爱好琢磨机械设备工作原理,总爱对机械设备鼓捣点小改造什么的。他的这点爱好经过不断的沉淀积累,还帮助公司和客户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为公司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工作中的张戟

以前,公司生产车间天车大钩制动装置故障率非常高,设备一周就要维修一两次,对此大家已习以为常:机器不运转了,爬上去修好就行,就费点劲的事。可张戟却在心里开始琢磨起改进的方法。经过反复的推演、实验,他成功地用液压制动装置取代了电磁制动,让设备故障率降到了一年只有一两次。“从那以后,工人们再也不用每周都爬一次天车了,生产效率也比之前高了不少。”张戟说。

在陕鼓集团为公司创新明星奖励授车仪式上的张戟

类似这样的设备工艺优化,张戟做了不下百十项。对创新的执着和热情在为公司创造效益的同时,也为张戟自己赚来了更多的荣誉。2008年,公司为了嘉奖张戟的突出贡献,特别给他奖励了一辆小轿车。“当时临潼的小轿车还不像现在这么多,开着车在路上跑挺开心的。”张戟说。

张戟(左二)和同事在一起交流工作

“在工作当中,我喜欢去改造和创新,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公司在08年的时候,以我的名字命名成立了这间‘张戟工作室’,鼓励我不断创新、改进工艺。”张戟告诉记者说。

据了解,“张戟工作室”是陕鼓集团首次以员工姓名命名的创新者组织,也是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个以员工姓名命名的工作室。

张戟工作室简介牌

如今,越来越多的陕鼓员工加入到了创新研发的行列。创新,已经成为陕鼓蓬勃发展的“关键词”。现在的陕鼓集团,已经从一家传统装备制造企业一跃成为产业多元化、国际化的智慧绿色能源企业,成为临潼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

张戟工作室里,荣誉证书占满了整面墙壁

大河涨水小河满,企业效益好了,员工们的福利待遇也有了大幅改善。“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月工资才28块钱,现在我们月工资好在行业里都是首屈一指的。”如今的张戟,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不仅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而且还换了两辆车,“现在开的是辆大SUV”。

张戟工作室荣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创新工作室称号

改变的不止是个人。“我刚来临潼的时候,从东三岔往代王方向走,有很多路段都是土路,道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满是积水。现在开着车,到哪都是柏油路、水泥路,方便得很!”在本地“落地生根”多年的张戟,对临潼的变化也是感受颇深。

大时代,小故事。在整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张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些看在眼里的变化,握在手里的“小确幸”,让张戟的内心踏实而安定。

谈起自己和祖国同一天生日这件事儿,张戟笑着说:“生在这一天,身边的每一个亲人和朋友都不会忘记我的生日。”

我与祖国同生日

在新中国70岁生日到来之际,张戟对生养他的祖国、给他提供事业舞台的公司、让他为之奋斗的家庭分别送出了浓浓的祝福:“祝我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我的公司陕鼓集团蒸蒸日上,祝我的小家幸福美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