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記者來到臨潼代王街道,在陝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臨潼工作園區質量樓內,見到了本次採訪的主人公——“張戟工作室”的負責人張戟。

工作中的張戟

1965年10月1日出生的張戟,在下月將迎來自己54歲的生日。他說自己這輩子走過很多地方,在臨潼工作的時間最長,他自己就是這座城市發展的見證者。

幼時的張戟和姐姐在哈爾濱合影(背景爲哈爾濱松花江鐵路大橋)

祖籍山東的張戟,出生於冰城哈爾濱。7歲時,他隨支援國家“三線”建設的父母來到陝西漢中漢江工具廠。在這裏,張戟短暫幹過鍛工、維修電工等工作。期間,他還應徵入伍,在部隊裏做過報務員。

1987年2月,張戟調入陝西鼓風機廠(陝鼓集團前身),成爲了鍛壓車間的一名電工。

在部隊時的張戟

剛到陝鼓工作時,張戟住單身宿舍。後來,單位在家屬區給他們一家分了一間15平米的房子。“房子不大,但終於有了廚房,有煤氣用了,我們高興壞了。”張戟說,那時候,無論在臨潼,還是別的地方,房子都是分配的,大家的日子不相上下,也都很容易滿足。

從小就和機械、電器打交道的張戟,慢慢地在陝鼓廠裏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他特別愛好琢磨機械設備工作原理,總愛對機械設備鼓搗點小改造什麼的。他的這點愛好經過不斷的沉澱積累,還幫助公司和客戶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爲公司創造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工作中的張戟

以前,公司生產車間天車大鉤制動裝置故障率非常高,設備一週就要維修一兩次,對此大家已習以爲常:機器不運轉了,爬上去修好就行,就費點勁的事。可張戟卻在心裏開始琢磨起改進的方法。經過反覆的推演、實驗,他成功地用液壓制動裝置取代了電磁製動,讓設備故障率降到了一年只有一兩次。“從那以後,工人們再也不用每週都爬一次天車了,生產效率也比之前高了不少。”張戟說。

在陝鼓集團爲公司創新明星獎勵授車儀式上的張戟

類似這樣的設備工藝優化,張戟做了不下百十項。對創新的執着和熱情在爲公司創造效益的同時,也爲張戟自己賺來了更多的榮譽。2008年,公司爲了嘉獎張戟的突出貢獻,特別給他獎勵了一輛小轎車。“當時臨潼的小轎車還不像現在這麼多,開着車在路上跑挺開心的。”張戟說。

張戟(左二)和同事在一起交流工作

“在工作當中,我喜歡去改造和創新,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公司在08年的時候,以我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這間‘張戟工作室’,鼓勵我不斷創新、改進工藝。”張戟告訴記者說。

據瞭解,“張戟工作室”是陝鼓集團首次以員工姓名命名的創新者組織,也是陝西省、西安市第一個以員工姓名命名的工作室。

張戟工作室簡介牌

如今,越來越多的陝鼓員工加入到了創新研發的行列。創新,已經成爲陝鼓蓬勃發展的“關鍵詞”。現在的陝鼓集團,已經從一家傳統裝備製造企業一躍成爲產業多元化、國際化的智慧綠色能源企業,成爲臨潼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領頭雁”。

張戟工作室裏,榮譽證書佔滿了整面牆壁

大河漲水小河滿,企業效益好了,員工們的福利待遇也有了大幅改善。“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一個月工資才28塊錢,現在我們月工資好在行業裏都是首屈一指的。”如今的張戟,憑着自己的一雙手,不僅實現了“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轉變,而且還換了兩輛車,“現在開的是輛大SUV”。

張戟工作室榮獲全國機械冶金建材系統創新工作室稱號

改變的不止是個人。“我剛來臨潼的時候,從東三岔往代王方向走,有很多路段都是土路,道路坑坑窪窪的,一下雨,滿是積水。現在開着車,到哪都是柏油路、水泥路,方便得很!”在本地“落地生根”多年的張戟,對臨潼的變化也是感受頗深。

大時代,小故事。在整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張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這些看在眼裏的變化,握在手裏的“小確幸”,讓張戟的內心踏實而安定。

談起自己和祖國同一天生日這件事兒,張戟笑着說:“生在這一天,身邊的每一個親人和朋友都不會忘記我的生日。”

我與祖國同生日

在新中國70歲生日到來之際,張戟對生養他的祖國、給他提供事業舞臺的公司、讓他爲之奮鬥的家庭分別送出了濃濃的祝福:“祝我的祖國繁榮昌盛,祝我的公司陝鼓集團蒸蒸日上,祝我的小家幸福美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