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時候幾個孩子會爲了獲得父母的關注而打架。孩子學到越多的技能,就越覺得自己很棒,就會受到鼓勵,去學習更多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行爲。

早上,一遍一遍地喊孩子起牀,連穿衣服,帶餵飯,才踉蹌着踩點送兒子上學去。

中午,必須要開着電視才喫飯,老媽爲了寶貝外孫乖乖喫飯,一進門就開始放小豬佩奇。

晚上,快八點了,小屁孩還在外面瘋玩,怎麼喊也不回來!

……

媽媽們只要坐在一起,就會開啓吐槽模式,朋友圈裏花式曬娃的氛圍消失殆盡。

哪個娃都像是前世的冤家,讓人束手無策。

有一本讓數百萬孩子和父母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叫《正面管教》,對孩子和父母的各種不良表現都進行了詳細的解讀,並且給出了很多實用可操作的建議和意見。從3歲到青春期,我們都可以通過正面管教來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專家告訴你:巧用正面管教,輕鬆教育好你的孩子

一、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爲

我們經常看到孩子亂扔垃圾,說髒話,甚至與父母爭吵。於是我們要麼告訴孩子如果改正就有獎勵,如果屢教不改就不能玩遊戲,不能出去旅遊。

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都會,然而真的給孩子帶來改變了嗎?從此我們的孩子變得積極、陽光、善良、懂事了嗎?顯然沒有!

我們要正確的看待孩子不良行爲,真正的理解孩子:

大多數時候孩子只是做了與他的年齡不相符的事情,我們就認爲這是不良行爲,需要嚴厲的制止和嚴格的要求。

如果我們把他看做是“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爲”“因缺乏技能造成的欠缺”或者“正在發展的尚未形成的狀態”,是不是就有不一樣的認識。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有四種錯誤的觀念和行爲:

1、 尋求關注

對有些孩子而言,只有得到特別的關注時,才能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有時候幾個孩子會爲了獲得父母的關注而打架;有的小孩爲引起關注,在父母打電話時頻頻打岔;有的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一會上廁所,一會讓講題也是怒刷存在感……

當我們把這些行爲看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價值感的提升,也許就不會那麼生氣和憤怒,而會讓孩子感覺到我們的目光和注意力。

2、 尋求權力

每個人都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權力,孩子也不例外,隨着他們的“茁壯成長”,就會產生出“我能行”“我說的纔是對的”的觀念。尤其是當與父母就某些問題發生爭執的時候,尤其執拗。這種行爲在父母看來大概就是“不孝”、“不懂事”或者“不聽話”吧。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理解,並且用好的方法來改善這種關係,就可能會變本加厲。

你讓他寫作業,他偏不;你不讓談戀愛,他硬要談;你說東他往西……親子關係就會越來越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3、 報復

當孩子開始通過尋求報復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或者少受傷害,其實是因爲他們感覺到了自己的軟弱和無力。他們會有一些破壞性的行爲或者傷害父母的話來進行反擊,父母如果不能抽身出來,冷靜的思考,就可能會陷入報復的惡性循環。

某個小孩,談戀愛的時候,父母堅決不同意,就割腕自殺;有的小孩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父母不給自己買玩具,就摔東西,甚至哭到咳嗽噁心,通過傷害自己,讓父母心疼,從而達到目的。

看起來有點可惡,也說明他們真的沒有其他辦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怎樣才能跟父母好好的溝通交流,充滿了無力感。

4、 自暴自棄

跟朋友的孩子聊天,突然說了一句“反正老師講的都聽不懂,我還學什麼;我跟爸媽說了,他們不相信,總覺得我不夠努力!我其實努力了,但是沒有用而已!”原來父母眼中叛逆墮落、不求上進的孩子,什麼都懂,只是不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父母,只能自暴自棄。

不像有些孩子說“我不會”是爲了引起家人的注意,自暴自棄的孩子真的覺得自己無能爲力,看不到希望。這時如果沒有外界溫暖有力的幫助,也許就只能放棄自己了吧。真是讓人心疼!

就像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言:“一個行爲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專家告訴你:巧用正面管教,輕鬆教育好你的孩子

二、家長的四種典型表現

我們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成年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都 會在孩子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而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也是影響親子關係,尤其是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爲時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長主要有四種生活態度表現會影響親子關係:

1、 安逸型

安逸型的家長,看起來比較疼愛孩子,總是尊重孩子的意願,滿足孩子的要求,哪怕自己辛苦一點忙碌一點也沒有關係,只要大家都高高興興健健康康就很好。

這樣的家庭氛圍一方面可以塑造孩子簡單隨和的性格,教會孩子享受生活,快樂生活;另一方面也會對孩子過於寬容和放任,容易使孩子成爲“淘氣鬼”和“熊孩子”。

經常是隻要孩子哼哼唧唧一撒嬌,父母就立刻滿足他們的要求,孩子就是這樣被慣壞的!

昨天有個新聞“45個初一學生早餐剩下39枚雞蛋!老師發現:很多學生根本不會剝”,讓人驚歎唏噓之餘,也反思我們對孩子是不是太過寵愛,不僅浪費食物,更會造成孩子生活技能的缺失。

2、 控制型

控制型的家長一般都比較嚴格,比較注重培養和訓練孩子的組織性、紀律性以及對規則、承諾和法律法規的尊重。但過度控制則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反叛和抗拒。

剛剛播完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小陶虹飾演的宋倩就是一個典型的控制型的媽媽。看似願意溝通,願意傾聽,每次都會以各種理由駁回孩子的想法,並且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不可更改的。

其中,女兒英子的房間竟然有一扇窗戶正對客廳,媽媽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看到孩子的一舉一動。很多人說看出了毛骨悚然的感覺,青春期的孩子完全不可以有祕密和隱私,有悖人性。最終英子得了抑鬱症甚至以死相搏才換來了自由。

控制型父母教育的孩子要麼會極度抑鬱然後反叛,要麼會成爲討好型人格,最終失去自我。

3、 取悅型

取悅型的父母是和事佬,在教育中願意通過妥協和退讓滿足孩子的要求。可以教會孩子很好的體諒他人,培養的孩子友善又謙和的良好品格。

然而,當你過於艱辛去討好家人和孩子,會感覺到疲憊甚至沮喪。而孩子對真誠的表達是能感知到的,這種隨時隨地的取悅也會讓孩子覺得很煩,一點也不會珍惜你的付出。

鄰居家孩子去年考上清華大學,媽媽爲了陪考辭職在家,每天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無微不至。而他對媽媽的態度像對傭人一樣,媽媽切了水果可以送進書房,但不可以跟他說話;心情不好時,隨時隨地對着媽媽大罵,碰巧家裏有人,媽媽就會尷尬的解釋道“孩子不是故意的,只是因爲學習壓力大,正常的!”

父母的逆來順受,除了自己難過尷尬, 培養出的孩子更是自私自利,不會感恩,責任感缺失,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擁有幸福和美好的人生!

4、 力爭優秀型

力爭優秀的家長都比較積極上進,可以給孩子樹立很好的榜樣,激勵孩子不斷成長進步。雖然沒有控制型家長那麼強勢,可是會給孩子樹立過高的目標,告訴孩子只要努力,就可以變得優秀。

然而現實並不總是如人意。當我們認爲只有達到目標或者變得優秀人生纔有意義和價值的時候,達不到目標就會灰心喪氣,不夠優秀就會覺得自己無能。

這樣會讓孩子經常感到力不從心和愧疚。也並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每一種價值取向都會影響我們的親子關係。瞭解四種典型表現,並不是爲了讓我們反思和愧疚,而是希望能幫助我們家長更好的瞭解自己,以便於以後在親子教育中,更好的調整我們的行爲和方式,使我們成爲更好的父母。

專家告訴你:巧用正面管教,輕鬆教育好你的孩子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我們的孩子不完美,我們也不完美,《正面管教》一書爲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方法,告訴我們通過這些方法就可以和善而堅定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1、 關注解決問題

當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我們就會很生氣,臭罵他一頓,同時揪着耳朵去給人家道歉,還想着自己兒子學習不行,惹麻煩真是個好手。 孩子做錯事,罵一頓打一頓,給別人道個歉,是不是就是很好的父母了,比那些胡攪蠻纏的家長好太多。

可是這樣可以避免孩子下次再打架嗎,或者孩子真的的吸取教訓以後都不再打架了嗎?我們不敢保證,因爲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打架是經常性。

無論孩子打架是尋求關注還是報復或者其他,如果不想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真正的改善不良行爲,就需要關注問題的解決,而不是隻看到孩子的錯誤。

首先,要學會“積極的暫停”。

當我們和孩子發生矛盾時,當家長或孩子都很生氣的時候,可以嘗試“積極的暫停”。比如分別回到自己的屋裏待一會,有的人喜歡去看會喜歡的書或聽會喜歡的音樂,有的小朋友會到自己搭建的小帳篷裏窩一會,都是很好的方式。

畢竟,衝動是魔鬼嘛!暫停之後,大家都平靜下來,纔有可能專注於問題的解決,孩子也有可能反思自己的問題,父母也可以冷靜思考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這樣纔有可能解決問題。

其次,要進行啓發式引導。

孩子冷靜下來後,大概率就會知道自己的錯誤和問題。這時候如果家長一直說“你看看自己都幹了什麼好事”只能火上澆油,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應該啓發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的問題以及怎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的,每天上學不是丟了這個就是忘帶了那個。我經常因爲這事懲罰他做家務,取消週末遊等,鬧得很不開心,好像也沒有什麼用。

根據書裏的方法嘗試開了次家庭會議進行討論。大家七嘴八舌的想出各種各樣的懲罰方式,只有兒子一個人低着頭,可憐兮兮的。

我說“今天先不說懲罰,先討論一下怎樣可以讓小寶以後儘量不再丟三落四,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呢?”

“可以寫一個整理清單貼在他的書桌上”

“我每天晚上睡覺前提醒他檢查書包”

“我的早起鬧鐘之後再錄一個個檢查書包的鬧鈴”

“如果他一週都做到了,就獎勵喫肯德基”……

聽着大家的建議,小寶的沮喪無影無蹤,也開始積極想辦法。

最後讓他自己選擇了帖清單和錄鬧鈴,並且主動保證做到一個月不再落東西,再喫肯德基。

懲罰和引導都不是我們的目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纔是重要的。而且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還可以學到建設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獲得人生技能。

2、 有效運用鼓勵

我們早就從以前的打罵教育過渡到誇獎式的教育,滿大街都可以看到說着“你真棒”的父母。這是很好的現象,讚揚可以幫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確立自信。但有些時候也會導致孩子成爲“討好者”或者過於依賴他人的評價。

而真正的鼓勵,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無論孩子成功還是失敗,聽話還是搗蛋,都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幫助孩子通過學習獲得更好的人生。

當然,對一個犯錯誤的孩子進行鼓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況其實很多父母並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鼓勵!

首先,我們要明白鼓勵不等於表揚。

比如“這次考試考了100分,媽媽太開心了”就是表揚,而“這次的考試進步了10個名次,說明這段時間你真的有努力學習呦,繼續加油!”則是鼓勵;“你太棒了”是表揚,“你今天跳舞的時候姿態真是優美!”則是鼓勵。

很明顯,讚揚是一種認可,可能會美化我們的行爲。而鼓勵則側重於對孩子行爲的肯定,對孩子努力的重視,會起到很好的激勵、促進作用。

其次,努力尋找孩子的優點,給予鼓勵。

生活中,對於一些有點皮的孩子,我們一眼就看到他們的缺點,而忽視他們的優點。比如你把85%的時間用來關注孩子僅有的15%的缺點,就再也看不到他好的地方。

換言之,如果用85%的精力觀察和尋找孩子的優點,孩子就會滿身都是優點呢。

小英剛剛開始學寫英文字母,媽媽每天晚上檢查的時候都覺得跟螞蟻爬的一樣,歪七八扭,可是知道批評不利於孩子的進步。

只好瞪大了眼睛努力尋找,終於找到兩個字母寫得還不錯,就對孩子說“這兩個字寫的時候特別認真吧!非常工整呢!”小英仔細看了看,主動說“媽媽,我再寫一遍吧!”

當我們學着鼓勵孩子,孩子就會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行爲,從而變得更好。

3、父母要花時間訓練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爲。

比如初一的孩子不會剝雞蛋,高中的孩子不會整理書包,大學的孩子需要家長幫忙纔會整理牀鋪……

這些事情聽起來如此的簡單,這麼大的孩子什麼都不會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其實不然,對於從來沒做過這些事情的孩子來說,第一次會手足無措是很正常的。

父母指望孩子能收拾好自己的房間,卻從來沒有教過孩子怎樣收拾;學習上也一樣,只告訴孩子要考出好成績,卻沒從來沒有耐心陪孩靜靜做過一次作業。

所以要想孩子有良好的行爲,或者人生的技能,家長要花時間來教孩子,訓練孩子。

一個媽媽花兩年時間教孩子收拾牀鋪,並且直接告訴孩子“先用哪隻手拉哪一邊,然後再拉哪一角,牀邊應該怎樣折才能鋪平……”孩子學的很認真,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快速而整齊的收拾自己的所有東西。

孩子學到越多的技能,就越覺得自己很棒,就會受到鼓勵,去學習更多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行爲。

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成長,明白通過學習和訓練,自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從而也更有自信和責任感,更能體會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專家告訴你:巧用正面管教,輕鬆教育好你的孩子

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這本書,爲我們講述瞭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提供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

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育兒從來都不是輕鬆的事情。只有當我們瞭解了孩子行爲背後的目的,瞭解了更好的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才能培養更好的親子關係,才能真正的促進孩子的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