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几个孩子会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而打架。孩子学到越多的技能,就越觉得自己很棒,就会受到鼓励,去学习更多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

早上,一遍一遍地喊孩子起床,连穿衣服,带喂饭,才踉跄着踩点送儿子上学去。

中午,必须要开着电视才吃饭,老妈为了宝贝外孙乖乖吃饭,一进门就开始放小猪佩奇。

晚上,快八点了,小屁孩还在外面疯玩,怎么喊也不回来!

……

妈妈们只要坐在一起,就会开启吐槽模式,朋友圈里花式晒娃的氛围消失殆尽。

哪个娃都像是前世的冤家,让人束手无策。

有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和父母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叫《正面管教》,对孩子和父母的各种不良表现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且给出了很多实用可操作的建议和意见。从3岁到青春期,我们都可以通过正面管教来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专家告诉你:巧用正面管教,轻松教育好你的孩子

一、正确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乱扔垃圾,说脏话,甚至与父母争吵。于是我们要么告诉孩子如果改正就有奖励,如果屡教不改就不能玩游戏,不能出去旅游。

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都会,然而真的给孩子带来改变了吗?从此我们的孩子变得积极、阳光、善良、懂事了吗?显然没有!

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孩子不良行为,真正的理解孩子:

大多数时候孩子只是做了与他的年龄不相符的事情,我们就认为这是不良行为,需要严厉的制止和严格的要求。

如果我们把他看做是“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因缺乏技能造成的欠缺”或者“正在发展的尚未形成的状态”,是不是就有不一样的认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四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

1、 寻求关注

对有些孩子而言,只有得到特别的关注时,才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有时候几个孩子会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而打架;有的小孩为引起关注,在父母打电话时频频打岔;有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一会上厕所,一会让讲题也是怒刷存在感……

当我们把这些行为看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价值感的提升,也许就不会那么生气和愤怒,而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目光和注意力。

2、 寻求权力

每个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力,孩子也不例外,随着他们的“茁壮成长”,就会产生出“我能行”“我说的才是对的”的观念。尤其是当与父母就某些问题发生争执的时候,尤其执拗。这种行为在父母看来大概就是“不孝”、“不懂事”或者“不听话”吧。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并且用好的方法来改善这种关系,就可能会变本加厉。

你让他写作业,他偏不;你不让谈恋爱,他硬要谈;你说东他往西……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3、 报复

当孩子开始通过寻求报复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或者少受伤害,其实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软弱和无力。他们会有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者伤害父母的话来进行反击,父母如果不能抽身出来,冷静的思考,就可能会陷入报复的恶性循环。

某个小孩,谈恋爱的时候,父母坚决不同意,就割腕自杀;有的小孩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母不给自己买玩具,就摔东西,甚至哭到咳嗽恶心,通过伤害自己,让父母心疼,从而达到目的。

看起来有点可恶,也说明他们真的没有其他办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跟父母好好的沟通交流,充满了无力感。

4、 自暴自弃

跟朋友的孩子聊天,突然说了一句“反正老师讲的都听不懂,我还学什么;我跟爸妈说了,他们不相信,总觉得我不够努力!我其实努力了,但是没有用而已!”原来父母眼中叛逆堕落、不求上进的孩子,什么都懂,只是不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父母,只能自暴自弃。

不像有些孩子说“我不会”是为了引起家人的注意,自暴自弃的孩子真的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看不到希望。这时如果没有外界温暖有力的帮助,也许就只能放弃自己了吧。真是让人心疼!

就像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言:“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专家告诉你:巧用正面管教,轻松教育好你的孩子

二、家长的四种典型表现

我们总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都 会在孩子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而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也是影响亲子关系,尤其是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主要有四种生活态度表现会影响亲子关系:

1、 安逸型

安逸型的家长,看起来比较疼爱孩子,总是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自己辛苦一点忙碌一点也没有关系,只要大家都高高兴兴健健康康就很好。

这样的家庭氛围一方面可以塑造孩子简单随和的性格,教会孩子享受生活,快乐生活;另一方面也会对孩子过于宽容和放任,容易使孩子成为“淘气鬼”和“熊孩子”。

经常是只要孩子哼哼唧唧一撒娇,父母就立刻满足他们的要求,孩子就是这样被惯坏的!

昨天有个新闻“45个初一学生早餐剩下39枚鸡蛋!老师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剥”,让人惊叹唏嘘之余,也反思我们对孩子是不是太过宠爱,不仅浪费食物,更会造成孩子生活技能的缺失。

2、 控制型

控制型的家长一般都比较严格,比较注重培养和训练孩子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对规则、承诺和法律法规的尊重。但过度控制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抗拒。

刚刚播完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小陶虹饰演的宋倩就是一个典型的控制型的妈妈。看似愿意沟通,愿意倾听,每次都会以各种理由驳回孩子的想法,并且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

其中,女儿英子的房间竟然有一扇窗户正对客厅,妈妈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孩子的一举一动。很多人说看出了毛骨悚然的感觉,青春期的孩子完全不可以有秘密和隐私,有悖人性。最终英子得了抑郁症甚至以死相搏才换来了自由。

控制型父母教育的孩子要么会极度抑郁然后反叛,要么会成为讨好型人格,最终失去自我。

3、 取悦型

取悦型的父母是和事佬,在教育中愿意通过妥协和退让满足孩子的要求。可以教会孩子很好的体谅他人,培养的孩子友善又谦和的良好品格。

然而,当你过于艰辛去讨好家人和孩子,会感觉到疲惫甚至沮丧。而孩子对真诚的表达是能感知到的,这种随时随地的取悦也会让孩子觉得很烦,一点也不会珍惜你的付出。

邻居家孩子去年考上清华大学,妈妈为了陪考辞职在家,每天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而他对妈妈的态度像对佣人一样,妈妈切了水果可以送进书房,但不可以跟他说话;心情不好时,随时随地对着妈妈大骂,碰巧家里有人,妈妈就会尴尬的解释道“孩子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正常的!”

父母的逆来顺受,除了自己难过尴尬, 培养出的孩子更是自私自利,不会感恩,责任感缺失,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拥有幸福和美好的人生!

4、 力争优秀型

力争优秀的家长都比较积极上进,可以给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激励孩子不断成长进步。虽然没有控制型家长那么强势,可是会给孩子树立过高的目标,告诉孩子只要努力,就可以变得优秀。

然而现实并不总是如人意。当我们认为只有达到目标或者变得优秀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的时候,达不到目标就会灰心丧气,不够优秀就会觉得自己无能。

这样会让孩子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和愧疚。也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每一种价值取向都会影响我们的亲子关系。了解四种典型表现,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反思和愧疚,而是希望能帮助我们家长更好的了解自己,以便于以后在亲子教育中,更好的调整我们的行为和方式,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专家告诉你:巧用正面管教,轻松教育好你的孩子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的孩子不完美,我们也不完美,《正面管教》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方法,告诉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就可以和善而坚定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 关注解决问题

当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我们就会很生气,臭骂他一顿,同时揪着耳朵去给人家道歉,还想着自己儿子学习不行,惹麻烦真是个好手。 孩子做错事,骂一顿打一顿,给别人道个歉,是不是就是很好的父母了,比那些胡搅蛮缠的家长好太多。

可是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下次再打架吗,或者孩子真的的吸取教训以后都不再打架了吗?我们不敢保证,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打架是经常性。

无论孩子打架是寻求关注还是报复或者其他,如果不想让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真正的改善不良行为,就需要关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错误。

首先,要学会“积极的暂停”。

当我们和孩子发生矛盾时,当家长或孩子都很生气的时候,可以尝试“积极的暂停”。比如分别回到自己的屋里待一会,有的人喜欢去看会喜欢的书或听会喜欢的音乐,有的小朋友会到自己搭建的小帐篷里窝一会,都是很好的方式。

毕竟,冲动是魔鬼嘛!暂停之后,大家都平静下来,才有可能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孩子也有可能反思自己的问题,父母也可以冷静思考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这样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其次,要进行启发式引导。

孩子冷静下来后,大概率就会知道自己的错误和问题。这时候如果家长一直说“你看看自己都干了什么好事”只能火上浇油,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应该启发引导孩子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每天上学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带了那个。我经常因为这事惩罚他做家务,取消周末游等,闹得很不开心,好像也没有什么用。

根据书里的方法尝试开了次家庭会议进行讨论。大家七嘴八舌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惩罚方式,只有儿子一个人低着头,可怜兮兮的。

我说“今天先不说惩罚,先讨论一下怎样可以让小宝以后尽量不再丢三落四,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可以写一个整理清单贴在他的书桌上”

“我每天晚上睡觉前提醒他检查书包”

“我的早起闹钟之后再录一个个检查书包的闹铃”

“如果他一周都做到了,就奖励吃肯德基”……

听着大家的建议,小宝的沮丧无影无踪,也开始积极想办法。

最后让他自己选择了帖清单和录闹铃,并且主动保证做到一个月不再落东西,再吃肯德基。

惩罚和引导都不是我们的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重要的。而且通过这个过程,孩子还可以学到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获得人生技能。

2、 有效运用鼓励

我们早就从以前的打骂教育过渡到夸奖式的教育,满大街都可以看到说着“你真棒”的父母。这是很好的现象,赞扬可以帮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确立自信。但有些时候也会导致孩子成为“讨好者”或者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

而真正的鼓励,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无论孩子成功还是失败,听话还是捣蛋,都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帮助孩子通过学习获得更好的人生。

当然,对一个犯错误的孩子进行鼓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其实很多父母并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鼓励!

首先,我们要明白鼓励不等于表扬。

比如“这次考试考了100分,妈妈太开心了”就是表扬,而“这次的考试进步了10个名次,说明这段时间你真的有努力学习呦,继续加油!”则是鼓励;“你太棒了”是表扬,“你今天跳舞的时候姿态真是优美!”则是鼓励。

很明显,赞扬是一种认可,可能会美化我们的行为。而鼓励则侧重于对孩子行为的肯定,对孩子努力的重视,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促进作用。

其次,努力寻找孩子的优点,给予鼓励。

生活中,对于一些有点皮的孩子,我们一眼就看到他们的缺点,而忽视他们的优点。比如你把85%的时间用来关注孩子仅有的15%的缺点,就再也看不到他好的地方。

换言之,如果用85%的精力观察和寻找孩子的优点,孩子就会满身都是优点呢。

小英刚刚开始学写英文字母,妈妈每天晚上检查的时候都觉得跟蚂蚁爬的一样,歪七八扭,可是知道批评不利于孩子的进步。

只好瞪大了眼睛努力寻找,终于找到两个字母写得还不错,就对孩子说“这两个字写的时候特别认真吧!非常工整呢!”小英仔细看了看,主动说“妈妈,我再写一遍吧!”

当我们学着鼓励孩子,孩子就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变得更好。

3、父母要花时间训练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

比如初一的孩子不会剥鸡蛋,高中的孩子不会整理书包,大学的孩子需要家长帮忙才会整理床铺……

这些事情听起来如此的简单,这么大的孩子什么都不会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其实不然,对于从来没做过这些事情的孩子来说,第一次会手足无措是很正常的。

父母指望孩子能收拾好自己的房间,却从来没有教过孩子怎样收拾;学习上也一样,只告诉孩子要考出好成绩,却没从来没有耐心陪孩静静做过一次作业。

所以要想孩子有良好的行为,或者人生的技能,家长要花时间来教孩子,训练孩子。

一个妈妈花两年时间教孩子收拾床铺,并且直接告诉孩子“先用哪只手拉哪一边,然后再拉哪一角,床边应该怎样折才能铺平……”孩子学的很认真,6岁的时候就可以非常快速而整齐的收拾自己的所有东西。

孩子学到越多的技能,就越觉得自己很棒,就会受到鼓励,去学习更多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

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成长,明白通过学习和训练,自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也更有自信和责任感,更能体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专家告诉你:巧用正面管教,轻松教育好你的孩子

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育儿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情。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了解了更好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才能培养更好的亲子关系,才能真正的促进孩子的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