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的老師說過很多好話,但我只相信三句:。我在班上排名第四,在全校文科生中排名第21.這就是我高三的第一個起點名次。

用汗水去追逐光榮與夢想

我也高三過。上高三之前,我對高三所有美好的傳說,都賦予不信任。

我不信任半天踢足球,半天上課,晚自習還睡覺的學生,會考上北京大學;我不信任平時交白卷的學生,高考忽然靈光乍現,考了滿分;我不信任左手吉他,右手美眉的人,能考過專心致志的學生;我不信任翻圍牆去上網的,學功課最靈光;我不信任家長從不過問的學生,心理最健康;我不信任今天經某位名師點穴,明天就逃出昇天;我不信任高考會提供作弊的空間;我不信任高考會給予超常發揮的機會,我不信任腦白金腦黃金……

我對高三沒寄予任何幻想,甚至對大學將要給予我什麼,也沒過多的期待。高三是個競技場,你是個運動員。一切的藉口,一切的傷痛,一切的眼淚,一切的軟弱都無人喝彩。不要說什麼過程最重要,只有大學《錄取通知書》是王道。

如果你沒有退路,不能退到國外的大學、父母的攤點、復讀學校……那麼,來到這條起跑線上,就儘快打消幻想吧。沒有奇蹟,所有的奇蹟都是一步一步發生的,只是最後那一步引起世人關注而已。

做題的辛苦,在高考中終於得到了回應。

高三的老師說過很多好話,但我只相信三句:

一、排名比分數重要。二、補弱科。三、不喜歡做題的學生,不是愛學習的學生。

上高三後,學校組織了第一次摸底考試,我考出了一個超級好的分數,數學高達142分,文科總分超過620分。老師說,這是爲了讓我們“提高自信心”的一次考試。我不關心自信心,不關心分數,只關心排名。我在班上排名第四,在全校文科生中排名第21.這就是我高三的第一個起點名次。而高一的時候,因爲文理不分,我竟被糟糕透了的理科拖累了總成績,以致排名在全校一千名之外。分數只會讓我迷惑,名次才能給我自信,讓我平靜,讓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下去。

成績排名被認爲是反教育規律的,現在正被人性化地抨擊。但我以“運動員”的思維,認爲成績排名是天經地義的。空口鼓勵沒有用,數據纔是硬道理。這樣,你才知道自己身前身後有多少人,你才知道自己的目標定位。纔不會在自己蝸行龜步的時候,妄想着拿世界長跑冠軍。

考了幾次之後,我逐漸知道了自己成績區間,在570~590分之間。我的名次從沒有跌落到班裏第七名之外。不過要超過前面的人,也不容易,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我的弱科上着手。

我的弱科,也是大部分文科生的弱科,那就是數學和地理。我積攢的一點體能和毅力,幾乎都給了數學;我的方法是做題、做題、再做題;我積攢的優勢,給了語文和外語,我的方法是隻參加考試,不交這兩科的作業;我積攢的智慧,給了歷史和政治,我的方法是做筆記,畫表格,理框架,找得分竅門。還有地理,我一直沒有找到方法,只是在混亂的調整中跟緊別人的步伐。

後來,有很多人向我諮詢自主招生方面的事,我並非這方面的專家,自己也不具備示範效應。但我看到很多家長,常常是在最後一刻,才寄出孩子的資料。那些資料大多是慌慌張張湊出來的,他們連打印紙都臨時借,獲獎證書也不知塞到了哪裏,甚至還說:“就弄個假的證書,不會有人查的。”對於面試,他們說:“哎呀,無所謂,只當是鍛鍊鍛鍊吧,說不定就過了呢。”

奇蹟也許會從天而降吧。但是我不相信。

不要抱着“鍛鍊鍛鍊”的想法,那隻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經心,缺乏誠意。

參加自主招生前,我閱讀過很多大學的自主招生簡章,也登陸過很多大學的招生論壇。在那裏,接觸到一些大學的招生人員。很多招生信息,都是公開的,也是歡迎考生去諮詢的。比如如何準備個人資料,如果寄錯了資料該怎麼辦?具體該找誰聯繫?招生組負責人的行蹤,什麼時候可以當面諮詢?這些,對於開放的大學,並不是些什麼保密信息。如果學生的上網時間不能保證,可以委託給家長或者親友。儘可能地早做準備,儘可能地獲取信息,儘可能地符合招生簡章上的條件。證書齊備,蓋章齊全,耐心等待。

那是一段短暫的“運動員生涯”。用汗水去追逐光榮與夢想,也感受悵然與失落……

我的高三,是在理性中度過的。告別時也非常平靜,我不會涕泗交流,不會撕書泄憤,不會跳樓自殺,不會徹夜狂歡。不會過於懷念高三,也不會全盤否定高三。

那是一段短暫的“運動員生涯”。用汗水去追逐光榮與夢想,也感受悵然與失落。如此而已。

=gushijia=

猜你喜歡

逐夢高考 ¦ 贏在終點:復旦雙胞胎攜手進哈佛

且聽風吟 ¦ 一顧平生誤(連載五)

靜候花開 ¦ 李健:被歲月拾起的安靜美男子

遇見時光¦ 過於追求完美也會損失美

花開有聲 ¦ 花開在半夏,等一場青春與夢想的傾城邂逅夢想就在前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