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導遊培育計劃現場演練。

社區導遊隊成員合影。

轄區的古城牆。

特色景點武擔山。

居民手繪通錦橋。

“各位遊客,歡迎來到通錦橋路社區參觀遊覽。”最近,在青羊區新華西路街道通錦橋路社區街頭經常能看見一羣遊客,在導遊帶領下游覽街巷,瞭解社區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

在社區導遊的帶領下,遊客們沿江漢路、洛陽路、武都路遊覽,探尋古城牆、甲府園。一路走下來,導遊講述了不少通錦橋轄區的歷史故事,遊客們也是聽得興致盎然。

原來,爲了將社區文化建設與社區發展治理相結合,通錦橋路社區通過打造“北較場記憶”社區營造項目,組建了一支社區導遊隊,以此挖掘社區歷史,營造社區文化。

社區導遊

帶隊走街串巷 講述社區歷史故事

“各位遊客,我們此次參觀的路線是:先走通錦橋,可以看到飲馬河,然後走江漢路遠觀武擔山,隨後在洛陽路參觀明清古商鋪後到達萬福橋和文殊院,最後路過府河河畔經甲府園抵達明清古城牆……”頭戴導遊帽,手拿擴音器,正邊走邊講解的阿姨名叫孟海,是土生土長的通錦橋路社區居民。9月1日,“北較場記憶”社區導遊培育計劃的現場演練中,經過培訓後的6位社區居民當天輪番擔綱導遊工作,沿着預定線路講解社區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變化。

通錦橋路社區書記廖建軍介紹,目前社區導遊隊共有隊員21人,成員由社區黨員、社區文翰書畫社成員和居民代表組成。在正式“上崗”前,導遊們已經開展過多次培訓,熟悉打磨導遊詞,練習講解技巧,最終確定導遊人選。

據瞭解,這次實踐演練,將整體線路進行了重新規劃與設計,全部講解詞分爲8個部分,每個社區導遊負責講解1到2個特色文化古蹟。通過遊覽過程中的詳細講解,不僅讓居民對居住多年的區域有更深入的瞭解,同時也使社區青少年更加了解社區文化歷史,感受社區日新月異的發展。

“社區導遊都是轄區的老居民,平均年齡60歲左右。我們在這兒生活了幾十年,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當時聽說社區要培育導遊,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據孟梅介紹,在正式“上崗”前,社區開展了多次培訓,讓大家熟悉導遊詞,練習講解技巧等,“這是我第一次當‘導遊’,帶着他們逛‘北較場’,追尋歷史足跡,傳承社區文化,讓我覺得責任重大。”

搭建平臺

重塑社區文化 培育居民公共精神

“導遊隊是社區‘北較場記憶’社區營造項目的一部分。通錦橋路歷史悠久有積澱,人情味濃厚,屬於熟人小社會,社區資源較豐富,集體意識強。”社區書記廖建軍表示,社區希望社區營造項目打造愛國主義特色文化,融入“文化青羊·歷史記憶”,以持續地造“物”、造“事”的集體行動實現造“人”,培育社區居民的公共精神和社區意識。

“在社區導遊培育過程中,我們瞭解了‘通錦’二字的所包含的美好願望。大家在討論導遊稿時,說起老故事,每個人都很踊躍。經過一次次探討、補充,羣策羣力,社區導遊稿內容更加生動豐富。”孟海說,這些記憶不僅只是傳說或者故事,更是社區歷史的傳承、社區文化、民俗的重要載體,對於傳承歷史文化、引導居民崇德向善具有重要作用。

“我們前期調研中發現,社區新移民羣體對於社區的關注和融入不高,對於社區的瞭解比較少,平常忙於工作也較少參與社區事務,但是他們有融入社區和挖掘社區文化的需求。現在社區居民大多數是外來定居,原住民較少,對於社區的歷史文化了解較少,社區歷史文化面臨斷層的危險。社區希望通過營造項目引領社區發展,傳承社區歷史文化,爲居民和青年羣體瞭解社區歷史文化搭建平臺。社區導遊隊便是其中重要的載體和表現方式。”廖建軍說。

居民參與

手繪導遊圖 梳理社區文化記憶

據悉,“北較場記憶”項目及社區導遊隊成立之初,社工在社區每個院落門口都設立了流動宣傳點,通過宣傳單與社工解說,進行需求再調研,收集居民需求,瞭解居民訴求;並通過項目啓動會、圖片徵集說明會、清明茶話會等活動帶動居民參與。

社區通過活動、調研、居民推薦等多種渠道發掘社區骨幹,之後採取自願報名原則成立社區導遊隊伍,邀請專業導遊進行理論培訓與實踐演練。整個導遊隊伍的培育過程,社區導遊是主導,從前期路線設計、導遊詞設計、到後期的講解演練分工,都由社區導遊自我組織策劃。導遊的培育過程中,社工將“權”“能”賦予社區導遊。

同時,社區依託文翰書畫社,進行社區手繪地圖設計,將社區名勝古蹟用水墨描繪在宣紙紙上,打造獨一無二的手繪導遊圖。社區還依託書畫社開展“北較場歷史”書畫展,用畫作、書法讓北較場的變遷躍然紙上,讓文化歷史變得看得見摸的着,感受得到,讓更多社區居民感受到這種文化氛圍,進而參與進文化營造中來。

“我們通過對現存社區歷史文化遺址古城牆、明清商鋪、萬福橋、武擔山等歷史文化挖掘梳理爲切入點,尋訪老遺址和老居民口述史,結合歷史文化愛國、責任、忠義等,梳理北較場文化記憶,形成社區遊覽線路。以後,我們的導遊隊伍還將吸納更多社區居民參與,通過重塑社區文化,讓生活轄區的居民更有歸屬感、幸福感。”廖建軍說。

正跟着導遊遊覽古城牆的居民小魏感慨道:“生活在社區這麼久了,還不知道這片區域有這麼厚重的歷史。經過導遊們的講解,讓我瞭解了通錦橋路的由來,瞭解了萬福橋、飲馬河的歷史,穿越古今,對老成都獨特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