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經方是必修課。學習經方,六經辨證是必修課。可以說,過不了六經這一關,就別想摸清楚病的來龍去脈,更別想把病治好!

就六經病變的本質而言,是人體受外邪影響, 其經氣氣化失常所致的病理反應。誠如張令韶在與門人魏子幹討論六經病傳時所示:

"

無病之人,經氣由陰而陽,始於厥陰,終於太陽,週而復始,運行不息, 莫知其然。

病則由陽而陰,始於太陽,終於厥陰,一逆則病,再逆則甚。

"

六經發病規律

01太陽病爲外感病的初期

太陽病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爲提綱。凡外感疾病出現此脈證者,即可成爲太陽病。太陽病有經證腑證之分。

太陽經證因因病者體質及感受邪氣不同,分爲邪氣中風兩大類。

中風的主要脈症有惡風寒,發熱,頭項強痛,自汗,鼻鳴,乾嘔,脈浮緩等,其病機爲衛陽浮盛,衛外不固,營陰外泄。

傷寒的脈症有惡風寒,發熱,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等,其病機爲風寒外束,衛陽鬱遏,營陰凝滯。

太陽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

蓄水證是表邪不解,內入太陽之腑,邪與水結,膀胱氣化失職,故出現脈浮發熱,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少腹滿,脈浮數等。

蓄血證是表邪不解,循經入裏化熱,熱與血結,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臨牀證候爲少腹急結或硬滿,其人如狂或發狂,小便自利等。

此外,太陽病還有兼證,如太陽中風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誤治失治所導致的變證,如結胸,痞證,髒結,火逆等等。

02

陽明病是外感病過程中,邪熱極盛的階段。

其證多屬內實燥熱性質,故陽明病以胃家實爲提綱。陽明病依據燥熱與腸中糟粕結合與否,而有熱證,實證之分。

如燥熱雖盛,但未與腸中糟粕相結,而充斥內外,瀰漫周身,出現身大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洪大,煩渴引飲者,稱爲陽明熱證。

若燥熱之邪與腸中糟粕相結,燥屎阻滯腸道,腑氣不通,出現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腹滿硬痛,不大便,脈沉實者,稱爲陽明實證。

另有微熱約束脾的傳輸功能而大便硬結,不更衣十日無所苦者,名爲脾約證,亦屬陽明實證範疇。

陽明病雖以裏熱燥實爲主,但也有由於裏虛或中寒所導致的陽明寒症,虛證。此外,陽明篇中還有發黃證,血熱證等變證。

03

少陽病是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半表半里的中間階段。

邪入少陽,膽火內鬱,樞機不利,故以口苦,咽乾,目眩爲提綱。其主證還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舌苔白,脈弦細等。

少陽樞機不利還包括有若干兼證:

如兼太陽之表,則出現發熱,微惡寒,肢節疼煩,微嘔,心下支結等;兼陽明之裏,則可見往來寒熱嘔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鬱郁微煩,或潮熱,不大便等;

若兼氣化不利,則可出現往來寒熱,心煩,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等;

如少陽病誤下,病邪瀰漫,表裏俱病,虛實相兼,則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等太陰病是三陰病的初始階段。

病入太陰,以脾陽不運,寒溼阻滯爲主,故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爲提綱。

除太陰本證外,尚有太陰兼表證,見脈浮,四肢疼煩等;有太陰腹痛證,見腹滿時痛,或大實痛等;若太陰寒溼在裏不解,鬱而發黃,亦可形成太陰發黃證。

04

少陰病是外感病發展過程中的危重階段

病至少陰,心腎陰陽氣血俱虛,故以脈微細,但欲寐爲提綱。少陰病有寒化熱化兩途:

寒化證見手足厥冷、身倦而臥、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脈沉微等;

熱化證則以心中煩不得臥,咽乾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爲主要脈症。

此外,少陰病還有兼太陽之表的兩感證,熱化精傷、邪熱並歸陽明的急下證,以及熱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05

厥陰病是傷寒六經病症的最後階段

厥陰爲病,肝失條達,木火上炎,脾虛不運,易形成上熱下寒的病理變化。厥陰病提綱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應了厥陰病寒熱錯雜的證候特點。

然厥陰受邪,陰陽失調,若邪氣從陰化寒,則爲厥陰寒證;從陽化熱,則爲厥陰熱證。

病至厥陰,正邪相爭,陰陽消長,加盟手足厥逆與發熱交替出現,則爲厥熱勝負證。若由於陰陽其不想順接,表現爲四肢厥冷者,則稱之爲厥逆證。

邪犯厥陰,肝失疏泄,影響脾胃,升降失調,還可見嘔吐、下利等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