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藍字 更多精彩等你看!

姑太(爺爺的姑姑)是老家裏最後一位正八經的地主小姐,而她的女兒姑婆秉承了母親大家閨秀的氣質和容貌,嫁給當地一戶“德才兼備”的萬元戶。

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情,與當時的萬元戶相比,我老家早已衰敗成了他們的“窮親戚”,於是,每當我們去姑婆家串門的時候,她早已準備好大包小卷的東西,讓我們拿回家。而那些包包卷卷對我們孩子來說簡直就是百寶箱,從沒見過的好喫糖果,從未穿過的漂亮衣服……在整個散發着香水氣息的包裹裏,印象最深的便是後來穿在母親身上的那件綢緞盤扣棉襖。

綠底紫花圖案綢緞,“8”字形的手工盤扣,那樣式、那版型絕對抵得過現在的高級定製,代表得了牟平當時最時尚的服裝款式。直到很多年後,我才知道,那綢緞的面料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寧海綢”。

柞蠶絲綢織造業在膠東歷史悠久,“寧海綢”更是蜚聲中外。據西晉崔豹《古今注》記載:“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東萊郡東牟山有野蠶成繭,繭生蛾,蛾生卵,卵着石,收得萬餘石,民以爲嫘。”東牟山,在今牟平境內,這是牟平柞蠶繭絲的最早記載。宋王禹偁有詩云:“野繭自成蠶,繅絡爲山綢,此物何所許,萊夷負海州(海州,即今牟平)。”清康熙己酉年間,寧海州學正王汝嚴倡導百姓植柞養蠶,養蠶絲織業遂成農戶重要的經濟來源。清末道光年間,牟平商號“大興號”改爲大興號“纊絲坊”,到鴉片戰爭前夕,已初具資本主義工廠化生產的雛形,所產各種絲綢統稱“寧海綢”。

鴉片戰爭後,“寧海綢”深受洋貨衝擊,當地纊絲業一時呈式微之勢。然自1860年後,由於煙臺繅絲局的設立,膠東一帶絲綢業又開始恢復發展。時牟平山區蠶戶佔總農戶半數之多,放蠶、繅絲、織綢,成了農戶的主要副業。從清末到民國22年間,僅牟平一地就設有繅絲織綢小工廠、作坊50多處,其中龍泉湯一個村就有11家纊坊,男女工人700多名。而昆嵛山下殿後村的東牟廠所制絲綢色澤、質地,爲魯東之冠,供不應求。

1910年至1930年20年間,爲牟平農戶放養柞蠶、纊絲織綢達極盛時期。據民國《牟平縣誌》記載:“秋繭上市,爲各鄉集最盛時期。”1933年,牟平蠶戶7500多戶,產鮮繭90萬斤,分別佔全省的30%、46%。當然,除了牟平等周邊縣市區繅絲製作外,煙臺街的柞蠶繅絲製作更不甘落後,據《煙臺海關史概要》統計,發生辛亥革命的1911年,煙臺有40家繅絲廠在工作,工人有14000人,年產量達14000擔,當時繅絲廠集中在已經消失的建昌街上,那街的本名就是“繭場街”,後來借音改字便有了建昌街的名字。

只是迅速膨脹的加工能力令當地生產的柞蠶供不應求,於是就從丹東進口,每年達20餘萬擔。這引起了一個英國人蘇古敦的憂慮,他當時供職於東海關稅務司,害怕東北成爲日本人的勢力範圍,隨時掐斷原料來源,於是有了創辦蠶絲學校、培育新蠶種的計劃。1922年,華洋絲業聯合會在東山腳下創辦了山東最早的職業中專——芝罘蠶絲學校(該校具體情況我們另行贅述)。“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掌控東北,也壟斷了原料繭,煙臺的絲廠只能紛紛倒閉。

新中國成立後,“寧海綢”迎來了春天。山綢、水絲綢、疙瘩綢、勞動綢、平紋綢……花色繁多,暢銷海外。“寧海綢”光滑、鮮亮,有彈性,呈自然珠寶光澤,冬暖夏涼,尤其是平紋綢,色澤淡黃,溫潤挺括,最適宜作高級禮服。1963年,周恩來總理出訪法國,就穿了一套用“寧海綢”做的服裝。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寧海綢”棉襖開始在牟平普通百姓人家盛行,當時結婚的新媳婦都要趕製一件大紅色的綢緞棉襖,在面料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盤扣的花式成爲女人間暗地較勁的“祕密武器”,因爲“愛美之心”永遠是女性亙古不變的話題。

如今去牟平姑婆家的老道,我記憶猶新:不斷的上坡下坡之後,要穿過一片離海最近的防護林,然後林子的盡頭是一座蜿蜒到村子那頭的木橋。當時的木橋下面坐滿了在河邊洗衣服的婦女,即使是寒冬臘月也不能減弱她們愛乾淨的熱情,反而成爲她們忙年時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想來,那條河應該是蜿蜒至濱海路上的辛安河……幾十年之後,那座承載着詩情畫意的木橋早已不見了蹤影,只是夢裏,穿着寧海綢盤扣棉襖的美女姑婆會常常從木橋那頭款款而來……

更多往期精彩內容

1.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一)重讀古城,重走印記,重新觸摸歲月的痕跡

2.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二)所城裏:1398——2018,620年,6個世紀的煙臺之根

3.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三)所城南門外那棟久負盛名的老宅——劉子琇故居

4.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四)所城裏張家祠堂:“五百年了,我還想活個體面!”

5.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五)天后行宮 :在他鄉構建的“故鄉”夢

6.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六)所城裏社區圖書館:鬧中取靜的書香一隅

7.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七)所城裏的那束光,來自這裏……

8.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八)山海間煙臺最深的痕跡

9.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九)山下外國政要們的小洋樓,失落的一角繁華

10.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朝陽街——煙臺上世紀初的金融業崛起之地

11.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一)你可知曾經名揚四海的“煙臺海關”舊址?

12.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二)百年瑞典領事館裏,品煙臺魯菜

13.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三)外國洋行在陽臺,記錄開埠那些事兒

14.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四)孫中山曾下榻,這家飯店你瞭解多少?

15.鮮美煙臺·古城印記 | 建築(十五)北極星鐘錶博物館:時光裏追憶似水流年

16.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六)曾經煙臺山下的後起之秀——大馬路

17.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七)煙臺海軍學校, 輝煌1903——1928

18.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八)廣仁路42號風雲

19.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九)從生明到寶時:追憶煙臺電燈、手錶的滄桑歲月

20.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二十)丨煙臺花邊經濟衍伸而來的“女性產業集羣”

21.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二十一)煙臺落花生,農作物出口貿易的佼佼者

排版:子嘉

手繪畫作者:牛藝燃

部分圖片來源於:牟平廣播電視臺

“煙臺旅遊頭條”上線啦~

“煙臺旅遊頭條”視頻介紹

煙臺旅遊頭條小程序二維碼

長按關注煙臺旅遊官微二維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