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不論是從兵力,還是火力上都具於壓倒性的優勢,但是越軍表現得也非常頑強。如果單論單兵素質和實戰經驗,當年解放軍是不及越軍的,所以在某些戰鬥中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越軍實戰經驗豐富,他們最擅長的就是步兵分隊分散遊擊作戰,對於步兵連以下的戰術運用和組織指揮相當熟練,另外對於各種武器的應用也更加熟練和多樣化,比如高射機槍。

高射機槍是爲了對付低空飛行目標和輕裝甲目標而設計的大口徑機槍,它射程遠、射速快、威力大,但是在79年的中越戰爭中,越軍卻往往將其部署在制高點上,改爲平射、俯射,充分發揮了高射機槍的優點。

越軍使用的高射機槍絕大多數來源自當年中蘇兩國的軍事援助,以12.7毫米和14.5毫米兩種口徑的居多,由於其子彈口徑大,一旦擊中甚至可以將人攔腰打斷,對我軍步兵具有嚴重的殺傷力,可以說相當的兇殘。

除了高射機槍之外,越軍還使用了另一種兇殘的武器,它就是37毫米高射炮。越軍使用的37高炮,多數來自於以前中國的援助,型號爲65式37毫米雙聯高射炮,與高射機槍相同,它也是一種防空武器,因爲口徑更大,威力更加兇殘,給我軍進攻造成不小的麻煩。

65式37毫米雙聯高射炮,1965年設計定型並投入生產,它由55式37毫米高射炮改進而來,由單炮變爲雙聯高射炮,口徑仍採用37毫米,仍然由彈夾供彈,但是由於是雙聯裝,射速更高,火力也更猛。

65式37高炮,一般由6人操作,身管長2315米,有效射高3000米,最大射程8500米,能發射榴彈和穿甲彈,作爲一門炮,它的威力完全不是機槍能夠比擬的。越軍將其部署在制高點上改爲平射或俯射,既可以用於反坦克作戰,又可以壓制我方步兵。如此大口徑的彈藥,若打在人身上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可想而知。

越軍大量使用高射機槍和高射炮用於防禦作戰,最典型的一例便是探某陣地攻堅戰。探某位於同登南側約1公里,是越軍同登碉堡羣的一個組成部分。陸軍55軍487團2營奉命攻堅探某,結果遭到越軍強大火力的阻擊,屢屢受挫,傷亡慘重。

爲了壓制敵軍火力,55軍增派了坦克、85毫米加農炮、5挺高射機槍前來助陣,就這樣雙方還廝殺了3天5夜。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屍橫遍野,殘肢斷體和散落的武器彈藥隨處可見,場面讓人不忍目睹。戰後統計,繳獲的越軍武器裝備中,僅37毫米雙聯高射炮就有10門之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