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毒品、暴力氾濫到宜居樣本,哥倫比亞罪惡之城的重生路

每天,中國有超過600萬人通過高鐵出行。到2025年,中國高鐵運營總里程將超過3.8萬公里,成爲世界上高鐵運營里程最長的國家。

讀到這些數據,哥倫比亞建築師、美國雪城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弗朗西斯科·薩寧(Francisco Sanin)聯想到的,是自己的家鄉麥德林。每天,這座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有35萬人依靠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纜車交通系統出行。

“跟中國宏偉的高鐵項目比起來,麥德林的尺度非常小。”薩寧說,就建築規劃對城市格局的改變而言,無論中國這個國家,還是麥德林這個城市,都因爲至關重要的交通,打破了邊界,構築出新的生活時空。

薩寧對中國很熟悉。2007年,他就對北京前門衚衕進行總體規劃改造,2011年又規劃了山東平度,數次深入探索中國城市規劃的方案。

“過去十年,中國在建築上發生了鉅變,城市格局也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3月初,薩寧受邀出席CBC城鄉創新發展大師薈,他試圖從自己過去的經驗出發,研究中國高鐵時代會對城市創新發展及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而談論這種影響,自然繞不開他職業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次城市規劃——依靠交通規劃和建築設計,讓自己的家鄉麥德林從世界上最危險的“毒梟之城”,一躍變成全球宜居的樣本。

公共交通,改造“罪惡之城”

2015年的大熱美劇《毒梟》,至今在豆瓣保持超高分9.3。這部講述哥倫比亞著名大毒梟巴勃羅·埃斯科巴的美劇,真實的故事背景就發生在麥德林。

在薩寧少年時代,麥德林就是南美聞名的販毒交易聚集地。暗殺、綁架、炸彈和鮮血是麥德林街頭最常見的一幕,聲名顯赫的販毒集團每天都在製造暴力犯罪事件,15年內因暴力死亡的人數就達到4.5萬。

“人們害怕外出,公共空間幾乎被取消了。”薩寧回憶,在上世紀80年代,“這座城市甚至從哥倫比亞的旅遊地圖上消失了。”

從毒品、暴力氾濫到宜居樣本,哥倫比亞罪惡之城的重生路

但在2016年,這個臭名昭著的城市成功轉變爲世界最具創新性和活力的城市,並拿下李光耀世界城市獎。這個獎項,旨在表彰和慶祝推動城市解決方案和可持續城市發展創新的努力。而薩寧,就是爲城市做出卓越貢獻的建築規劃師之一。

“現在,麥德林已經以創新能力聞名於世了。”薩寧說,據CNN報道,如今麥德林已經成爲美洲人退休後最願意居住的五大城市之一。將麥德林從毒品和罪惡深淵裏拯救出來的,正是令當地人深感驕傲的城市軌道交通——地鐵。

麥德林是一座山城,地處科迪勒拉山脈附近,一直面臨着交通困難的問題。在薩寧記憶中,山頂是大片貧民窟,也是暴力聚集地,就算軍隊駐紮於此也難以改變。

2012年,麥德林時任市長塞爾西奧·法哈多對薩寧發出了邀請,讓他回到家鄉參與麥德林的改造計劃。法哈多出身於建築世家,又是一位數學家。從政之後,他提出建築是發展經濟、產業轉型的切入點,於是招徠了各路人才,爲麥德林制定“城市鍼灸術”,最貧困的社區被列爲最關鍵的改造點。當時,薩寧正在美國錫拉丘茲大學任教,接到邀請立刻回到家鄉,與市長一起進行城市復興統籌工作。

“麥德林的貧富差距非常明顯,市長法哈多當時做了一個承諾,要在最貧困的社區進行最多的投資,以提高窮人的生活水準。他說了一句名言,‘不是貧困造成了暴力,而是因爲不平等。’”薩寧很敬佩法哈多,在暴力氾濫的城市,連政府軍隊也解決不了的頑疾,卻憑着交通的改造,從根源上解決了問題。

法哈多深知,就業與生存環境的不平等,是貧困和罪惡的根源。“我們從最貧困的社區開始起步實驗。”薩寧拿出一張建築圖紙,他們就是從圖紙上的學校運動場開始改造,之後是修建地鐵,最後在山頂至山腳之間建起長達數千米的空中纜車公共交通系統。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纜車系統的城市。

“過去,住在山頂的窮人因爲交通不便,不可能到市中心就業。但有了纜車,30多萬山頂居民可以結合地鐵,便捷地抵達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增加了流動性,提升了就業率。”薩寧說,除了交通工具帶來的便捷,他們也改造了基礎設施,修建起圖書館、醫療中心、博物館和公園。

從毒品、暴力氾濫到宜居樣本,哥倫比亞罪惡之城的重生路

薩寧將這場鍼灸般的城市試驗稱爲“冒險”。在山上的貧民窟裏,很多人都沒有接受過教育,他們建起了一座免費圖書館,三塊如同礁石般的前衛造型,如同奇蹟。

“對生活在那裏的窮人來說,這是他們見過的最美的建築。圖書館有最先進的設施和電腦,當地人可以免費閱讀,獲益匪淺。比如說一位12歲的孩子,他之前可能對電腦一竅不通,現在甚至可以當黑客了。”薩寧最感驕傲的是,這個看起來跟貧民窟格格不入的現代建築,最終改寫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當地的居民對這些新的建築設施非常自豪,他們自發地去愛護環境,地上沒有任何垃圾,非常乾淨。”

在市中心的改造中,如何完整地保留歷史,也是建築師們着重考慮的。“這些古老的建築是羅馬式宮殿,現在融入到整個城市當中。”薩寧指着宮殿與地鐵交匯處,這裏是古老與現代的融合,也是他們爲城市保留的遺產。

過去的垃圾站被改造成公共空間,過去的軍隊駐紮地,變成了市民活動的場地。今天,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麥德林,會爲遍佈峽谷的紅色建築而驚歎。人們可以乘坐纜車觀光,從深陷山丘的棚戶區上空掠過。與此同時,新的纜車線路仍在建設中,改造城市的計劃從未停歇。

富有遠見的市長法哈多早已當上省長,並於去年競選哥倫比亞總統。而薩寧這一輩拉美建築師,則因爲麥德林成功的城市設計,被世界所認知。

用建築創造公平、公正的社會

“我一直關注中國的規劃歷史。由於中國的快速發展,城市必須做出迅速回應。”在薩寧看來,城市的發展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城市的設計項目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不斷完善更新。”

在麥德林獲得世界關注之後,薩寧依然沒有停下工作,“我們針對麥德林周邊的一百個小城鎮進行了更多的工作。”

暗礁堡鎮,位於哥倫比亞西北部阿特拉託河沿岸熱帶雨林。作爲薩寧執掌的另一個改造項目,它就是一座被貧窮困擾的孤島,也是麥德林周邊最窮的小鎮。

“這個小鎮位於熱帶雨林中,如果你要去那裏,必須坐在獨木舟上沿着水路走六個小時,或者乘坐小型直升機。”薩寧在當地做項目時,剛抵達兩週,就發生了游擊隊將一架直升機擊落的事件。

一年內有一半時間,暗礁堡鎮都處於漫長的雨季,汛期帶來的不僅是霧氣瀰漫的潮熱氣候,更是艱難的交通。在接手當地中學設計項目時,薩寧建起了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學校,每逢汛期,孩子們坐着獨木舟來上課,校園也建起船舶停靠樞紐。“每到汛期,整個學校就像是踩在高蹺上。”薩寧說,這樣的空間干預設計,不僅是因地制宜,也是充分考慮社會服務、教育文化等層面,使之實現建築規劃與城市經濟之間的平衡發展,由此讓城市獲得新的生命力。

從毒品、暴力氾濫到宜居樣本,哥倫比亞罪惡之城的重生路

麥德林的轉變之路很漫長,經過幾代建築師和政治家的努力,才逐漸成爲世界創新城市的範本,被哈佛大學視爲研究的對象。這種漫長的轉變,正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借鑑的。

對薩寧來說,“改造”與“創新”之間,需要尋找最好的平衡,需要尊重當地的生活以及模式,才能談論創新。

“公平”是薩寧在城市改造中最重視的一點,“‘環境公平’和‘社會公平’是現代城市的兩大挑戰。”

人們嚮往着科幻小說裏描述的未來城市,那也是薩寧所期待的未來,“我們現在就是按照他們的描述來建造。我們要找到城市作爲一個共同場所的價值。交通非常重要,但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大量的通勤交通,那就是負面的,因爲它浪費時間、能源,造成污染。我們必須考慮能夠使城市長期可持續的經濟模型、社會模型,交通方式的更新和思考也不能被排除在外。”

薩寧認爲,一個國家的政治責任與職能的最好體現,就是建築。優秀的建築規劃建設,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就像麥德林,“並不是爲了錢,而是爲了給那些被社會忽視的、最貧困的人羣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他說,今天的麥德林擁有哥倫比亞最便利的交通系統,變成創新、宜居,以及投資和企業家的中心,“這座城市能收穫的,不僅是金錢。”

作爲美國雪城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薩寧常帶着學生們回麥德林,讓他們體驗纜車公共交通系統,實地體驗和了解城市設計,與麥德林的官員對話,最終以論文的形式提出思考和想法。

作爲2019韓國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策展人,薩寧還將在這個秋天組織一場城市建築師論壇。來自麥德林、新南威爾士、巴黎、哥本哈根和巴塞羅那的城市建築師將聚集一堂。

“我們想要建立一個由城市建築師組成的全球網絡,分享想法、項目和倡議。”薩寧說,他們想要探索,建築如何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城市,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