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政策的基本取向是,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营造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规范运行秩序,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随着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推进,部分稀有金属和非金属品种作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功能材料,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成为世界主要国家资源安全关注的重点。

SMM4月3日讯:2019年4月2日至3日,由SMM主办的“2019 SMM小金属产业峰会”上,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政策研究室主任赵武壮向大家演讲了小金属相关政策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战略性资源高度重视


当前随着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推进,部分稀有金属和非金属品种作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功能材料,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成为世界主要国家资源安全关注的重点。


【小金属峰会】稀有金属未来将受高度重视


欧盟自2011年提出“关键原材料清单”后,又与2014年和2017年两次对“关键原材料清单”进行的补充完善。2017年新清单中纳入的原材料有:锑、铍、硼 酸盐、钴、焦煤、萤石、镓、锗、铟、镁、天然石墨、铌、磷矿石、金属硅、钨、铂族金属、轻稀土和重稀土、重晶石、铋、铪、氦、天然橡胶、磷、钪、钽、钒等26种。为了增强这些原材料的保障能力,欧盟在增加生产和储备,研究替代材料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我国为增强重要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制定了相关政策



【小金属峰会】稀有金属未来将受高度重视


同时,在美国政府列入“关键矿物”名单的资源中。我国铍,铬,钴,铪,铌,铂族金属,钽,铀和锆等9种矿产资源严重不足,90%以上依赖进口。而这些资源集中分布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也在争夺,供应存在中断的风险。是我国短缺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增强重要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将钨、锡、锑和离子型稀土列为国家保护性开采矿种;并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坚持将钨、锑列为国营贸易商品。这些措施从法律地位上确立了相关资源和商品的特殊性。

当前,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政策的基本取向是,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营造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规范运行秩序,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工作有,一是制定《稀有金属管理条例》,这主要是针对1990年国务院关于保护性矿种文件的。因为那个文件中的多数实施主体今天都不存在了,必须有一个替代的法律文件。二是进一步完善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这主要是针对现有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环保督察中形式主义严重,“一刀切”问题突出的应对措施。三就是中美贸易谈判中美方的要价问题了,这涉及中方财政金融体系的核心,具体怎么变化,还要看最后的协议文本。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政策问题不少。特别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指导。在现行政策下,一方面,稀土等优势资源的市场运行状态与行政管理体系完全脱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没有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平等竞争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指导,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带有一定盲目性;国家储备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也有待加强。

国家相关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举国体制的国家,政府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对产业发展影响很大。稀有金属行业规模虽然很小,但由于地位突出,受各方面的关注,政策调整的影响也大。这几年,国家把生态环境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加强了环保督察,对稀有金属行业的影响很大。

从进出口政策看,除了国营贸易的商品外,其它稀有金属产品的进出口政策不会趋紧。在中美贸易争端过程中,国内也有不少人提出限制稀土、钨等产品出口作为反制手段,但没有被采纳。值得重视的是,参照孟晚舟事件,未来中国可能会出台规定稀土、钨等产品出口不能用于军事目的,或是不能用在出售台湾武器装备方面的措施。这将增加外商购买中国产品的难度,可能会对出口造成一定影响。

总体来看,国家政策的基本取向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坚持市场化、法制化调控不会动摇。但由于稀有金属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也会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