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協同創新是科技創新的主要形式。實施協同創新,既能集中優勢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又能促進產學研用融合、創新成果和市場需求對接,提高創新質量。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絕大多數是通過協同創新實現的。進入新世紀,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推動協同創新躍上了新臺階。我國高度重視協同創新,中央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促進了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開展協同創新。但也應清醒看到,我國協同創新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協同創新體系不夠完善、機制不夠健全,不注重分工協作、各自爲戰的情形仍然存在。面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的新形勢,面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要更加註重協同創新,大力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切實提高協同創新的質量和效率。

遵循創新規律,完善協同創新體系。提高協同創新的質量和效率,關鍵在於完善協同創新體系。應加強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統籌銜接,着力構建以企業爲主體、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爲支撐、軍民深度融合、產學研用相互促進的協同創新體系。進一步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爲技術項目確定的主體、技術創新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的主體。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以及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應與企業一起構建分工協作、有機結合的創新鏈。引導鼓勵大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推進協同創新,同時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創新生力軍作用。加大金融機構對協同創新的支持力度,構建天使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多層次金融支持體系,探索實施股權激勵等措施,爲協同創新提供充足資金保障。

明確方向重點,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高協同創新的質量和效率,前提是明確方向和重點。總的看,應立足我國實際,面向全球科技發展前沿,以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爲導向,合理選擇協同創新的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關鍵環節,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聯合攻關。具體而言,在創新規劃協同方面,應重點補上基礎研究短板,加強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加大對事關全局的產業化共性技術和高科技項目的支持,努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創新主體協同方面,應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引導高校、科研機構等圍繞企業和市場需求開展系統創新、集成創新。在創新資源要素協同方面,應着力打造平臺化、共享化、一體化的協同創新網絡體系,實現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在人才協同方面,應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改進人才評價機制,創新人才流動機制,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圍繞創新項目優化配置人才,充分發揮人才作用。

健全協同機制,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的質量和效率不僅體現在創新成果的數量上,而且體現在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上。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依託“互聯網+”,構建全產業鏈、線上線下良性互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網絡。圍繞產業鏈佈局創新鏈,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實現科技創新網絡和成果轉化應用網絡密切協同。堅持需求導向,加強新型研發組織、中介機構培育,大力發展研發服務外包、製造服務外包等新興業態,形成分工合理、資源互補的跨區域、跨行業的研發服務和製造服務體系。深化制度和機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交易、科技服務等方面的制度,努力形成各類創新主體協力推進創新成果轉化的合作機制和發展模式。

(作者:楊 果 單位:重慶社會科學院)

來源:人民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