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9月10日,2018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这已经是第四次举办该论坛了。在每一届开幕式上,来自中央部委和各地宣传、网信部门以及中央媒体、行业媒体代表的致辞和主旨演讲,代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最新方向,是行业的风向标。通过对致辞和主旨演讲关键词的统计分析,今年论坛关注度最高的话题有9个,分别为: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内容、导向、平台、技术、移动、人才、受众。

创新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17位嘉宾中,9人关注了创新,8人关注了体制机制改革,8人关注了内容建设,7人强调了导向问题,4人关注了平台建设,关注技术和移动化的人数为3人,关注人才和受众话题的人数为 2人。

这些关键词勾勒出当前传媒业界在媒体融合上的主要关注点。其中“创新”一词被提及次数最多,反映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阶段,业界普遍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此外,创新这一话题在去年和今年的论坛上都备受关注,可见,创新是贯穿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始终的一个重要命题。

从嘉宾致辞和主旨演讲中还可以看出,推动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深度创新。从根本上讲,融合发展是媒体的一场自我革命,正所谓“不 破不立”,只有不断打破既有程式,才能实现爆发式增长;二是全面创新。主流媒体要不断开拓创新,在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坚持理念创新,以用户为中心,增强服务理念;坚持内容创新,提供高质量内容和正确舆论引导;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进行组织机构改革,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17位嘉宾中,8人关注了体制机制改革话题,是今年论坛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可见,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例如,新华社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宫喜祥指出,“体制机制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根本所在,构建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推进深度融合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讲道,“媒体融合就是让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上与互联网的民营企业、民营平台进行平行竞争,而这种竞争显然是需要我们的体制机制本身就能够具备这个竞争的基础”。

2017年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开幕式致辞和主旨演讲的15位嘉宾中,有两位发言的关键词涉及体制机制改革。相比去年,今年论坛上,人们对体制机制改革的关注,一方面反映出业界对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打通部门界限,推进一体化发展和整体转型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阶段,主流媒体的融媒体业务从增量发展转变到存量改革后的结构性特点。

优质内容是媒体融合发展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热词中,排第三位的是“内容”。相比去年,今年论坛上关于内容的讨论更多,人们对于优质内容的生产传播更加重视。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讲道:“面对新形势,既要‘固本’,又要‘开新’。固本,就是以生产优质内容为根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在讲述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呈现出的新趋势时指出,“优质内容价值回归,付费阅读成为值得探索的模式。几乎与泛资讯内容扩张同步,付费阅读初现端倪。在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和消费信息的感官刺激中,人们开始寻找有价值的内容。一些媒体开始尝试付费阅读,问答平台也应运而生”。

从发言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主流媒体应立足内容优势,筑牢内容基础已经形成共识,并普遍认为:应当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促进优质内容的生产;以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推荐算法等先进手段和分众化、差异化等先进方式促进优质内容传播。

技术是媒体融合跨越式发展的“奇点”因素

“奇点”一词本是天体物理学术语,是指“时空中的一个普通物理规则不适用的点”。“奇点”理论是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提出的,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某个点时,会脱离人类控制,自己生长。此后,“奇点”效应常被用来比喻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冲击。

智能化、视频化、受众体验等关键词,在今年的论坛中经常被提到,但是在去年基本没有被提及。如,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指出,科技日报将朝着智能化、智库化的“双智型传媒”转型;沈卫星指出,要注重视频化直播,靠思想立意打造“爆款产品”。

智能化、视频化受到广泛关注,与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短视频等媒体新技术的爆发有直接关系。媒体行业是一个“站在科技肩膀上”的行业,应当格外重视技术发展带来的业态变化。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一个技术进步,都可能成为行业成长的“奇点”,引起整个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主流媒体在专注做好、做强内容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

模式化发展逐渐成为共识

相比2017年,2018年论坛开幕式致辞和主旨演讲的关键词,范围更加集中,基本上用9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而去年的致辞和主旨演讲部分则涉及超过13个关键词,且每个关键词被提及的频率相对更低。

可以看出,在过去一年,业界关于媒体融合发展达成了更多共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融合发展的“探索时代”正在逐渐远去,以“中央厨房”为代表,部分固定模式正在为整个行业所接受、认可,各个媒体都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融合之路”,媒体融合发展正在进入“模式化发展时代”。未来,依靠标新立异,获得爆发式成长将越来越难,在既有模式下精耕细作将变成决 定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此外,一些在2017年论坛上引起重视的关键词,在2018年论坛上受关注度降低。比如,2017年爆款融媒体产品很多,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到2018年,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主流媒体的融媒体产品刷屏,所以,在去年论坛上,“产品”和“项目”两个词被多次提及,今年则较少被提及。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有些过去被认为是重要问题的关键词,已经较少有人提及,但是一些深层次问题,如,体制机制改革、内容、技术、人才以及创新的问题,依然是业界关心的重点,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难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仍将是影响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应该着力研究解决的重点课题。 

延伸阅读:新媒体内容生态演进的8个方向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

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新闻传播格局进一步发生深刻改变,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至少有8个方面值得关注。

趋势一:发布主体多元化,媒体、政务发布、自媒体三分天下

信息传播正在从专业媒体主导的精英传播向社会广泛参与的大众传播转变。从新媒体内容供给主体来看,已形成媒体、政务发布、自媒体“三分天下”的格局。传统媒体基本完成以“两微一端”为主体的移动传播布局,政务发布基本形成覆盖中央部委、省、区、县四级发布体系,自媒体从业人员已超过300万。政务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勃兴,对传统媒体的发布权和解读权都成了冲击。然而,“三国杀”更要“三国合”。媒体要在竞合中以更专业的发布、更权威的信息和思想观点的输出,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同时与政务发布多协同,对自媒体则要以开放心态团结引领。

趋势二:与受众的关系正在发生重构,媒体的影响力取决于对用户的聚拢吸附能力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新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媒体与用户之间,随时都在进行信息、观点、情感的交流、交锋、交融。从简单交互,到深度参与,直至出现像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这样几乎完全由用户提供内容的产品,媒体与用户日益成为信息传播共同体、价值判断共同体、情感传递共同体。用户的数量、停留时长、参与程度,代表媒体对受众的聚拢吸附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行为塑造能力,构成媒体视为生命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新媒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就是让人民参与到内容建设中来,成为内容生态的中心和主体。

趋势三:从可读到可视,短视频将成为主流传播形态

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这是新媒体内容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有人甚至预言,视频将成为未来信息的最重要的传播形态。随着5G时代到来,拍摄、制作、上传的门槛极大降低,短视频将迎来爆发增长。当然,短视频并不是剪短了的传统电视视频,它的要诀是:同期声、大字幕、去(传统)电视化。而由用户上传,将移动化和社交化相结合的社交小视频,将有可能创造增长神话。着眼这种趋势,人民日报新媒体正在准备上线一个基于算法的短视频聚合平台。

趋势四:新闻内容被重新定义,泛资讯产业快速拓展

“不同的介质决定不同的传播内容”。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传播介质变了,新闻资讯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手机天然是一种伴随性、生活化的媒介形态,承载的内容注定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特别是近年来算法推荐的流行,助推了一些碎片化、浅阅读、消费属性的泛资讯内容快速拓展。目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资讯外,生活服务、健康知识、历史钩沉、娱乐视频等泛资讯大规模进入新媒体内容生态。这些内容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但也带来过度娱乐化和伪科学等问题。

趋势五:优质内容价值回归,付费阅读成为值得探索的模式

几乎与泛资讯内容扩张同步,付费阅读初现端倪。在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和消费信息的感官刺激中,人们开始寻找有价值的内容。一些媒体开始尝试付费阅读,问答平台也应运而生。据统计,去年中国付费阅读的市场规模达到49.1亿元。短期看,内容付费市场还不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互联网免费模式由来已久,二是真正值得付费的优质内容仍十分稀缺。

趋势六:移动端出现“马太效应”,平台化赢得竞争优势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这两年,传统媒体的内容越做越好,商业平台却越做越大。在资本、技术的推动下,用户、流量都在“中心化”,少数几个产品瓜分了移动资讯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事实证明,能做出优质内容的不一定能做出平台级的产品,而缺少自主可控的平台,我们就很难掌握话语权和竞争优势。为此,人民日报新媒体开始探索平台化发展。今年6月,我们推出了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目前已有5000多家主流媒体、党政机关、各类机构、优质自媒体及名人入驻。我们的目标是搭建一个兼具主流价值与创新活力的内容生态。下一步,人民号将继续优化产品和运营,并启动“人民号1000+”计划,资源向原创和短视频倾斜。在此,热忱期待媒体同行、政务机构和自媒体加盟。

趋势七: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人工智能由概念进入实操阶段

媒体和AI技术的结合,已经由早期概念进入产品形态。机器人写稿、智能推荐、语音识别、视频感应器等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各个环节。某种意义上,移动互联网正在进入“下半场”,智能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蓄势待发。未来已来,我们有必要做好准备。前不久,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作大脑”,具备智能推荐、智能写作、智能分发、智能语音等四大功能,致力于帮助内容创作者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

趋势八:算法推荐会成为一种方法论,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

如果说传统媒体的目标受众更多的是群体,新媒体的受众则是个体,是一个个具体的你我他。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算法推荐虽然不能决定内容,但会决定内容分发的路径、速度和效率。从趋势上看,算法不单是一种技术,更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法论。未来,一个媒体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着眼于此,我们正与学界和业界联动,分析流行算法的利弊,扬长避短,研究推出体现价值取向的主流媒体算法。

来源: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耿磊:《五大规律把脉融合发展——2018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开幕式致辞和主旨演讲关键词分析》,《新闻战线》2018年10月上,有删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新媒体内容生态演进的8个方向》

文编:陈梅婷

美编:师扬

责编:郑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