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冰天雪地,

与三十万敌人周旋苦战6天6夜!

这是电影《杨靖宇》讲述的一个关于抗日先烈杨靖宇的故事,而这部电影也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而拍摄的70周年献礼片。

这不是什么抗战神剧,也不是什么夸大事迹,而是实实在在根据历史改编的一部抗战片。

1939年秋冬季,杨靖宇率领队伍与敌军展开作战,但为了弥补人数上的差距,他指挥队伍打起了游击战,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而他独立率领一支队伍在蒙江一带与敌人展开战斗,一直拖延到1940年2月,整个队伍就剩下他一人生还,还在坚持战斗。

在杨靖宇牺牲前,他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吃棉絮、啃树皮,且前前后后遭遇了四次背叛。但就算如此,他依然牵制三十万敌人六天六夜,战斗至最后一刻。

死后,敌人从杨靖宇身上发现他身中十几颗子弹,解剖后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仅有草根、树皮与棉絮,因为在那冰天雪地里,可以果腹的也就只有这些。

这是杨靖宇的抗战精神,也是这个民族的抗战精神,而电影《杨靖宇》就是在尽可能的还原英雄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叫“寸土不让,宁死不降”的英雄之魂。

而为了做到场景的真实还原,《杨靖宇》的导演吕小龙带领剧组去到中国最北边漠河等地实地拍摄,为的就是能拍出最真实的“冰天雪地”。

就像是导演吕小龙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30多度环境中的南方人,一下子去零下40多度的地方拍戏,他遭遇了重重困难。第一个困难是路程太远,开车要五天五夜,而剧组团队有两百多人,长途奔波耗时耗力。第二个困难是气候恶劣,拍摄设备被冻得无法使用,一天勉强只能拍两个小时。再一个是漠河天气严寒,剧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南方人,从未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拍摄。

这些艰苦的幕后拍摄工作,同时也让观众了解了杨靖宇的精神,就像吕小龙坦言:“杨靖宇当时在东北也是通过他的思想和精神号召这么多人跟他一起抗日,他的思想同样支持着我,很多时候我感觉他就在我身边。如果我没有这个志气、这个思想,号召这些兄弟这样帮我的话,我绝对拍不好这部影片。”

不过,付出总有回报,这些努力都有在电影里体现出来。

简单来看,电影讲述的就是杨靖宇独自一人牵制敌人6天6夜的故事。但在这背后,有寒冷对肉体上的折磨,有弹尽粮绝对精神上的折磨,还有30万敌军对心理上的折磨。

杨靖宇如何应对这一切,就成了电影的一大看点。

再加上导演吕小龙是动作演员出身,对动作戏有着更严格的标准与要求,电影《杨靖宇》的打戏也是行云流水。

从预告片来看,主角杨靖宇从悬崖上的一跃,既有视觉上的冲击感,也有不畏一切的勇气!

而电影里敌军三十万人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围追堵截,就是为了围剿杨靖宇一个人。

这场注定没有胜算的战斗对于杨靖宇来说,每拖住敌人一秒却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胜算。

毕竟他一个人拖住了敌军30万人的步伐,无形之中消耗了敌军的体力、弹药与粮食,更是对敌军的精神造成不可挽回的打击——一个中国人就这么可怕了,那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呢?

电影《杨靖宇》的路演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断受邀走进校园、抗日纪念馆、军营、基层等多地进行点映,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省孙吴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九一八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金陵中学……电影《杨靖宇》所到之处点映现场反响热烈,收获了不俗口碑。

这次点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杨靖宇将军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中,为国家解放、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杨靖宇精神对激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影响。

毕竟在长达14年的抗战艰苦岁月里,东北抗日联军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有着太多的“杨靖宇”为了保家卫国倒在冰天雪地里,而他们的“倒下”,为的就是能让更多的国人挺直腰板站起来。

忆苦思甜,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了解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铭记与传承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无数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而英勇牺牲的先烈,及其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爱国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