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着市政部門10年之久的甘李路項目工程徵地拆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深圳新聞網10月26日訊(記者 李云云 通訊員 肖爾佳 黃展鴻)隨着機器轟鳴聲響,10月26日,吉華街道在甘李路老屋村現場啓動房屋拆除工作,標誌着困擾着市政部門10年之久的甘李路項目工程徵地拆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啓動十年進程受阻

據瞭解,甘李路改造工程位於吉華街道,全長1.86KM,紅線寬40M,雙向4車道,等級爲城市次幹道,項目用地面77351.07平方米,需拆遷地上永久性建築物面積6795.59平方米,此外還有廣告牌、樹木、綠化、管線等其他附着物的拆遷。需拆除永久面積5,145.80平方米,臨時建築802.72平方米。

該項目自2008年啓動以來,前期明確按照《深圳市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辦法(試行)》的規定標準對地上建構築物進行補償,經過街道土地整備中心工作人員多輪艱苦談判和努力,其中41戶業主已於2017年簽訂了房屋徵收補償協議,但仍有14戶業主覺得補償價格過低,依然堅持不肯簽約。

“土地整備+城市更新”捆綁模式成新突破口

爲了解決這個難題,吉華街道積極探索土地整備“新模式”,推行“土地整備+城市更新”捆綁辦法,重新激活了該項目的徵地拆遷工作,項目徵拆出現了轉機。吉華街道推進甘李路項目的過程中,城市更新的模式創新起着關鍵作用。吉華主動作爲,通過利益捆綁、創新投資模式、政策傾斜等創新方式,“多管齊下”“對症下藥”,有效解決了一系列難題,爲全區進一步推進“土地整備+城市更新”建設提供了“吉華樣本”。通過“土地整備+城市更新”助推市政道路建設,打通交通微循環,破除路網發展瓶頸,保障民生福祉。

甘李路是區重點民生工程,是連接布吉、坂田和龍崗中心城的重要通道,項目開拆改擴建道路是吉華街道向廣大市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吉華街道將其列入“9大掛圖作戰重點項目”,由街道書記掛帥督辦,相關職能部門奮力協作,三批區抽調土地整備幹部接力攻堅,強力推進項目實施。區領導高度重視甘李路項目的進度,多次前往現場調研,瞭解解決問題進度。區人大、政協也多次爲項目鼓與呼,建言獻策,爲推動項目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徵拆行動現場。

攻堅“突擊隊”力克“最後一關”

據瞭解,甘李路項目的難點在於拆遷,其中涼帽村老舊屋村的徵拆,涉及55棟房屋,是甘李路攻堅的“最後一關”。甘李路的徵拆由於積壓過多歷史遺留問題,雖納入城市更新項目範圍,但仍在後期的拆遷工作中遇到諸多困難。爲此,吉華街道組織相關部門打好“攻堅戰”,組成了由區抽調幹部、土地整備中心專業人員、村幹部、律師一起的“三員一師”攻堅突擊隊,走村串戶開展工作。區抽調土地整備幹部發揮專長,助力征拆,通過開展約談企業、業主溝通、政策解讀、片區統籌等方式,爲甘李路拆遷補償談判創造了極爲有利條件,極大地推動了甘李路的徵地拆遷進程。

今年8月6日,第三批區抽調幹部一到崗馬上投入戰鬥,和土地整備中心工作人員組成攻堅組與甘李路項目未籤業主進行“攻堅”談判。經過研判,攻堅組首先選取了未籤業主中的“橋頭堡”張姓業主開展工作,整個談判過程如同拉鋸戰,激烈而緊張,業主對開發商不信任,與村裏有意見分歧,不願面談,攻堅組在張姓業主門口聊了2個多小時,真情化解堅冰,終於進門談判。

通過工作組講明政策、解釋疑惑、耐心引導,最大限度減少分歧,窮盡各種辦法,業主態度有所軟化,經過5次上門,累計16小時的談判,張姓業主慢慢被感化,終於在拆遷補償協議上簽名。張姓業主的簽定協議,帶動了其他未籤業主的思想潰化,以點帶面隨之逐個擊破,爲甘李路的開拆掃清了障礙。

道路拓寬爲片區發展帶來新機遇

據瞭解,甘李路的擴建與甘坑小鎮綜合整治連爲一體,將極大提升周邊環境,大大加強市區與吉華的聯繫,同時也將逐步構建起甘李片區文化創意走廊,爲沿線社區和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此外,甘李路擴建使得市民出行更加便利,沿路從布吉到吉華、坂田、龍華給市民更多可選擇的方向,將有力緩解水官高速和龍崗大道的交通壓力。

吉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甘李路項目的徵拆是吉華土地整備工作的一次創新嘗試和成功實踐,今後必定能帶動攻克更多徵拆的“疑難雜症”,土地整備是對一座城市的修復過程,要用現代化的觀念和對未來負責任的態度,付與土地整備新的活力,重新構建民心民生工程;在土地整備的過程中,要有“吉華思考”和“吉華實踐”,進而摸索出一套可實施的城市規劃“吉華標準”。建立“城市更新+土地整備”等綜合施策、多方聯動模式,從而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爲提升吉華民生生活品質“打通最後一公里”。來源:深圳新聞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