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一部家喻戶曉的中篇小說,《阿Q畫傳》則是畫家程十發根據《阿Q正傳》所創作的一套敘事性極強的水墨連環畫,其對小說裏每一個典型人物、典型場景與典型事件所做的高度凝練的筆墨表達,都是一曲曲線條與墨色的交響曲。9月16日,“詮釋經典——程十發《阿Q畫傳》原作展”在上海松江程十發藝術館開幕。

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展出的108幅原作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爲目前已知程十發水墨連環畫手稿中最爲完整的一部,也是首次在上海展出。展覽主要圍繞《阿Q畫傳》的創作、出版及收藏的前後過程,通過六個板塊的原作與五個板塊的解析向觀者展示。程十發之子程多多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其中不少作品是他看着創作的,這也是他第一次完整地看到這部作品。

程十發筆下“阿Q與小D打架”的場景

“ 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裏;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裏,但一完就走了……”魯迅在小說《阿Q正傳》裏如此寫道。《阿Q畫傳》是程十發1961年爲紀念魯迅先生誕辰80週年而作的一套長篇水墨連環畫,文字部分基本上採用了魯迅的原文。原作同樣以阿Q的身份介紹開始,通過108幅水墨連環畫作完整貼切地詮釋了小說《阿Q正傳》每一個典型人物、典型場景與典型事件。9月6日,“詮釋經典——程十發《阿Q畫傳》原作展”在上海松江程十發藝術館開幕。這組已知程十發水墨連環畫手稿中最爲完整的一部,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就庋藏黑龍江省博物館的原作,時隔半個多世紀,籌備近四年,終於首次回滬展出。

程十發先生的《阿Q畫傳》一〇八圖,目前爲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爲了在以後的文化宣傳普及過程中,讓更多的公衆有機會感受到此套水墨連環畫的藝術魅力,經與黑龍江省博物館商定,由程十發藝術館爲《阿Q畫傳》定製了兩套高仿作品。現場,程十發藝術館館長毛國倫先生向黑龍江省博物館王雨波副館長回贈《阿Q畫傳》高仿作品一套。

爲配合本次展覽的舉辦,程十發藝術館還特別編輯出版了《<阿Q畫傳>作品文獻集》,此外,爲總結開館十年來在作品典藏、學術研究、展覽展示、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程十發藝術館還整理出版了《程十發藝術館年鑑(2009-2019)》。

程十發書“阿Q畫傳”

成功塑造了阿Q這個典型

展覽原作分爲“優勝紀略 續優勝紀略”、“戀愛的悲劇”、“生計問題”、“從中興到末路”、“革命、不準革命”、“大團圓”六個章節和五個板塊的解析展示,講述一部經典作品在數十年的歲月長河中如何被創作、傳播與典藏的故事。以讓更多的公衆再次欣賞程十發《阿Q畫傳》演繹魯迅先生小說《阿Q正傳》的經典魅力。

展覽現場,程十發弟子毛國倫(左)觀看作品

程十發是二十世紀中後葉中國畫壇堅持民族性與水墨寫意筆法推陳出新的一位重要實踐家,也是在新中國歷史語境下,全面而成功地實現人物、花鳥、山水風格創變的變革家之一,是當代傑出的中國畫藝術大家,是當代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發展史上的代表性人物。水墨連環畫是程十發藝術生涯中由山水花鳥畫向水墨寫意人物畫轉型時期重要的創作類型,他在這一領域的探索與實踐,無論是造型還是筆墨,都取得了革命性的進步,形成了獨有的程氏水墨連環畫風格,反映了時代美學新風尚。

程十發

《阿Q正傳》是魯迅最著名的小說。程十發的連環畫,文字部分基本上採用了魯迅的原文,因此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書籍插圖。本來,以《阿Q正傳》爲題材的美術作品很多,但像程十發這樣採用水墨寫意畫的形式,篇幅又畫得這麼多,還是第一次。這套作品先在《羊城晚報》連載,後來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了單行本。

程十發筆下“阿Q憤怒小D取代他做短工”的場景

程十發之子程多多在展覽現場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這一部作品創作於1961年,“當時正是我父親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創作的時候我就在身邊,畫得很快,畫得很用心,改得很用心,每天兩幅。當時發表在《羊城晚報》,反響很大,後來《新民晚報》也約了我父親的畫。”

在昨天的研討會上,一些美術界人士認爲,《阿Q正傳一〇八圖》的成功,首先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個典型。畫家用簡練的筆墨勾出的這個人物,不僅在外形上忠於原著,畫出了阿Q的癩瘡疤、阿Q的厚嘴脣、阿Q的伶仃瘦骨和破衣爛衫,而且更主要的是通過人物的表情、神態、動作,畫出了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性格特徵,使人看了感到他確實是個愚昧、麻木、落後的農民,這個農民還有着一種特殊武器——精神勝利法。過去,曾有人用漫畫的形式來描繪阿Q,強調了這個人物的可笑的一面。而程十發所塑造的這一形象,則強調舊社會、舊制度在這個農民身上造成的精神創傷,他不僅可笑,而且可憐。

“趙太爺打阿Q”的場景

典型性格總是生活在典型環境之中。程十發畫的阿Q,所以使人感到逼真,還因爲他真實地描繪了未莊的自然風光。也真實地描繪了活動在阿Q周圍的人羣。像趙太爺、王胡、小D、吳媽、假洋鬼子等,無不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程十發能做到這一點,與他長期生活在江南水鄉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在他小時所住的那條大街對面,就有一條小河,那裏有不少從紹興遷來的居民,有的住在岸上,有的住在船裏。住在船裏的都是靠划船爲生。住在岸上的,有的開小飯店,有的賣紹興糕團,也有的出賣苦力。他們大都保留着紹興的風俗習慣,男的戴阿Q式的氈帽,女的梳吳媽式的髮髻。程十發小時常常在這一帶玩耍,也喫過紹興人烘製的糖年糕,所以當他創作《阿Q正傳一〇八圖》時,有人物和場景,簡直是憑着記憶就可以信手拈來,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一幅又一幅江南村鎮的典型畫面。

阿Q被趙太爺打

連環圖畫無不帶有故事性,它的情節是連貫的,有時一段情節、一個場景可以連續好幾個畫面,於是一般畫家爲了避免重複,便常常變換角度,一時選擇這個側面,一時又選擇那個側面。在這個問題上,《阿Q正傳一〇八圖》遵從形象思維的規律,用想象的連續性取代了實際場景的連續性。譬如,當阿Q和吳媽坐在一條板凳上聊天時,作爲廚房背景的是一個竈臺和種種炊具;而當吳媽跑出去,剩下阿Q一個人跪在板凳邊時,那竈臺和炊具都不見了。這正是畫家的意匠所在:它不是消極地去避免場景的重複,而是積極地運用象徵性的手法,用一片空白喻示了阿Q愛情生活的幻滅。

阿Q和吳媽坐在一條板凳上

吳媽跑出去,阿Q一個人跪在板凳邊

獨具匠心的構圖與留白

這一系列連環畫的構圖、筆墨均獨具匠心,在展覽的解析版塊,可以看到,其中既有“中心視角式”構圖,也有三角形構圖、C形構圖、L形構圖等,而留白的獨特也是該畫的主要特點。

據策展人介紹,“中心視角式”構圖不僅作爲構圖處理上的主要焦點,而且也應當作爲最清晰地表達內容的手段,只有兩者吻合一致,構圖才能獲得最大的表現力。如在阿Q摸了小尼姑的臉回去的那個晚上,程十發巧妙地運用窗戶的“回”字造型,將“回”字形的最中心位置,留給畫面的主人公,從而突出主體位置,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還有一類比較典型的是通過“蜘蛛網”的形式,來引導畫面中心點,無論是“回”字形還是“蜘蛛網”形作前景都是通過“聚焦”的方式確定點來使觀衆直觀“靶心”。這樣構圖增加了畫面的縱向對比和裝飾效果,營造一種神祕氣氛,使作品產生深度感和極其強烈的透視效果。

“中心視角式”構圖:阿Q回憶白天摸小尼姑的臉

《阿Q畫傳》的構圖中用了許多“三角規律”的方法。所謂“三角規律”就是多種是多樣的平三角、直三角或斜三角。清代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說“佈置之法,勢如勾股就是指“三角規律”而說的,這樣的構圖可以打破平板單調構圖樣式。如在別人以阿Q頭上的癩瘡疤故意與他開玩笑,阿Q發怒與人打架的這一幕,程十發爲了突出這種造型的穩定感而捨去背景不畫,羣體的人物構成了一個不規則卻有動感的三角形外輪廓,使得畫面更加生動,避免板滯。

三角形構圖:阿Q發怒與人打架

C形構圖、L形構圖在《阿Q畫傳》中也很常見。這種構圖在視覺上給人以旋轉運動、優美和收縮的審美感,會產生強烈的視覺向心力。半包圍所形成的缺口使得氣勢流暢、造型優美,給人以柔和旋轉向心和輕鬆愉悅的視覺感受。畫家此類使中間透空視野開闊的作品較爲豐富,畫面也活潑多變,具體則是把畫面中的主體景物由一角框起來,使主體突出,主題鮮明。

L型構圖:阿Q被“洋先生”呵斥,雙手抱頭逃出門外

《阿Q畫傳》的作品中“一角”和“半邊”式構圖得到了巧妙運用,這樣的構圖特點是主體形象少,畫面簡潔,有一大部分顯得虛空,以“計白當黑”的手法,將留白提升爲一種創作技巧。這種構圖所呈現的筆墨雖少,但卻有筆墨所不能企及的意境,空白區域讓畫面多了一些戲劇性效果,虛實對比也因此變得更加強烈,使畫面產生以無勝有的效果。這種構圖的運用把富有感情色彩的人物加以突出,使畫面情景交融從而富有更深刻的含義,是對連環畫和水墨人物畫的發展和豐富,既精確表達阿Q個人的內心生活與其在社會背景下的悽清境遇,也敏銳地反映那一時代社會一類人的精神狀態。

“半邊”式構圖:阿Q打算進城

在阿Q自稱自己姓趙被捱打之後,被地保訓斥之時,程十發採用了經典的對稱式構圖。作品左右幾乎對稱,但是又不完全對稱,如果是完全對稱則易導致呆板,程十發通過靈活的用筆對左右兩邊局部上的細節作了調整,從而改變並消除了這種刻板感。此外,畫家還在畫面主要人物動作形態上做了不同的設計以求於對稱中得新變化,顯得極具才情。

對稱構圖:阿Q被地保訓斥

對稱構圖:阿Q典當棉被,向趙府磕頭賠罪

此外,《阿Q畫傳》在多幅作品中運用了對角式構圖,這種構圖中的對角線具有很強的定向作用,也能引導觀者的觀察視線,利用邊角相互呼應來保持畫面的平衡感,而且能讓畫面產生動態美。對角式構圖在這套作品中運用得較多,常見的如實角對實角,空角對空角,造成均衡的錯位,實際上是均衡的一種變化,即打破了平均的呆板處理。把一邊上移,另一邊下沉,使畫面更具空靈感,對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提煉,讓人產生無限的聯想和意猶未盡的感覺。

對角式構圖:阿Q偷蘿蔔被狗追

對角式構圖:阿Q被槍決

講究筆墨意趣的連環畫創新

程十發以國畫的筆墨創作連環畫,其幾乎每幅作品都極具筆墨意趣,可以當作單獨的國畫作品來看待。

其中不少作品均筆墨疏密有致,以筆墨分割畫面,形成對比強烈的兩部分,繁密處嚴密卻不迫塞。筆法渾厚凝重,筆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滯,有筆外之筆、墨外之墨的意趣。程十巧妙地利用建築的結構和靈活的用筆,使得分割自然有趣。瓦片以淡渲染爲主,濃墨勾勒爲輔,在畫面右下部分幾乎不肯着一筆,留出大面積的空白,左上角則畫得密不透風,形成“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筆墨對比效果。主要的中心人物都施以濃墨,用塊面表現,且連貫有序,周圍次要人物則多用線條表現,在局部形成白包黑的畫面構成,有利於突出人物主體。

“阿Q回到土穀祠思緒飄然”

程十發在一些畫面中採用簡略的背景甚至不要背景,一個重要的目的也是爲了突出刻劃人物的眼神,透過眼神揭示出他的內心世界。有這麼三個連續的畫面,程十發都在“點晴”上用了功夫:當阿Q摸了小尼姑的臉,回到土穀祠後,畫家着意描寫他凝眸癡想的神態;當阿Q背對着吳媽聊天時,畫家讓他的眼珠偷偷飄向後面;而當阿Q獨自跪在凳前時,畫家讓他眼望空牆,現出一付茫然若失的樣子。在這些畫中,由於背景簡單,人物的眼神就格外突出,心理活動也更易窺見了。

“阿Q去靜修庵‘求食’”

但所有的畫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與上述情形相反,在《阿Q正傳一〇八圖》中,有些畫面是隻有背景,沒有人物的。這在一般的連環畫中不多見,是程十發的又一創造。譬如,當阿Q走出村鎮,去靜修庵“求食”時,畫中沒有出現人,出現的是一道通向靜修庵的曲曲折折、長而又長的石板橋,以及滿陌新苗,一雙飛燕。這是又一種象徵手法,使讀者自然而然地發生感慨:僅僅爲了偷幾根蘿蔔,這個可憐人走了多麼長的路啊!在另一幅圖中,描寫阿Q由城裏回到未莊,也沒有畫人,而只畫了中秋月色下的一汪江水,兩葉輕舟,以及村舍和石橋。這恬靜幽美的風景畫面也暗喻着“中興”後的阿Q與破夾襖時期的阿Q是有些兩樣了。

程十發手跡

同日下午召開“程十發與連環畫藝術”學術研討會,重點關注程十發的水墨連環畫藝術,並對其如何在江南文化視野下實現“中國畫與連環畫高度的矛盾統一”這一學術命題展開深入的探討與解析。

知名連環畫畫家、魯迅美術學院教授李晨認爲,當下的美術教育已經教育不出這樣的連環畫創作了,“因爲太注重素描了,而程十發先生是以寫意的筆墨畫連環畫。”

程十發弟子、知名畫家毛國倫回憶說,老師非常注重寫意,也要求他們強化文化修養,當時讓他們至少要畫一部連環畫,“他認爲,一部連環畫相當於上了兩年美術學校。”

阿Q正傳相關圖書資料

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則表示,中國的美術教育應當也要從中國文人畫體系裏尋找資源,比如從梁楷到黃慎的中國人物畫體系,“程十發的實踐讓我們感受到,連環畫創作也完全可以有真正的中國風格。”

一位畫家表示,他從小看連環畫長大,過去只是從印刷本感受《阿Q正傳》的妙處,這次終於直面原跡,感覺收穫極大,“發老當時把中國畫山水、花卉、人物等的創作手法用之於連環畫,而現在我們畫中國畫,從這樣的連環畫裏是可以感受到中國畫真正的文脈與基因的。”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20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