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越劇《西廂記》、崑劇《景陽鍾》、京劇《曹操與楊修》三部戲曲3D電影在北京的中國電影資料館上映,吸引了不少年輕觀衆前往觀看。這三部戲曲電影的魅力在哪?如何看兩者的結合?本報特邀請電影學專家對此給予點評。

主持人:看完這三部3D戲曲電影之後,整體感覺如何?

張衝:畢加索曾對張大千說,論藝術你們中國是第一,來巴黎學什麼啊?!看完三出3D戲曲電影,亦有同感。它們爲觀衆奉獻了一場並不常見的美學享受。

周舟:這次展映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既有老年觀衆,也有很多年輕的文藝潮男潮女,說明經典是不會過時的,文化傳統的傳承也不會斷續。《西廂記》和《曹操與楊修》算是戲曲屆的大IP,是歷經千錘百煉經過了幾代觀衆檢驗的經典文本,又集合了尚長榮、言興朋、方亞芬、錢惠麗、張詠梅等一批優秀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利用3D電影這樣一種新興技術展現在大銀幕之上,既傳承發揚了傳統戲曲的寶藏,也豐富了電影的樣態,給予了觀衆更多元的觀影體驗。

張衝:是的。以往我們通常在戲院裏看戲曲,如果不是坐得特別靠前,演員表演的細節實際上是看不清楚的。但3D電影解決了這個問題,它讓觀衆對錶演的細節、動作體會與欣賞得更多了。

周舟:3D美學常常提的沉浸效果,其實對觀衆的心理機制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在這方面,《景陽鍾》給予我的啓發很多。《景陽鍾》是一個心理結構的故事,故事以崇禎帝的精神潰敗爲主線,幾乎都是從崇禎的視角來敘述的。3D的這樣一種呈現方式,跟這樣的敘述主題相得益彰。

主持人:這幾齣戲的魅力在哪裏?它們講的故事放在電影熒幕上還能打動現代人嗎?

張衝:前幾年我看了英國劇場版的電影《李爾王》《哈姆雷特》《科學怪人》等,如今看《景陽鍾》,覺得劇中的崇禎皇帝就是中國版的“李爾王”。《景陽鍾》人物塑造飽滿,劇作紮實,表演到位,將人性的普遍性表現了出來。在崇禎和家人分別、殺弒妻女、悔信宦官、延誤忠良幾個段落裏,情感充沛,震撼人心。崇禎誤用了人選,猶如李爾王當年輕信了大女兒、二女兒,忽略或者錯誤判斷了小女兒一樣,但是崇禎對國事、家事與人事“啊呀呀”的捶足頓胸式的悔恨震撼人心,遠遠超過李爾王對家庭私事的悔恨。

越劇《西廂記》的電影化,爲我們忙碌的生活打開了一道詩意和審美的浪漫之門。《西廂記》是“秋河”“花”“雨”“香”。《西廂記》通過崔鶯鶯的表演,將中國傳統女性的柔美、修養與才智顯露出來,也讓張生這樣中國式文人的形象躍然於屏幕上。他不但才華橫溢,還具有血性男兒的豪情萬丈,令人嘆其可愛。

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是兩類中國式知識分子的人性多元呈現。劇中尚長榮、言興朋兩位先生的表演酣暢淋漓,十分過癮。曹操聰明自負的表情、手勢與腔調,楊修自信的清雅與聰慧被兩位藝術家演繹得恰切有力。曹操與楊修兩人同爲知識分子,皆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更是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二人之間的親密疏遠與鬥智鬥勇呈現了人性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主持人:3D的鏡頭運動和特寫是非常突出的,這些技術有沒有給戲曲表演和欣賞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周舟:鏡頭運動是3D電影的一大特點。以《景陽鍾》爲例,大多數鏡頭運動隔在戲劇的第四面牆之外,比如升降運動、橫移等,仍在舞臺表演區之外,更電影化的景深運動運用得很謹慎。影片中有爲數不多的幾段突破舞臺界限的鏡頭運動,比如第一場戲,朝堂上君臣對峙,通過鏡頭運動與演員走位相結合,凸顯了君與臣的分裂,凸顯了崇禎帝是孤家寡人。另一場是都下三營中的戰役,鏡頭大膽深入舞臺,穿行在兵士、刀鋒之間,一方面呈現了武鬥的激烈,也呈現了大明江山被重兵壓境時崇禎帝的心理壓迫感。

特寫是非常電影化的鏡頭,戲院裏不可能擁有這樣的景別。3D鏡頭下的人物特寫很不一樣,更強化了沉浸、吸入效果。現在的電影除了少數先鋒、實驗電影,很少使用人物面對鏡頭大段地說出內心獨白,而戲曲有這樣的傳統,很多唱段都是人物直接唱出內心獨白。《景陽鍾》中有相當多的篇幅是主角面對鏡頭時用大特寫,唱出內心獨白,輔以3D的沉浸效果,對觀衆的觸動幾何倍增長。3D的吸入效果不僅是吸入到現場的情境中,還把觀衆吸入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之中。在《景陽鍾》這樣一部以心理結構爲主的電影裏,比較系統地使用了人物面對鏡頭的內心獨白,是很有意識的形式與主題有機統一的創作探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