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盃大幕之後,中國男籃路在何方?》

作者:朱彥碩

中國男籃確定小組賽沒出線之後,險勝韓國,輸給尼日利亞,加上伊朗狂勝菲律賓,使中國男籃藉本次世界盃男籃賽直通東京奧運之路已經關上。接下去要打落選賽,但基本上就難度而言,說已經宣佈告別2020奧運也不爲過。易建聯在最後一戰對尼日利亞中打出極爲精彩、血性的一場戰役,爲中國男籃挽回一點顏面,只是結果沒那麼美好。

其實該說的話,我在上一篇也已然說過,在微博上也說了很多了。我看到很多同行朋友也提出很多的見解,下面我要說的,不是針對誰或打誰的臉,只是就事論事。

●關於李楠,關於教練組

這次失利,李楠無疑是要揹負很大的壓力與各方的責難。李楠的問題我上一篇有說過了,我再把球迷的疑問說得清楚一點。

爲什麼會選李楠?首先要知道中國男籃的教練遴選機制,如果不是請外教,你必須要主動應聘,結果就只有李楠與杜鋒,這是第一個前提。有很多球迷問,爲什麼不找李春江、郭士強等人?我說句難聽話:那一個土帥沒有在國際賽栽過跟頭?李春江此前帶U18打亞青賽的時候,曾經罷賽被判負,國青隊連四強都沒進;郭士強在2009年天津亞錦賽慘負伊朗18分所以也被轟下課了,到現在還沒敢回國家隊執教;其他什麼阿的江、閔鹿蕾、王非等等都有在國際賽慘敗的經驗,宮魯鳴在2016年奧運會也沒贏過球;李秋平、蔣興權都年紀大了。就連杜鋒,亞洲盃的成績也不好。所以,拿到亞運會金牌的李楠難道不是唯一的人選嗎?有人說李楠帶國奧隊也曾打得很爛,但他並非一直在帶國奧隊,不能這麼算。說李楠沒資格帶中國男籃、選他的人有問題,在我看來就是事後諸葛。他擔任多少年中國男籃的助理教練,怎麼輪也輪到他了,如果就是要用土帥、不讓他當纔是奇怪。

李楠的問題, 不是他一人的問題, 是整個中國籃壇長久以來對於教練這塊的缺失李楠的問題, 不是他一人的問題, 是整個中國籃壇長久以來對於教練這塊的缺失

李楠的執教有沒有問題?當然有。這就是我上一篇所說的,他在國家隊這個舒適圈太久了,說白了就是「太子」,而且還不帶俱樂部的「專職國家隊教練」。所以碰到一些需要以弱擊強的時候會拿不出辦法,或是一些野路子的對手時會一臉懵逼。你若是去看看中國男籃的一些主帥跟國外的對比,很多都是「宮廷出身」,很多人一上來擔任教練就直升職業隊或是國家隊經歷,很少在基層打滾,更沒有去缺兵少將少資源的學校籃球經驗。這就好比公司的接班人,一上來就是做公司高管或是總經理,就算他本身非常努力謙遜的學習,遇到事的時候也一定會有盲點,碰到先天上的困難時纔會去想辦法。經常在劣勢中的人,纔會有習慣性的從逆境中找辦法的思維,捏沙成團的能力絕非一朝一夕練出來的。去看看美國的名帥,大都有這樣的過程。讓李楠去其他球隊執教,除了累積經驗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個教練的「絕望感」。當你發現你的球員能力差人一截的時候,才能充分體會從神壇跌落人間的感覺,然後會去鑽研各種能贏的辦法,這才叫「歷練」。

所以李楠之敗,非他一人之敗;李楠的問題,是整個中國籃球的問題。中國籃球缺球員,更缺教練,這就是姚明這次要土帥不要洋帥的原因,什麼都靠外教解決,永遠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換一個李楠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話,就不會有之前屢屢換帥、卻又走下坡的事了。李楠的戰術對不對都是結果論,如果周琦發球沒失誤拿下了波蘭呢?是不是李楠又要吹上天了?那就是差兩分的事,評價卻是天與地,籃球是這樣的嗎?我可以理解球迷以成敗論斷的邏輯,但籃球並不是這樣的。能把歐洲預選賽三分球那麼牛逼的波蘭防成那樣,難道不是教練的功勞?

所以我會建議,李楠自己辭職,去找一支CBA球隊來執教。自己的問題需要自己發現、解決,別人說什麼都不算數。爲什麼堅持三後衛,爲什麼不用誰誰誰,這就是教練的臨場決定,沒有什麼對錯。就算有錯,那也是一個教練生涯中必定會有的,有那個教練所做的決定都是正確的?對於本土教練,如果拿這樣的標準去看,打敗仗就殺頭,那隻能把上帝找來了,你將不會找到優秀的本土教練。所以我要給一些媒體跟球迷忠告:不要把換教練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這種手段在中國足球也沒少用,解決問題了嗎?

換個角度說,中國籃協也需要更重視年輕教練的培訓、進修問題,不僅是俱樂部的年輕教練,學校的年輕教練也是如此。已經有個成績的資深教練,想再要求他們什麼恐怕不會願意,帶好俱樂部就好了。但教練的問題,我認爲比球員還嚴重。美國籃球爲何牛逼,就因爲他們的教練基數空前龐大,多到出口外銷還有剩;歐洲教練亦然,所以人才才能源源不絕的被訓練出來。中國籃球的成績在亞洲很好、但你見過幾位籃球教練到國外去執教?說白了,人家就是認定你成績好只是因爲球員身材好,什麼技戰術、基本功根本沒什麼可學之處。李楠的問題是整個中國籃球界的問題,鍋讓他一個人背,能解決問題嗎?

CBA需要做什麼改變?

最近網上有些關於CBA的改革,有一種論調讓我驚奇:就是希望CBA大舉開放外援。這在媒體或球迷口中說出,我感到有點不可思議。我個人並不反對,但是我在北京11年,看過各種奇奇怪怪的論調。以前輸給伊朗,輸給亞洲其他球隊時,開放亞外就變成了「養狼」,嫌外援霸佔球權,現在覺得球員像溫室裏的花朵,改口要開放球員進來,不是很奇怪嗎?更多的恐怕又是一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想法。而且各個球隊的開銷勢必大增,管理上也會有很大麻煩,CBA球團能同意嗎?然後如果這政策實施後又覺不妥,又廢除之,中國的籃球政策可以這麼折騰嗎?這就是一拍腦袋的想法,跟動不動就換教練的論調是同一個屬性。

如果有競爭之心的球員,自然就會去競爭。如果沒有競爭之心,開不開放外援他都不會有這種鬥志。與其用各種手段制度去逼球員,爲什麼不讓更多真正熱愛籃球、並願意爲此奉獻打拼的人進來呢?

球員的自我成長不只是學技術, 還有精神層面、面對籃球的態度、自我生活管理等等....球員的自我成長不只是學技術, 還有精神層面、面對籃球的態度、自我生活管理等等....

同理,說什麼要強制把球員送去歐洲、給本土球員減薪等等手段,也是現實上難以實現。在我看來,不但沒用,也不會被接受。我個人是一直很反對用各種不同的「強制手段」去達成某種特定想達到的目標,這是沒有考慮到「人性」。中國足球、籃球過去少用這些手段了嗎?並不少用。但效果還是不令人滿意,爲什麼?因爲這是搞錯了目標與方向。球員會去NBA,因爲去NBA能賺更多的錢,如今憑什麼讓球員去歐洲喫苦,或者像阿根廷球員跑到歐洲去打球?人家的成功固然有這樣的因素,但那也是經濟環境使然,也不代表中國球員可以複製。

關鍵還是在於自身的聯賽、自身的基礎籃球訓練與培養,而不是給菁英球員量身訂做一套規則。中國男籃過去縮減聯賽讓國家隊備戰就是這個模式,最後最好的結果也就是世界八強而已。菁英計劃要做,但不能是強制,籃協也沒有那麼多錢送一批又一批的球員出去。中國籃協做了很多了,國家紅藍隊不就是要讓球員有個自我提升、進修的機會?還有國奧隊,等於是一個夏天裏有超過50位球員在國字號球隊、請高水平的教練來訓練、保持狀態,還有比賽可打。放眼全世界,有幾個國家能做到?剩下的該是球員自己要做的,自我的生活管理與訓練質量,這纔是真正需要去追求的。

我看中國籃球那麼多年了,有時真的不知道大家到底要什麼?國際賽成績?聯賽的發達水平?看起來好像不互相牽制,但又好像不相干。做法、方向也一變再變,但有件事卻一直被擱置在後,就是擴大球員的選才層面,擴大基層籃球的發達。不能說這件事沒做,但每到國際賽成績不好的時候,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又被嫌慢而拋置在後。難道大家只要國際賽上的成績?如果是這樣,我認爲這是中國籃球的悲哀。如果美國很看重這件事的話,他們就不會派出這樣的隊、也不會集訓不到一個月、更不會廣開大門讓世界籃球菁英加入NBA。即便真的採取菁英模式,鎖定十幾二十個球員由國家出錢培養送出去,就一定能保證國際賽成績靠前嗎?這是中國籃球發展所需要的嗎?美國這次只得到第七,但有誰會去否定美國的籃球仍然是世界第一?所以,切莫以國際賽成績來判斷,那只是諸多標準之一,中國籃球還是需要腳踏實地的去做該做的事。

最主要的是,我們到底教給球員什麼?如果中國球員在學習與進步上慢了,是爲什麼?很多球員在青年級別的比賽裏很牛,爲什麼到成人階段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爲什麼和別人比他們的進步動力變緩了?職業球員爲什麼開始沒有追求了?「籃球」對他們來說到底是什麼?青年的時候改球員年齡讓他們以大打小,這就是教壞球員從一開始就用不正確的態度來看待籃球,你怎能期待之後球員會正確的面對他們的籃球生涯?

有很多球員都沒搞明白,就因爲長得高,莫名其妙的就走上這條路,也無可無不可的走下去。你能期待他們很愛這個運動,還是僅是把籃球當作自己的職業?不論你認爲中國籃球員的缺點是什麼,投籃也好、對抗性也好,很多的問題都不是不能克服的。但想要克服自己的技術短板,唯有熱愛,因爲熱愛才會想要提高得更多,纔會精進自己的技術,纔會自律的在自己能打球的黃金階段保持自己的能力。

但我們的職業球員真的熱愛籃球嗎?我說句難聽話:有幾個球員會像渡邊雄大那樣,在自己的黃金時帶領着幾千美金的月薪去發展聯盟,只爲了拚一個升上NBA的機會?中國球員在資質上比渡邊雄大好的人太多了,但人家就真的硬生生的從一個NBA落選秀打上了NBA,才混到一張雙向合同。渡邊會這麼做是因爲前面有個前輩田臥勇太也是如此,加上日本的職籃規模還不算很大。所以日本留美的球員很有膽量的闖,覺得闖過也沒闖出名堂的自然就回來了,所以他也無所畏懼,但其中之難、競爭之激烈比起林書豪還要更艱苦。人要兼顧現實與理想,但當然人屈就於現實的時候,誰也無權去責怪他沒有理想。周琦不能在NBA有張雙向合同嗎?而你是周琦,你會選擇回中國打球拿千萬人民幣年薪、還是像渡邊一樣在發展聯盟等機會?所以,任何強制送球員出去、或是要球員出走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除非你把CBA搞爛,球員留在中國打球毫無前途就會出走了,這是大家要的嗎?叫別人當烈士很容易,換成自己的時候就很難了。所以,我對於球員是否要留洋是「樂觀其成」,但不鼓勵也不責備。但是球員熱不熱愛籃球,看他們的年紀與進步與否是很重要的。我轉播CBA時看到一些年輕球員前年是這樣、去年也是這樣、今年還是這樣的時候,我就會很生氣。

然而,做事是需要理想的,沒有理想的話,就只能平庸一生了。我只能說,這個制度之下的中國籃壇需要幾個敢做烈士的球員、敢特立獨行的球員去走出一條路,但是不能強求。如果沒有,老老實實的擴大球員的基本面,加速球員的汰換與競爭(我指的是本土球員之間)。地基打不好,什麼投入都可能發生意外的局面。單單是金字塔尖的培養就是賭國際賽成績,在我看來根本沒用。

趁着這次世界盃的落敗,CBA正好可以更進一步的改造。現有的外援政策也沒有改變的必要了,反而是在場數、以及在校園籃球要更爲加速。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球員自我上進以及教練的進修。每次CBA想做些什麼,一個國際賽的到來就使得一切都爲國家隊讓路,這個時代應該要終結了。

●歸化球員,有必要嗎?

最後一個環節,是爭議最大的歸化球員。中國籃球是否應該有歸化球員?我在微博上表明過自己的態度:我支持使用歸化球員。說到「歸化球員」,很多人會把他們跟CBA的外援聯想在一起,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概念。我們得先知道,使用歸化球員的念頭,到底是什麼?

第一種,用歸化球員來提升戰力,也就是平白多了一個超級主將。當使用到這種歸化球員的時候,他要是每場不拿個驚人數據恐怕都不足以認爲他合格了。這是錯誤的用法,大部分的國家隊在使用歸化球員的時候也不是這麼幹的。因爲這麼幹等於是廢掉了其他的本土球員,這就不是使用歸化球員的初衷了。但有的國家仍這麼做了,是因爲本土球員跟歸化球員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大,不得已只好這麼做。

第二種,是當作藥引子,或是說當作配菜。也就是說主體仍然是本土球員,但本土球員的戰力、實力在某個部分有着不可彌補的空缺時,這時候會找個歸化球員來填上,使整個陣容更加完整。

這就好比一道大餐,每個球員都是這道大餐的菜品,然而缺少了一個菜色的時候會使你這道大餐失色,就算你個別的菜品都很好,但少了一個部分就是這道大餐的不完整。歸化球員的目的就是讓整道大餐變得更完整,也讓其他球員的出色面能被看見。有些人把歸化球員當作主菜,整個隊圍繞他打,也可以;有些人把歸化球員當作前餐或是甜點,只是在原有已經很好的實力上在加以補強,也可以。端看你怎麼用、怎麼想,做鹽巴還是主菜,看需求而定。

比如說像歐洲很多白人爲主的國家,爲何要歸化一個美國的黑人後衛?因爲這後衛往往能帶給他們不同的籃球理念與突擊能力,這點在他們自己本國是做不到的。但因爲有了這樣一個後衛,使其他的隊友能在各別的位置上放心大膽的打,於是他們也更能發揮了,也更能發揮他們的自身優點而被看見。如果沒有這個歸化球員呢?他們可能就一直要爲這個位置擔心,使他們無法發揮到最好,而使他們的才能無法發揮到最大值,也很難被看見、肯定。這些歐洲國家用的歸化球員在個人能力上很強嗎?其實也還好,很多人甚至連NBA都沒打上,但就是因爲他就是適合這個國家所需要的那個部分,所以才被任用。換句話說,歸化球員並非單純的增強實力,而是除了歸化球員本身外還要使其他本土球員發揮得更好,這纔是歸化球員最好的價值。

我之所以贊成中國也歸化球員,最重要的理由是:中國球員真的在能力上很差嗎?我認爲,比你想象得還要好。但是在某些地方,會因爲一個缺失變得手足無措,使他們的優點發揮不出來而被否定。我希望反對歸化球員的朋友,可以認真思考我提出的意見,不僅僅是爲了戰績,還是爲了球員好。

我認爲中國男籃現在最需要歸化球員的位置是一個鋒衛搖擺人,能持球、搶籃板、能有多樣的攻擊能力,而不是一個後衛。此前最有可能歸化的林書豪,因爲中國男籃等於與2020年奧運會告別,所以歸化的理由已經消失了。如果林書豪在今年世界盃之前就歸化是最佳時機,如今這個時機已過。幾年之後就算要在談歸化,價值也降低了許多。

歸化林書豪不是不行, 而是已經錯過最佳時機。歸化林書豪不是不行, 而是已經錯過最佳時機。

我之所以認爲中國男籃最需要歸化鋒衛搖擺人的原因是:很顯然,這個位置是當前中國男籃最弱的點。丁彥雨航若不傷倒還好,但誰能保證他的傷好了之後能滿血復活?周鵬年紀也大了,阿不都沙拉木離成熟還有一段距離,翟曉川也有他的缺點。這個位置需要很好的體能跟全面的身手,而後衛羣雖然各有各的缺點,但人數上並不缺。所以在這個位置上,會是中國隊攻防的弱項。

歸化球員的關鍵,還是看各方要怎麼想。最關鍵的是:大家是否可以撇開「民族認同」的問題,而是單純的從「籃球層面」去思考這個問題?我發覺有很多人(也許包括姚明在內),都把歸化球員這個選項,列爲最後的最後的最後的考慮。這並不是從籃球層面去思考,而是從「民族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還沒有問過姚明他是否贊同歸化球員,但要他採取歸化球員,恐怕也很難有人服氣他在籃球改革上的所作所爲,即便是打好了,很容易把功勞歸在歸化球員身上。姚明不是輕易服輸的人,他能咽得下這口氣?

我可以理解,從「民族認同」的角度上,大家會很掙扎,但這可能是讓中國男籃重回世界比賽最快的一條路;但從「籃球角度」來看,我提出的理由已經很充分了。至少,歸化球員不應該是被排除的選項。

網易刊登此文僅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代表網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