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戲劇是折射人性的鏡子,那舞臺劇導演林奕華的作品,則讓更多人看見鏡中奇觀。他一直嘗試用古代經典文學的現代演繹方式,讓“人”成爲舞臺的主角,來喚醒與激發現代人對於自我認識的思辨探討。

  近日,由林奕華導演全新創作的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節)目——舞臺劇《聊齋Why We Chat?》於10月26-28日來到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的舞臺,與觀衆一起在“人”“鬼”“妖”的異化世界中,談情說愛。10月24日,該劇在文化廣場召開新聞發佈會,導演林奕華,主演張艾嘉、王耀慶等傑出演員悉數到場,與觀衆分享《聊齋》的點滴。

  《聊齋Why We Chat》以蒲松齡《聊齋志異》爲發想,故事藉由叫“齋聊”的聊天軟件,漸漸撥開在絡繹不絕的酒店中發生的那些祕密。作品嚐試借同名原著中對社會道德制度的批判,對好壞對錯的進一步剖析,來探討都市男女在家庭和事業之間的自戀、嫉妒、支配、被動攻擊性人格和身份焦慮之間複雜卻立體的關係面。

  導演林奕華認爲:“‘聊’是精神寄託,‘齋’是狹小空間,裏面有很多知識。光在書名的頭兩個字上,己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手機生涯原是夢。”手機的發明,本來在於方便溝通,但硬件從來不是服務表面的需求,卻是深埋的軟肋。“聊”在這發揮最大的功用不是與人溝通的“聊天”,而是把個人的憂悶寄託在包羅萬象的自我經營上。我們“住”在手機裏面發現可以什麼都“不假外求”,所有事物皆圍繞我們轉動,沒有一刻我們不是“中心”。

  “人生充滿一廂情願,它們每多來自我們對自己的想象,繼而產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投影。”導演林奕華說,他認爲,這些想象,既是受外界的“有”所影響,也是被內在的“缺”所引發。清代蒲松齡所著的短篇小說《聊齋志異》,書裏共有四百多篇短篇故事,其中除了描寫一些社會實況外,更有關於仙、鬼、妖界的愛情故事,這些內容許多是蒲松齡以古諷今,甚至表達對人生或是社會不滿的隱喻。

  編劇黃詠詩也從《聊齋志異》所有故事中,讀到了共通的主題:“缺”,她認爲“缺”,成了很多現實感情關係上不必要的磨難,卻造就了多個創作上的異彩。黃詠詩說:“蒲松齡施展他的魔法,人鬼狐妖魔仙神,去給去圓滿每個故事;人的愛,可以有那麼多的層次。幾百年前,在多少個不眠的夜晚,有一個人,穿梭着一個又一個的幻境,展開對愛與守護的叩問。”因此她在每次創作中,總是在尋找圓滿幸福到底是什麼。

  《聊齋》是林奕華與黃詠詩從《賈寶玉》、《三國》、《恨嫁家族》之後第四度合作,每一次的合作,都像是一場冒險,這一次要從《聊齋》中人鬼狐的世界中,提煉出一個如夢如幻,似真似假的愛情故事。黃詠詩說:“《聊齋》人鬼狐交織出來的世界,現實和虛幻之間,我看見無盡對生命的期許。”林奕華也認爲:“如果能夠認清外界的‘缺’,善待內在的‘有’,也許,就能不受重複又重複的輪迴之苦。”

  早在一個月前,《聊齋Why We Chat?》便已開放加座,近日主辦方表示包含加座在內的全部場次均已售罄。而造成這一熱議的原因除卻作品本身包含的戲劇性和觀賞度之外,也因林奕華導演特別邀請張艾嘉、王耀慶在闊別十年之後,重返三人合作舞臺。

  十年前,在《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中,王耀慶飾演的大偉是在無間道里的鬼,張艾嘉飾演的張威是在十字路口的人。當他們相遇,就形成了不可改變的宿命。十年後,張威跟大偉已不可能重逢,但張艾嘉跟王耀慶卻又再一次相遇,在《聊齋》裏。與前一部戲不同的是,他們的人生將會有很多選擇,因爲在人與鬼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可能:百變的狐。當張艾嘉是狐狸時,他的道行會不會毀於王耀慶的手上?當王耀慶是狐狸時,他的尾巴會不會被張艾嘉抓住?又或當狐狸對上狐狸,誰會是他們的第三者?是人還是鬼?這一切都等待觀衆在劇場之中找尋答案。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編輯:傅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