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对学校情况的了解,自己发现和其他的老师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当时的纱厂,是国营大厂,招收教师很严格,学校老师的素质都比较高,大部分老师毕业于北大、清华、天大等名校,个人水平、教学实力相当深厚。比较中自己看到了差距,开始有了危机感,因此就下决心继续考学。这种想法身边有人不理解,劝说到你现在已经是教师了,即使是上了大学,回来可能还是教师,去上学没有太大必要。 

    在矛盾和斗争中自己选择了继续考学深造,这个想法定下来以后,就一边教学,一边复习,尽管工作忙,时间紧,因为有第一次的经验,很快进就进入了角色,加之第一次备考的有些内容还记忆犹新,所以感觉没有太大力度的复习,就有了一种比较好的感觉。很快就迎来了第二次高考,也是第一次全国统一出卷考试,第一次高考是各省自己出题考试。这次考试地点离纱厂中学比较近,考场设在洛阳市第十九中学。

    第二次高考历时两天,自己骑着自行车就去了,中午无法回家吃饭,在街上随便吃了点,到王城公园长条椅稍微歇了一会就直接参加考试了。考试下来,自我感觉还算不错,在填报志愿时吸取第一次比较盲目的教训,把首选放在了河南的高校上,结果是被开封师院历史系录取了。本科读书和三个校名有关系,录取是开封师院,毕业拿的是河南师范大学的毕业证,后来恢复为河南大学。

    收到了开封师院的录取通知书,在办理交接手续时又出了问题。当时子弟中学教师严重不足,自己走了,所教的课程没人接。厂政治部明确告知,啥时有人接你的课,啥时你再走,这样就遇住难了。在分身乏术,万般无奈的时候,救星来了,开封师院中文系的毕业生,纱厂出去的梁建国先生学成归来,他接住了我的课头,我才得以脱身,到开封报到上学。

    这就是自己的高考经历,虽然一波三折,步步惊心,但总算如愿以偿,考上大学了。这个经历深深影响着自己的一生,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外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自己。自己不努力,靠谁都没有用,自己努力了,没有办不成的事。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条件是艰苦,但艰苦不是消沉的理由,这里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方向问题,不管在逆境、在顺境、在不逆不顺之境,一定不要迷失方向,要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这个方向要同国家前进的方向一致,在同国家命运一致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努力发挥到极致,国家好了,自己才能好。

    个人的所谓一点成功,实际上取决于最后的坚持,能坚持下来的人,就是很可能成功的人,不能坚持的人,很可能就是半途而废的人。当然,最后的坚持是很痛苦的、很孤独的,但这种痛苦、这种孤独是成功的必然伴侣,有了这种伴侣,才使成功显得格外有意义、格外耐人寻味。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很多,但有一点一定不要放弃,就是学习。人的生存需要营养,人的成长亦需要营养,这个营养的供给,就是读书,就是学习。学习不是别的,它是生命的必修课,离开了学习,就像花儿离开了阳光,生命就会枯萎。

    改革开放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我们被称作“新三届”的一代人已经走向或正在走向退休的路上。我们经历了生命历程中的沧桑和痛苦,我们也经历了生命历程中的耕耘和收获,但有一点我们不会忘记,那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没有退缩,并且是毫不犹豫地完成了。岁月不老,青春无悔,目随夕阳,志曾千里!

我的高考经历

  我的高考经历(二)

作者简介

河洛人成员

董延寿,男,河南洛阳人。南开

大学博士,洛阳理工学院教授,

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

高校优秀社科专家、河南省先进工作者。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学术著作《基督新教在河南的传播与发展研究》、《易学考古论集》、《简帛易卦考》、《河洛思想文化研究》等20余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兼任河南华夏文明研究会副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历史学会副会长、洛阳石刻研究会会长、洛阳古雒斋艺术博物馆馆长。

本文作者:董延寿 | 编辑:段少怡 | 法律顾问:牛牪

编发:河洛人新媒体编辑部  |  编审:河洛人编委会

官方微信:河洛人 | ID:HeluoPeople   官方微博:河洛文化

©本文为作者授权河洛人™原创首发,版权归河洛人和原作者所有。

河洛文化文创基地 | 河洛文化文创联盟发起平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