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教學的深入和對學校情況的瞭解,自己發現和其他的老師有一定的差距。因爲當時的紗廠,是國營大廠,招收教師很嚴格,學校老師的素質都比較高,大部分老師畢業於北大、清華、天大等名校,個人水平、教學實力相當深厚。比較中自己看到了差距,開始有了危機感,因此就下決心繼續考學。這種想法身邊有人不理解,勸說到你現在已經是教師了,即使是上了大學,回來可能還是教師,去上學沒有太大必要。 

    在矛盾和鬥爭中自己選擇了繼續考學深造,這個想法定下來以後,就一邊教學,一邊複習,儘管工作忙,時間緊,因爲有第一次的經驗,很快進就進入了角色,加之第一次備考的有些內容還記憶猶新,所以感覺沒有太大力度的複習,就有了一種比較好的感覺。很快就迎來了第二次高考,也是第一次全國統一出卷考試,第一次高考是各省自己出題考試。這次考試地點離紗廠中學比較近,考場設在洛陽市第十九中學。

    第二次高考歷時兩天,自己騎着自行車就去了,中午無法回家喫飯,在街上隨便喫了點,到王城公園長條椅稍微歇了一會就直接參加考試了。考試下來,自我感覺還算不錯,在填報志願時吸取第一次比較盲目的教訓,把首選放在了河南的高校上,結果是被開封師院歷史系錄取了。本科讀書和三個校名有關係,錄取是開封師院,畢業拿的是河南師範大學的畢業證,後來恢復爲河南大學。

    收到了開封師院的錄取通知書,在辦理交接手續時又出了問題。當時子弟中學教師嚴重不足,自己走了,所教的課程沒人接。廠政治部明確告知,啥時有人接你的課,啥時你再走,這樣就遇住難了。在分身乏術,萬般無奈的時候,救星來了,開封師院中文系的畢業生,紗廠出去的梁建國先生學成歸來,他接住了我的課頭,我才得以脫身,到開封報到上學。

    這就是自己的高考經歷,雖然一波三折,步步驚心,但總算如願以償,考上大學了。這個經歷深深影響着自己的一生,是彌足珍貴的財富。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外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自己。自己不努力,靠誰都沒有用,自己努力了,沒有辦不成的事。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條件是艱苦,但艱苦不是消沉的理由,這裏引申出一個問題,就是人生的方向問題,不管在逆境、在順境、在不逆不順之境,一定不要迷失方向,要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裏。這個方向要同國家前進的方向一致,在同國家命運一致的情況下,把自己的努力發揮到極致,國家好了,自己才能好。

    個人的所謂一點成功,實際上取決於最後的堅持,能堅持下來的人,就是很可能成功的人,不能堅持的人,很可能就是半途而廢的人。當然,最後的堅持是很痛苦的、很孤獨的,但這種痛苦、這種孤獨是成功的必然伴侶,有了這種伴侶,才使成功顯得格外有意義、格外耐人尋味。

    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能會很多,但有一點一定不要放棄,就是學習。人的生存需要營養,人的成長亦需要營養,這個營養的供給,就是讀書,就是學習。學習不是別的,它是生命的必修課,離開了學習,就像花兒離開了陽光,生命就會枯萎。

    改革開放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沐浴着改革的春風,我們被稱作“新三屆”的一代人已經走向或正在走向退休的路上。我們經歷了生命歷程中的滄桑和痛苦,我們也經歷了生命歷程中的耕耘和收穫,但有一點我們不會忘記,那就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沒有退縮,並且是毫不猶豫地完成了。歲月不老,青春無悔,目隨夕陽,志曾千里!

我的高考經歷

  我的高考經歷(二)

作者簡介

河洛人成員

董延壽,男,河南洛陽人。南開

大學博士,洛陽理工學院教授,

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

高校優秀社科專家、河南省先進工作者。在《哲學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在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出版學術著作《基督新教在河南的傳播與發展研究》、《易學考古論集》、《簡帛易卦考》、《河洛思想文化研究》等20餘部。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兼任河南華夏文明研究會副會長、洛陽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洛陽曆史學會副會長、洛陽石刻研究會會長、洛陽古雒齋藝術博物館館長。

本文作者:董延壽 | 編輯:段少怡 | 法律顧問:牛牪

編髮:河洛人新媒體編輯部  |  編審:河洛人編委會

官方微信:河洛人 | ID:HeluoPeople   官方微博:河洛文化

©本文爲作者授權河洛人™原創首發,版權歸河洛人和原作者所有。

河洛文化文創基地 | 河洛文化文創聯盟發起平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