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第一次高考後,自己並沒有報太大希望,畢竟到農村幹活,耽誤學習的時間太長了。但是在報志願的時候,還是有些不切實際,印象中報的北京的學校、政法類的學校比較多,報完以後,就認爲此事已經完了,能上不能上完全聽天由命,不存在託關係、找後門千方百計上學的事,心態放的還是比較平的。

事有湊巧,參加完高考以後,針對知青的招工開始了。當時在孟津招工的有拖廠、玻璃廠、銅加工廠、棉紡織廠、740廠等單位。那時自己的目標第一是拖廠,拖廠是洛陽十大廠礦之首,東方紅拖拉機的誕生地,“共和國的長子”,能進拖廠是很多知青的夢想;第二是740廠,該廠是軍工單位,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也是知青的追求。

實際上,知青招工也是有競爭的,最後的結果是自己在等待高考結果的同時,被招工招到了洛陽棉紡織廠。洛陽棉紡織廠,也叫紗廠,也是洛陽的十大廠礦之一。當時國家的戰略佈局是把拖廠、礦山廠等建在了澗河西岸,把紗廠建在了澗河東岸,深層次是要解決“牛郎”和“織女”的婚配問題。

到了紗廠以後,因爲招回來的紗廠子弟很多,在工作分配的時候,男生喜歡的機械維修、機器保全等熱門工種輪不到外單位來的人員,這樣,自己就被分配到了有女兒國之稱細沙車間,成爲細沙丙班的紡紗機的手工擺管工,每月的工資收入18元。這個工種也是紗廠最不看好的一個工種。

進廠時間不長,紗廠子弟中學面向全廠在職人員招收教師。統一出題、統一考試、擇優錄用,在當時這是一種公平的競爭。全廠有600多人蔘加考試,最後,自己和另一個同志脫穎而出,被選拔到廠子弟中學擔任教師。當時,自己新到一個環境,沒有背景,完全是憑實力考進教師隊伍的。這樣就從一個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擺管工成爲一個大廠子弟中學的教師,由灰領變成白領,成爲一個教育工作者,這也奠定了以後自己工作的基礎。

洛陽是國家“一五”建設的重點,當時在十大廠礦上班是一種非常自豪的事。在洛陽有一種記憶,膾炙人口,就叫在大廠上班。在大廠上班,顧名思義就是在十大廠礦上班。曾幾何時,在大廠上班很時尚,家裏有人在大廠上班,不光自己風光,家裏人也跟着風光。大廠社會地位高、職工福利好,有自己的食堂、自己的澡堂、自己的學校、自己的運動場,自己的專業運動隊等,是當時社會的“特區”。能到紗廠工作應該說也是自己的寶貴經歷,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畢竟咱曾經是產業大軍中的一員。

在洛陽棉紡織廠細沙車間的時光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儘管要三班倒,重複簡單枯燥的抓管、碼管,放管等動作,但深深感受到了機器工業、產業工人、企業管理、企業生產的偉大,它同農村農業的操作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這種經歷,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視野,觸動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些東西除非你經歷過,否則是不會刻骨銘心的。

到棉紡織廠工作不久,有人告訴我,高考被錄取了,但遺憾的是一直沒有從官方得到通知,而自己也沒有專程到下鄉的地方去查。那個時候,錄取通知書的送達不像現在這麼規範,更何況是一個家不在當地,且已招工走了的一個知青。這個謎底直到前些年,省委組織部審查省管幹部檔案,我到孟津縣人事局查閱下鄉時的原始檔案,在知青花名冊知青去向一欄中,赫然寫着:招工至洛陽棉紡織廠;高考錄取豫西師範大專班。看到這些,當時心裏是百感交集!

恢復高考制度第一次高考雖然錄取的不是自己所報的志願,但畢竟被錄取了。豫西師範當時辦的是兩年制的大專,那一批人因爲學制短,又恰逢百廢待興用人之際,因此,畢業以後很多人走上了洛陽地區、洛陽市的領導崗位,在學校教書的也湧現出許多優秀人才,正因爲此,豫西師範被外界稱爲豫西人才的搖籃。因爲陰差陽錯的緣故,自己沒能進入該校學習,也算是有緣無份吧。

作者簡介

河洛人成員

董延壽,男,河南洛陽人。南開

大學博士,洛陽理工學院教授,

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

高校優秀社科專家、河南省先進工作者。在《哲學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在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出版學術著作《基督新教在河南的傳播與發展研究》、《易學考古論集》、《簡帛易卦考》、《河洛思想文化研究》等20餘部。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兼任河南華夏文明研究會副會長、洛陽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洛陽曆史學會副會長、洛陽石刻研究會會長、洛陽古雒齋藝術博物館館長。

本文作者:董延壽 | 編輯:肖楠 | 法律顧問:牛牪

編髮:河洛人新媒體編輯部  |  編審:河洛人編委會

官方微信:河洛人 | ID:HeluoPeople   官方微博:河洛文化

©本文爲作者授權河洛人™原創首發,版權歸河洛人和原作者所有。

河洛文化文創基地 | 河洛文化文創聯盟發起平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