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光阴似箭。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恢复高考制度40年。40年,三分之二个甲子,回想起来所经历的改革,所经历的高考,历历在目,使人难以忘怀。恢复高考,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第二次高考,并且都被录取了。

  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在孟津县北马屯公社相留大队当插队知青。那个时候虽然生活很苦,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当时秉持的理念是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每个知青血液里沸腾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时刻为祖国的需要而付出!”

当时到农村插队已经两年多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已经见了成效,过了思想关、劳动关、技能关,经受了严冬修建大寨田、三夏大忙、三秋大忙、瀍河截潜流工程、瀍河防洪等重大事件的考验,是一个比较合格的知青了。故此,出席了孟津县知青积代会、洛阳地区积代会,被挑选为大队学校的民办教师。

为了准备高考,把被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凡是打算高考的知青大都进入了时间倒计时模式,争分夺秒,如饥似渴。没有资料就回自己的母校找原来教过自己的老师要,有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向下乡所在地的老师请教,向一切知道的人请教。家长也被动员起来,听说那有好的复习材料,能买则买,不能买则抄。当时,家父为支持我高考,抄写了几摞子材料。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光是现在,过去依然。

当时辅导过我的老师印象比较深的有洛一中的赵丙戌老师,他是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我们上高中时他是洛一中的团委书记,赵老师对自己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影响颇大,是自己政治上的引路人,教我们要有事业心,以天下为己任,要乐于奉献,勤于为别人服务,他当团委书记的时候,我由班长“升职”担任洛一中的“红委会”主任。

那个时期,非常讲究政治,政治挂帅,政治是灵魂。在复习时事政治时,洛一中的袁振鹏老师给予我很大帮助,对党史的分析、对时政的分析等,袁老师有许多新的见解,对自己启发很大。袁振鹏老师学术水平高,是洛阳市政治学科的第一批特级教师。他的叔叔袁国平是新四军的政治部主任,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了,受袁振鹏老师的影响自己后来喜欢上了历史,上大学时报考的就是历史专业,本科的毕业论文就是“项英袁国平与皖南事变”。

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向张希华老师讨教。张希华老师高中时当过我的班主任,教我们英语课。张老师为人和蔼可亲,学生成长中有什么问题大家都愿意给张老师说。因为那个时候,受南阳马振伏事件影响,大家都不重视英语学习,张老师循循善诱,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我们这一批学生影响很大。张老师后来到洛阳师范、洛阳大学任教,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学生。

   在自己复习准备高考的同时,还要教自己的学生。那时大一点的大队都有小学初中,我当时在相留大队的朱家坡学校教初中,主要教语文,有时还教点地理、政治什么的。相对于其他民办教师,自己还是比较轻松的,没更多的农活,学生放学了,自己就开始学习了。那时候电比较紧张,点得是砖厂要来的柴油制成的灯,柴油灯的捻容易烧结,一晚上要拨弄好多次,学习到大半夜,鼻子下面全是黑的。

   经过短暂仓促的复习后,我们这批经过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踌躇满志地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次高考。我当时参加高考的考场设在孟津县横水公社横水高中,住在我父亲的一个老同事韩徳运伯伯横水街的家中,当时,也不知道紧张,很轻松就考下来了。

作者简介

河洛人成员

董延寿,男,河南洛阳人。南开

大学博士,洛阳理工学院教授,

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

高校优秀社科专家、河南省先进工作者。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学术著作《基督新教在河南的传播与发展研究》、《易学考古论集》、《简帛易卦考》、《河洛思想文化研究》等20余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兼任河南华夏文明研究会副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历史学会副会长、洛阳石刻研究会会长、洛阳古雒斋艺术博物馆馆长。

本文作者:董延寿 | 编辑:杨洋 | 法律顾问:牛牪

编发:河洛人新媒体编辑部  |  编审:河洛人编委会

官方微信:河洛人 | ID:HeluoPeople   官方微博:河洛文化

©本文为作者授权河洛人™原创首发,版权归河洛人和原作者所有。

河洛文化文创基地 | 河洛文化文创联盟发起平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