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調研 · 在一線 | 5場專題調研,只爲更好地服務廣大楊浦職工羣衆

日前,區總工會以文化圈爲單位,召集各行業、街鎮、直屬工會幹部和職工文體活動基地、示範點代表近200人,開展了5場專題調研,進一步瞭解新時代職工羣體對文化活動的需求、基層工會在開展職工文化工作中面臨的困難以及職工文化活動場地、設施的運作情況等。

通過調研發現

  一是職工文體活動資源宣傳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基層工會組織和職工對工會的微信公衆號、服務職工的文化活動菜單、免費預約的文體活動場地等信息還不夠了解;

  二是賽事活動的專業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基層工會幹部多爲兼職且流動性較大,策劃職工賽事活動的精力不足、專業性不強,一些活動的影響力、吸引力不夠強;

  三是培訓課程涵蓋內容需要進一步拓展,不同年齡、行業的職工羣體對培訓內容的需求差異較大,課程的時間安排及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趣味性有待更合理的設計。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區總工會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着力加強頂層設計,多措並舉推進職工文化建設。

設施補足,車輛管理常態化、長效化

近年來,區總工會以滬東工人文化宮爲核心,積極構建“東、南、西、北、中”5個職工文化服務圈、30個職工文體活動基地、100個職工文體活動示範點職工文化服務“三級網絡”,將資源送入科技園區、創新創業街區、商務樓宇和公共社區,對接職工文化需求,努力實現活動聚人氣、服務暖人心。

爲健全職工文化工作體系,區總工會在“一核五圈”職工文化服務構架基礎上,完善《楊浦區職工文化服務圈聯席會議制度》《楊浦區職工文化工作經費補貼制度》,促進各文化圈內的成員單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調配合,工作經費進一步向基層傾斜。

今年,區總工會推出的《楊浦工會職工文化服務菜單》涵蓋職工文化服務圈賽事活動27項、“百領學堂”職工文化培訓課程六類58門、文體活動場館免費公益場次近1000場,職工文化活動和賽事輻射面不斷擴大。

在此基礎上,區總工會健全與區文明辦、區人社局、區體育局、區文化局、區教育局等單位的工作研商機制,努力形成先進典型、活動賽事、教育培訓、文化團隊“四個共建共育”的工作模式。

一系列特色工作相繼“出爐”

職工文化建設是工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區總工會把建立文體活動骨幹隊伍作爲重要抓手,與區體育局聯手舉辦職工文體活動指導員培訓班,邀請高校專家向50名基層工會幹部開展全民健身、賽事組織、廣播體操等培訓,通過一批持證骨幹指導員帶動更多職工參與文體活動,提升健康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在楊浦創新創業浪潮下,深化文化陣地公益轉型穩步推進。通過清理一批租賃項目、引進一批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推動滬東工人文化宮實現公益轉型;同時,精心打造東宮職工文體中心,採用“公益+合作”模式,依託優質社會力量,實現教育培訓、技能競賽、創業路演等十項服務功能。

大調研中,一系列特色工作相繼“出爐”。如創建“百領學堂”特色品牌,建立個人版、單位版、網絡版、劇場版、指導版、親子版等六類職工文化培訓模式,在東宮、上海開放大學等5處設立教學點,爲不同年齡、行業職工開設減重訓練營、滬語培訓班、暑期親子班、音樂賞析等35項線上線下課程,有效幫助職工學習知識、發展興趣、提升技能。

促進優質資源共融共享

在人口衆多、資源緊缺的中心城區,如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努力爲廣大職工創造宜業宜居的工作生活環境,實現共享共樂?

區總工會通過引導社會組織合作參與,召開區職工文化資源分享會,邀請力樂體育、大隱書局、領聲傳媒等一批專業性強、社會美譽度高的社會組織,與基層工會負責人進行面對面交流,幫助瞭解新時代職工文化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資源,共同參與職工文體活動組織策劃,促進優質資源共融共享。

新媒體蓬勃發展時代,通過發揮“互聯網+”便捷優勢,優化楊浦工會官方網站佈局,升級“楊浦職工之家”“滬東宮”微信公衆號的場館預約、電子閱讀等服務功能,實現信息網上推送、活動網上報名、作品網上遞交、評選網上進行、成果網上展示。與“申工社”“楊工服務中心”“樂享長白園”等新媒體平臺形成工會網絡矩陣,做到重要信息聯合宣傳、聯動呼應,通過騰訊視頻網直播2018年楊浦足球超級聯賽(職工組)等賽事,進一步在線上擴大職工文化活動的影響力。

文:周琳、高金中

圖:區總工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