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绵阳10月25日电(记者 宋豪新)10月24日,在宝成铁路上行线K385处的上寺隧道上方,6名身着橘黄色工作服的工务段工人从山顶上悬垂下来,一条白色的安全绳索是他们所有的保障,他们的脚下是50多米的山崖,而山崖边则是滚滚而下的湍急江水。

据随行的工程师张文超介绍,这些在山上作业的是宝成铁路绵阳工务段竹园坝危石整治工区的工作人员,他们被称为高山上的“蜘蛛侠”,通过给山上的危石贴“身份证”,进行搜山扫危。

该段铁路线路修建在风化页岩的地质结构上,山上的石头有风化掉落的危险,影响铁道线路安全,这样的石头称之为危石。为了保障线路安全,及时发现并迅速处理掉这些危险的石头,绵阳工务段竹园坝危石整治工区就这样孕育而生。

竹园坝危石整治工区座落在四川青川县剑门山脚、清江河畔,这个小院远离大城市的聒噪,凉爽幽静。付光军,是危石整治工区的工长,今年43岁,已在这里工作了24个年头。当天,他带领着职工对宝成线上行K385公里处的的山头进行巡视,检查悬挂在山上的主动防护网和被动防护网是否牢固。

“我们一年有300多天都在山上检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的熟悉,我们的工作就是及时发现危及行车安全的孤石危岩,并及时进行清除或加固处理。” 付光军说。

主动防护网是铁路防御崩坍落石的最有效的手段,当出现孤石危岩坍落的时候,主动防护网像蜘蛛网一样把他们包住,付光军他们对主动防护网的检查是对每一个接点,张力器是否完好进行检查,悬挂着的作业人员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大约有50米,再加上山谷间不时刮来大风,整个人随风摇晃。“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就是孤石‘敢死队’,每一次悬挂作业都仿佛是在和‘死神’打招呼。”付光军说。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检查,确认没有险情,付光军和同事们在山上简单吃个便餐后又开始新的工作,他们用卷尺测量危石裂缝宽度,观察危石与母体岩石病害发展程度,再与以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确认是否发生了变化,然后再用手持移动终端把检查信息上传至防洪办信息终端。“还好没有发生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我们会根据每个石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是修建挡墙进行支撑,还是就地破碎处理。”付光军说。

据了解,近年来,该段加大了防洪投入,为了方便职工检查修建了水泥道路、加装了防护绳,同时,通过无人机排查人迹罕至的山体,为搜山扫石工作带来了便利,也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60年来,这支队伍常年活跃在宝成铁路上方的大山之中,每天他们都要扛着工具,攀岩10余公里山路,查危石、排险情,用他们的青春见证宝成铁路的变化,用他们的汗水坚守住旅客的平安回家路。60年来,他们多次发现危岩体并及时处理,管辖的近100个山头,450多处危岩体没有发生过一次因落石而影响行车安全的事件。

“扫危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在改变,科技在进步,但这群人扎根大山的精神从未改变。青山依旧人未老,一个个危石、一座座山头、一张张防护网见证着这群危石工们的坚韧与坚守。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