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保险是为了在出现风险时,依然拥有人生的弹性,可以保持家庭经济的正常运转。一人得大病约等于全家判“死刑”,越是经济拮据的家庭,抗风险能力越差,更需要保险庇护。

很多人在买人身保险时都会有这样的犹豫:

生活风平浪静没病没灾,花钱买了保险也用不上,会不会很亏?

我没那么倒霉,不幸的事应该不会被我碰到吧?

往往就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让我们和真正有保障的生活擦肩而过……你也是因为这些疑问,才不买保险的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用“经验”来预估未来的潜在风险,并低估发生损失的概率,导致在风险来临时手足无措。没有危机意识也就等同于陷入假象的乐观,而真正理性的乐观主义者会更加注重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保险产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商品,它的实质是用能承受得起的保费,转移极端风险带来的大额经济损失。看待保险的视角,我们要用风险管理的思维而不是陷入利益的纠结,保险的价值就在于风险没有发生时可以锦上添花,风险来临时可以雪中送炭。

买了保险没得病

VS

得病了没买保险

哪个更亏?

配置重大疾病保障的目的一定不是为了马上得病,而是为了风险来临时依旧能够好好活着。同样是生病,有保险的人可以做最及时的治疗,用更有效的药物提升治愈率;没保险的人可能要在四处举债的同时权衡着是否继续治疗。买保险的费用和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哪个更加难以承受?大病的治疗费用一定比保险费更贵。

也许有人会问:

生一场大病应该算是小概率事件吧?

人一生罹患重疾的概率高达72.18%,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40岁之后发病率快速提升,80岁达到高峰。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重大疾病不再和“宣判死亡”划等号。但是,治疗及时且恢复情况良好的癌症患者,都需要足够强大的经济后盾。

重大疾病已经不再是小概率事件,在面对大概率的“坏事”时,人们还是更愿意假设与自己无关,但侥幸心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未来风险发生的机率。有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足够对冲风险的资金。

假设生病后还可以买保险,相信每个面对疾病的人都会选择立刻购买,但事实上,健康却是买保险的重要前提。因此,买了保险不得病是人生的幸运,买了保险得病了则是不幸中的万幸。买保险是为了在出现风险时,依然拥有人生的弹性,可以保持家庭经济的正常运转。

同时,有了保险保障的人生,无形中会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事实上是增加了我们的心理带宽。一个保险保障较为齐全的人,对于未来的不安全感肯定低于没有保险保障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也会更加淡定,让人生拥有了更多选择的主动权。因此,在买保险这件事儿上只会发生两种“亏”:买少了!买晚了!

抗风险能力差的家庭

买对保险才不会“吃亏”!

1

低收入家庭

一人得大病约等于全家判“死刑”,越是经济拮据的家庭,抗风险能力越差,更需要保险庇护。一旦某个家庭成员生一场需要50万治疗费用的大病,基本上就摧毁了整个家庭的正常经济运转。为了有效规避因重大疾病给家庭带来的财务风险,重大疾病保险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刚需,普通家庭应该遵循“先大人后孩子”的顺序,为每位家庭成员配置好足额的重疾保障。

2

高负债家庭

在中国,承担着百万级别房贷压力的人不在少数,高负债家庭除了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好重大疾病保障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为“主负债人”配置好至少与家庭负债等额的人寿保险,才意味着具备了足够偿还债务的能力。同时还需要配置年金保险作为“稳定持续现金流”支撑家庭有可能面对的“无收入期”。

3

经济支柱单一家庭

家庭中起到经济支柱作用的核心人物,是家庭风险保障的薄弱环节。一旦其发生大的变故,家里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赡养都会受到重大的影响。因此,经济支柱的保障应当列为第一位,在保险配置上可以先考虑意外险,包含意外身故、残疾的产品,其次就是配置重大疾病保险,保额一定要和被保险人的生命价值相匹配。

保险发生理赔,无外乎生老病死,都是大家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我们买保险的动机是因为“爱”,因为“责任”,因为“担忧”,因为“未来”……

买了保险不得病,你还会觉得“亏”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