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買保險是爲了在出現風險時,依然擁有人生的彈性,可以保持家庭經濟的正常運轉。一人得大病約等於全家判“死刑”,越是經濟拮据的家庭,抗風險能力越差,更需要保險庇護。

很多人在買人身保險時都會有這樣的猶豫:

生活風平浪靜沒病沒災,花錢買了保險也用不上,會不會很虧?

我沒那麼倒黴,不幸的事應該不會被我碰到吧?

往往就是因爲這樣或那樣的顧慮,讓我們和真正有保障的生活擦肩而過……你也是因爲這些疑問,纔不買保險的嗎?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用“經驗”來預估未來的潛在風險,並低估發生損失的概率,導致在風險來臨時手足無措。沒有危機意識也就等同於陷入假象的樂觀,而真正理性的樂觀主義者會更加註重對風險的有效管理。

保險產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無形商品,它的實質是用能承受得起的保費,轉移極端風險帶來的大額經濟損失。看待保險的視角,我們要用風險管理的思維而不是陷入利益的糾結,保險的價值就在於風險沒有發生時可以錦上添花,風險來臨時可以雪中送炭。

買了保險沒得病

VS

得病了沒買保險

哪個更虧?

配置重大疾病保障的目的一定不是爲了馬上得病,而是爲了風險來臨時依舊能夠好好活着。同樣是生病,有保險的人可以做最及時的治療,用更有效的藥物提升治癒率;沒保險的人可能要在四處舉債的同時權衡着是否繼續治療。買保險的費用和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哪個更加難以承受?大病的治療費用一定比保險費更貴。

也許有人會問:

生一場大病應該算是小概率事件吧?

人一生罹患重疾的概率高達72.18%,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爲癌症,40歲之後發病率快速提升,80歲達到高峯。隨着醫學的高速發展,重大疾病不再和“宣判死亡”劃等號。但是,治療及時且恢復情況良好的癌症患者,都需要足夠強大的經濟後盾。

重大疾病已經不再是小概率事件,在面對大概率的“壞事”時,人們還是更願意假設與自己無關,但僥倖心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未來風險發生的機率。有風險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足夠對沖風險的資金。

假設生病後還可以買保險,相信每個面對疾病的人都會選擇立刻購買,但事實上,健康卻是買保險的重要前提。因此,買了保險不得病是人生的幸運,買了保險得病了則是不幸中的萬幸。買保險是爲了在出現風險時,依然擁有人生的彈性,可以保持家庭經濟的正常運轉。

同時,有了保險保障的人生,無形中會營造出一種輕鬆的心理狀態,事實上是增加了我們的心理帶寬。一個保險保障較爲齊全的人,對於未來的不安全感肯定低於沒有保險保障的人,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會更加淡定,讓人生擁有了更多選擇的主動權。因此,在買保險這件事兒上只會發生兩種“虧”:買少了!買晚了!

抗風險能力差的家庭

買對保險纔不會“喫虧”!

1

低收入家庭

一人得大病約等於全家判“死刑”,越是經濟拮据的家庭,抗風險能力越差,更需要保險庇護。一旦某個家庭成員生一場需要50萬治療費用的大病,基本上就摧毀了整個家庭的正常經濟運轉。爲了有效規避因重大疾病給家庭帶來的財務風險,重大疾病保險成爲了每個家庭的剛需,普通家庭應該遵循“先大人後孩子”的順序,爲每位家庭成員配置好足額的重疾保障。

2

高負債家庭

在中國,承擔着百萬級別房貸壓力的人不在少數,高負債家庭除了爲每個家庭成員準備好重大疾病保障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爲“主負債人”配置好至少與家庭負債等額的人壽保險,才意味着具備了足夠償還債務的能力。同時還需要配置年金保險作爲“穩定持續現金流”支撐家庭有可能面對的“無收入期”。

3

經濟支柱單一家庭

家庭中起到經濟支柱作用的核心人物,是家庭風險保障的薄弱環節。一旦其發生大的變故,家裏房貸、車貸、子女教育、父母贍養都會受到重大的影響。因此,經濟支柱的保障應當列爲第一位,在保險配置上可以先考慮意外險,包含意外身故、殘疾的產品,其次就是配置重大疾病保險,保額一定要和被保險人的生命價值相匹配。

保險發生理賠,無外乎生老病死,都是大家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我們買保險的動機是因爲“愛”,因爲“責任”,因爲“擔憂”,因爲“未來”……

買了保險不得病,你還會覺得“虧”嗎?

相關文章